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碰撞火花,中小影城的出路在哪裡?

2019-11-28   艾維電影


根據拓普數據顯示,2018年,一萬餘家中年票房1000萬以上的占比還不到20%,單廳效益也在持續下滑。全國影院平均上座率從2015年的17.37%降至2018年的12.02%,場均人次從2015年的23降至2018年的15。影院單日單廳收益從2015年的3082元降至2018年的2545元。

再來看一組數據。2019年上半內地銀幕總數64944塊,如果按照這個銀幕數計算,則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影院平均單廳收益約為90萬(鑒於銀幕數還在增長,實際平均單廳收益還不到90萬)。我們以90萬的單廳收益為基礎,來算一筆帳。按照當前影院平均7個廳計算,那平均每個影院2019年票房(截至目前)為630萬。7個廳面積兩千方左右,若是在一二線城市的熱點商圈內,光租金就得三百萬左右,可想而知中小影城的生存狀況有多嚴峻。這還是平均數,一大批在平均數以下的影城,可以說是「血本無歸」。

這樣的數據,充分說明,對大批中小影城來講,經營困難、倒閉危機是擺在眼前的難題。而關於困境的「靈魂拷問」,大都脫離不了三個問題:關門還是升級改建;政府該不該補貼;影院是否應該積極營銷吸引客流?

關於這三大「靈魂拷問」,諸多行業人士都有思考,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以M君為代表的正方觀點和以J君為代表的反方觀點。

一、面對虧損,中小影城應該選擇關門還是升級改建?

M君:

對於大批經營乏力的中小影院,我認為,影院應該積極升級改建。絕大多數經營不善的影城,都是「年久失修」,升級改造是唯一的出路。同時,他認為以往國內對新建影院的支持力度不少,如今政府應該給與存量影院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畢竟,在2010年前後建設的影院,都已經到了需要重新升級的時候。當存量影院在進行設備升級、新技術運用時,政府可以給這類影院更多的支持。

從全國大部分地區來看,電影專項基金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電影專項基金應用的方向無非在於「製作」和「放映」兩個方面,現在大批影院面臨生存困境,電影專項基金理應發揮充分作用,支持影院進行升級改造。

J君:我不認同

我認為,對於這些確實經營困難,沒有客流,看不到前景的影院,比起硬撐,關門歇業是上策。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會經過從無序到有序再到優勝劣汰的過程,最後能剩下的都是優秀的影城。而我們如今正處在有序向優勝劣汰進行的過程中,未來無論每天關閉多少家影院,從競爭的角度來講,都是正常現象。對於一些沒有競爭優勢的影院,未來的路勢必更難走。在這樣的形勢下,一些經營不善的影院被收購的機會也非常渺茫。與其硬撐,關店也是一種止損。

況且,關閉那些沒有效率、需要靠「做手腳」維持經營的影院,對行業來講也是優勝劣汰、提質升級的絕佳機會。目前,影院行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在當前比較「冷靜」的局面下,我們有必要進行「大浪淘沙」。

因此,對實在沒有存在價值的影院,我認為,政府不但不應該「輸血」,並且應該鼓勵關停。

二、政府究竟應該不應該採用補貼的形式來支持中小影城發展?

M君:我堅持認為,需要。

電影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其他文化產品具有同樣的作用和價值,當我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電影的作用和價值進一步突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電影是文化產業中的支柱性產業,其影響力和市場價值也不可忽視。

如果把整個社會經濟看做一個機體,那麼不計其數的小微企業就是這個機體的細胞,大量的細胞如果出現問題,整個經濟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影院也一樣,如果把電影行業比作一個有機體,那麼一家家影院就是細胞,影院如果大量關門,必將會制約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

