【芯視野】NB-IoT替代2G仍需三年 全年出貨量或7000萬起

2020-05-14     手機中國聯盟

原標題:【芯視野】NB-IoT替代2G仍需三年 全年出貨量或7000萬起

集微網報道(記者 譚倫)繼被納入新基建板塊後,物聯網產業發展再次迎來利好消息。

5月7日,工信部發布工信廳通信〔2020〕25號文《關於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次明確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不再使用2G/3G網絡,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向NB-IoT/4G(Cat.1)/5G網絡遷移。

《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NB-IoT網絡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2億;推動NB-IoT模組價格與2G模組趨同,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向NB-IoT和Cat.1遷移;打造一批NB-IoT應用標杆工程和NB-IoT百萬級連接規模應用場景。

對此,一位國內物聯網模組企業人士告訴集微網,雖然對於今年官方將主推物聯網的計劃已有準備,但之前得到的消息是6月份才會出台具體政策,沒想到5月7號就發布了25號文。「這可能是為了配合新基建中的物聯網建設內容,加快督促運營商2G、3G退網,以及蜂窩物聯網的整體部署。」該人士分析道。

據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副司長劉鬱林在日前5G NB-IoT億征程線上產業峰會上透露,目前全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已超過10億,其中NB-IoT經過3年快速發展,連接數已經超過1億。

產業鏈解讀「新政」

對於此次工信部的發文,產業界人士各有解讀。

「我認為這次發文跟5G新基建的剛性需求綁得很緊。」芯翼信息科技市場總監陳正磊向集微網表示,工信部選擇這一時間點發文或是為了夯實配合5G基建的落地

在陳正磊看來,新基建離開網絡支撐就是「無草之木」,因為各類應用都要依託於蜂窩無線網才能落地。「不管是數據的採集,還是將數據上傳到雲端進行處理,都需要多且密集的採集系統,才能實現對整個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狀態有效的採集和監控,因此成本更低、功耗更低的蜂窩通信網絡就是更好的選擇。」陳正磊表示。

在此背景下,陳正磊認為,此次政策出台的差異在於,此前相關政策的戰略性意義更濃,而此次發文則是出於更務實的需求。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向集微網表示,這一通知來得「非常及時」,因為物聯網是5G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但受到疫情影響,今年5G的部署其實是受到較大幹擾的,這一文件的出台不僅意味著官方對物聯網市場發出了明確信號,也對今年國內整體5G建設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業界人士將焦點放在了此次文件對於2G、3G退網的明確要求上。在工信部發文後,紫光展銳工業物聯網副總裁鮮苗第一時間表示,中國蜂窩通信網絡目前確實面臨著四世同堂的局面。如今中國5G已實現正式商用,2G/3G的退網條件也已成熟,物聯網領域的轉網遷移大勢所趨。未來,NB-IoT、Cat.1和5G將成為驅動物聯網發展的三駕馬車。

據集微網了解,其實早在去年10月,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便已明確指出,2G、3G的退網是移動通信更新換代的必然選擇,目前中國2G、3G退網的條件也已成熟。但短短半年時間過去,這一退網進程仍然推進較慢。

對此,上海移芯通信副總裁楊月啟向集微網表示,不可否認目前2G的物聯網產品量仍然很大,主要原因在於兩方面:一是物聯網的產品比較長尾。較多產品都是多年前設計和部署的,對於企業客戶而言,更換NB-IoT的產品需要重新研發和投入資源,這無疑對應著更高的成本;二是當前2G的網絡覆蓋確實要比NB-IoT好。因為目前2G基站數量遠高於NB-IoT基站,頻點更多,承載用戶也更多。

「所以感覺上2G覆蓋優勢各方面都更大,但其實在同等數量基站對比下,2G的覆蓋是遠不如NB-IoT的。」楊月啟表示,2G畢竟是二十多年前的技術,頻譜利用率很低。同時,楊月啟指出,2G過去也承擔了較多語音話務的功能,但這一用途在被4G取代後,目前2G已經蛻變為一張物聯網專網,而這與運營商大力部署的NB-IoT物聯網功能是重合的。「對資源社會資源而言,這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楊月啟稱。

因此,楊月啟表示,長遠來看2G是必須退網的,而此次工信部發文正是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確這一點,同時也可以起到規範市場的作用。

對此,楊月啟以水錶燃氣表為例解釋道,企業從運營商處買卡簽合同時,往往都是一次性長期簽約,資費一交就是好幾年,但也這意味著中途無法退網,不然運營商肯定需要承擔違約費用,而此次政策的發布能從源頭上規範這一市場行為,卸掉運營商的負擔,加速2G、3G的退網。

此外,有方科技副總裁羅偉向集微網表示,相對於NB-IoT,目前Cat.1的價格還是非常高昂的,運營商與企業的部署積極性相對較低,而此次工信部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確Cat.1的地位,或將極大有利於未來Cat.1的國內普及。

目前全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已超過10億(圖片來源/網絡)

