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驚人!看完深圳中學擬聘教師學歷,瑟瑟發抖中

2019-09-19     初中物理化學

深圳中學「牛師」隊伍再次壯大!


此前,深圳中學2019擬聘教師名單在網上引發熱議,這份名單共有35名教師擬被聘用,35名新聘教師竟然均為碩士以上學歷,且清一色國內外一流院校。其中有13名老師畢業於北大,7名畢業於清華;還有5名老師在世界頂尖名校,1人畢業於哈佛大學。這些老師中7人為碩士生、8人為博士生(3人為博士後)。

這份「豪華版」的新聘教師名單一經公布,立即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網友們紛紛發出「清華、北大畢業生去哪了?原來是去深圳教書了」「本科畢業的我,看完瑟瑟發抖」之類的調侃。同時,「頂尖名校畢業生去中小學教書算不算大材小用」的話題,再度引發爭論和熱議。



9月11日,深圳中學官網發布《深圳中學赴外公招2019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擬聘人員名單公示》,名單中是清一色的碩博畢業生,就連體育老師也是研究生學歷,看的人瑟瑟發抖!


對於深圳中學名師匯聚,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發表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集中優質的教育資源能辦大事,但過於集中往往不一定是好事。

據了解,深圳中學引進「豪華版」教師已不是新鮮事。該校校長朱華偉就是一位擁有博士頭銜的校長,而且目前深圳中學共有教師400餘人,其中碩士200多人、博士30人。教授、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競賽金牌教練、名教師等40餘人。近幾年從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海內外名校引進了百餘位優秀畢業生。可見,在深圳中學裡,清北碩博任中學教師已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了,根本就不稀奇了。

可面對「清北碩博任中學教師」這一「奇象」,不少人覺得這是「大材小用」,「屈才了」,是一種「人才浪費」。果真如此嗎?誠如深圳中學朱華偉校長所言,一流的高中就需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越優秀的學生,就越需要優秀的老師引領。因此,筆者認為,「清北碩博任中學教師」,其實也是「大材大用」、「人盡其才」,而絕非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關乎一個民族和國家興旺發達的基礎工程,也是需要一個國家和社會始終關注、持續投入的事業。因此,筆者以為,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離不開「大師」、「名師」,而高學歷人才勇於承擔基礎教育,勇於放下「高學歷」的光環,到中學,乃至到小學擔任普通教師,這既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情懷的表現,更是把教育當作一種責任和擔當的體現。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興校之道,始於人才。」隨著社會發展和我國基礎教育水平的提升,高學歷人才助力基礎教育,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頂尖名校的碩士博士當中小學老師,更是「尋常事」。因此,越來越多高學歷的人選擇來當老師,把自己所學所得教給祖國的下一代,這顯然也是「大材大用」,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來說都是一大幸事。

若單從提高學生分數的角度來看,一般的本科生或許就可勝任中學老師。事實上,某些以應試聞名的超級中學,對師資的要求就非常「現實」:教師不需要有多高的學歷,關鍵在於無條件服從學校的統籌安排,兢兢業業做好「應試流水線」上操作員就可以了。

但跳出應試教育的窠臼,站在提升學生素養的高度審視,不難發現,高層次人才加盟教師隊伍,能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分數。而基礎教育也需要「大材大用」,不能總因為「基礎」就覺得高素質高學歷人才就必定會「大材小用」。

雖然高學歷不一定代表高素質,也不代表一定能成為好老師,但從普遍規律來看,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無疑是好事。很多名校畢業生往往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接觸前沿的科技成果,並且攜帶著難以複製的資源、平台。例如,深圳中學2018年引進的清華大學博士劉瑩,是顏寧教授的學生,在學術上也頗有造詣。

事實上,高水平畢業生若以其自身的廣博見識,打開學生的視野和格局,讓學生真正地去接觸現實、認識技術,感受科學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力量,也是好事。誠如深圳中學朱華偉校長所言:最優秀的人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人,真正的「大材」才能培養出「大材」。

隨著社會發展和我國基礎教育水平的提升,高學歷人才助力基礎教育,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頂尖名校的碩士博士當中小學老師,更是「尋常事」。

如果以衡中為代表的「高考工廠」是多少有些「迫於現實」的無奈為之,那在北上廣深浙等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利用這些「大材」去大膽創新,去探索更多元、更有益的培養方式,建立起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信心,而不是倒退到「加工廠」模式,本也是正確的方向。

而對於清北等名校畢業生而言,既然帶著光環而來,奔著為中國未來教育探路的目標而去,給當下的基礎教育帶去更新鮮、更具活力的因子,在教書育人中實現人生價值,也不失意義。

也應看到,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差距還比較明顯,當下對名校畢業生有吸引力的,主要是些大城市的知名中學。

從整體上講,名校畢業生進這些中學,會帶動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師資水平的抬升;但橫向比較,這確實可能會加劇教育不均衡,使得「衡中模式」與「名校模式」走向兩個極端。如何在師資差距客觀存在乃至有擴大趨勢下,做好教育公平,吸引優質師資向教育「窪地」傾斜,也值得思量。

饒是如此,也沒必要否認名校畢業生加入基礎教育中來的價值。只要「大材」有「大用」,基礎教育水準得到整體提升,就值得期許。

 因此,大可不必對「清北碩博當中學教師」大驚小怪,因為這既符合正確的教育觀,也符合正確的人才觀。

總之,一句話,「清北碩博當中學教師」不是「大材小用」。

對此,您怎麼看?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中國青年網,新京報 編輯:孔小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NUQS20BJleJMoPMIM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