電影產業的做大做強,不僅有賴於各類影城的數量增加,更需要質量上的提升。如今,電影產業還沒有完全做大,觀影人次也不高,大家可能覺得影院比較多,關掉一些也沒啥影響,

但是當市場激活了呢?你還會覺得當下的影院數量太多嗎?數量龐大的中小影院為產業的發展做大提供了基礎。要做大,硬體先行,不要覺得關幾家店無所謂。一旦關店成風,電影產業的發展就會明顯「後勁不足」。當前電影產業的成績來之不易,不要讓近十年來的努力毀於一旦。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影院其實也可以看做一家家小微企業,影院的倒閉,也就意味著有部分人會失業,影響這些人的生活和個人發展,對社會和諧穩定不利。所以,政府應該對中小影院進行補貼、獎勵等措施,減輕影院的生存壓力。

J君:不應該補貼

「扶持」並不能讓影院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就如同在一場比賽中,你給弱者服用「興奮劑」一樣,對靠實力取勝的人來說就有失公允。「扶持」也會讓部分人沒有進取心,到最後經營不下去了,反正還有最後一招,可以到的「救助」。我們應該學彩電行業,那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保護政策、充分競爭的市場。我們不僅沒有看到彩電行業出現危機,相反,我們的自主品牌不僅牢牢地掌控了本土市場的話語權,還走出國門,占據相當大的國際市場。若是沒有充分競爭,依靠扶持、保護政策生存,他們能做到這一步嗎?顯然,不可能!市場有市場的規律,經營不下去了,就用「補貼」解決,優勝卻無法劣汰,這對行業發展來講,顯然是不利的。

三、營銷活動,對吸引客流究竟有沒有用?

M君:

這問題在我看來,沒有多大的意義。影院作為電影產業的最終端,並不需要過多的去策劃營銷活動。首先從影片上講,我國並未實行分線發行,對影片的營銷是片方的事情,當前觀眾也很少會通過影院去了解上映的影片,因此影城本有必要花力氣去宣傳影片。其次,從影城方面來講,觀影人次會根據檔期變動和影片的好壞而上下浮動,沒有人會因為影院的營銷活動而去看一場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此外,觀影始終是有地域限制的,即便你營銷活動做得再好,也很少有人會從大老遠跑到你這兒看一場電影。對中小影城來講,不管你如何營銷,影響力也始終不會高於周邊的高端影城。何況,營銷意味著人力、財力、物力各項成本,對中小影城來講,本來就沒有財力,也得不到片方、院線的物料、人力支持,投入不見得能收到回報。

影院做營銷活動的原因不外乎三點:1.增加票房。2.增加人次。3.增加影響力。但這三點是由影城本身的條件決定的,比如你的設備、你的裝修、你的空間布局等等,所以只要老老實實放好電影就行了,沒有必要花力氣去做各種「花枝招展」的營銷活動。

J君:我不認同

前段時間,我與同行朋友聊天,朋友一直都在苦思冥想為自家影城開發出一個「網紅打卡地」,但不知道如何下手。他無比羨慕宜家的一元冰激凌,每次去宜家都情不自禁地買上一支,他正在試圖把「一元」商業模式搬到影院。

顯然,影院如果有自己的特色,是可以帶來人流的,人來了自然會帶動消費。所以,只要影院肯動腦、肯探索營銷,也能找到專屬於自家影院的「吸客地」。

商業影院最新核心的商品是電影,單從電影來說,全國影院差別不大。但是服務呢?影院拼的除了硬體條件還有服務。有經濟專家指出,未來商業的最好出路,是不靠有形的產品賺錢,而是用產品背後的服務賺錢。換一句話說,「服務」將會是最賺錢的商品,未來所以有形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趨近於零,而無形的產品利潤趨近於無窮大!比如,美國倉儲超市Costco不通過賣商品掙錢,而是給會員提供周到的服務賺取利潤;書本的利潤越來越少,但可以通過組織讀書會、付費講座來掙錢;汽車的利潤逐漸下降,但售後服務的價格卻是逐年增長,等等。這種形式下,你還能說「營銷」不重要嗎?一個城市影城那麼多,觀眾為什麼來你家?

關於中小影城何去何從的問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真相往往也不止一個,就看你相信哪一個。每一條「出路」,都得根據自身的定位和優勢。

想要了解更多電影方面資訊詳情,搜索作者微信公眾號「艾維電影」或者微信號film186」!精彩內容與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