NB-IoT落地仍存三大挑戰

雖然此次官方文件同時明確了NB-IoT與Cat.1將共同替代2G/3G物聯網終端,但在業界看來,由於目前國內物聯網市場仍然以中低速率連接為主,因此占比接近70%的NB-IoT才是此次政策的受惠主角,其發展也必將在今年大幅提速。

不過即便有政策蔭庇,但NB-IoT想要成功落地,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在業界人士看來,其推進難點主要來自三方面。

首先便是成本和價格。據陳正磊向集微網透露,目前國內NB-IoT模組的平均市場價格約為25元,仍比2G模組要高出10元左右,這也成為向市場普及的NB-IoT設備的最大障礙。對此,楊月啟也表示認同:「真正的市場發展不單要靠政府推動,也要尊重市場規律。」楊月啟向集微網表示,只有當NB-IoT模組價格降低到與2G一樣甚至更低時,市場才可能真正爆發。

據日前江蘇電信的集采結果顯示,第一中標企業芯翼信息科技已經率先將NB-IoT模組產品價格做到15元以下。據陳正磊透露,未來隨著出貨量的提升,這一價格肯定還會有下降空間,目前公司正致力降低晶片方案成本,從而提升NB-IoT模組的市場競爭力。

不過,楊月啟也提醒用戶,雖然目前已經出現比2G價格低的NB-IoT模組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能迅速完成切換。因為此中涉及新產品推廣、產業鏈下游企業的再設計以及升級普及等一系列環節。「它不會像手機產品那麼快,而會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楊月啟預計,完成這一切換過度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目前全國NB-IoT連接數已經超過1億。(圖片來源/網絡)

其次是網絡覆蓋質量。楊月啟表示,信號覆蓋同樣不會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畢竟2G發展了二三十年,都仍有些地方信號不好,不可能指望NB-IoT的信號質量兩三年就能超過2G,這是不現實的。」楊月啟強調。

陳正磊對此進行了補充。在他看來,NB-IoT的網絡覆蓋涉及廣覆蓋與深覆蓋兩個層面:廣覆蓋即信號有無問題,目前這一點運營商推進比較好,如中國電信已經做到縣級以上城市全覆蓋,同時這一點也已在工信部25號文件目標中得以體現;深覆蓋則是屬於在信號有無基礎上提供更好的信號質量,陳正磊舉例道,目前許多水錶燃氣表都安裝在比較偏僻的位置,其信號環境不是特別好,用戶很難要求運營商做定向的深度覆蓋。

但隨著NB-IoT部署降低以及3GPP的規劃不斷升級,楊月啟相信,未來NB-IoT信號的覆蓋與用戶體驗會越來越好。

此外,陳正磊表示,NB-IoT的普及還存在一些技術性問題。以目前應用最廣的抄表為例,許多應用仍只能使用斷電模式,而無法使用更加智能的PSM模式,以致降低用戶的使用體驗。因為目前主流晶片平台PSM模式的電流不夠低,只能達到3~5微安左右。據陳正磊透露,雖然目前芯翼已能將PSM電流做到700納安級別,但市場主流產品距此仍有較多技術難點需要攻克。

下半年或迎出貨高峰

對於今年NB-IoT的市場前景,多位產業人士也表示較為樂觀。據陳正磊分析,按照工信部提出的12億連接數目標,NB-IoT與2/3G的共同市場空間將會占到約70%,也就是8.4億左右。而根據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數據,目前國內NB-IoT連接數在1億左右。這也意味著,即便以這一數字預估,NB-IoT未來也將存在至少7億多的增長空間,其中很大一部分將是替代2/3G市場的增長量

但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國內的NB-IoT部署受到較大延誤。不過即便如此,楊月啟向集微網透露,2020年第一季度的NB-IoT模組的出貨量仍舊超過1000萬,而隨著此次工信部25號文件的出台以及疫情影響的逐步減弱,楊月啟認為,下半年的國內NB-IoT市場會迎來出貨高峰。

楊月啟向集微網表示,去年底業界原本預計2020年NB-IoT模組的出貨量有望突破1億。但目前考慮到疫情影響,預計這一數字或在7000萬左右。而由華為的提供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NB-IoT晶片出貨規模將達到3.5億,在整個蜂窩物聯網晶片出貨量中占比近50%。

在如此機遇下,國內物聯網產業鏈也已開始加速部署。晶片方面,海思推出的Boudica 120/150系列NB SoC晶片已累計出貨超5000萬片,支持3GPP R15/16標準的NB-IoT晶片Boudica 200也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出貨。紫光展銳則於2019年11月發布了全球首顆LTE Cat1 bis晶片平台——春藤8910DM,並將於今年8月推出新一代NB-IoT晶片春藤8811;模組方面,包括芯翼信息科技、移芯通信、有方科技、移遠通信、廣和通等在內的頭部企業也相繼推出了NB-IoT與Cat.1新品。

毫無疑問、隨著政策引導、成本下降、出貨量提升、產業鏈發力等多項共同利好因素的促進,國內物聯網市場有望在今年實現較大幅度的發展,而隨著新基建的進一步加持推進,市場空間將得到多大程度的釋放,產業界也將拭目以待。(校對/張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ON6EnIBnkjnB-0zOb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