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菏澤人的「太空情緣」

2023-06-02     中國菏澤網

原標題:細數菏澤人的「太空情緣」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

盤古「開天」、屈原「問天」、萬戶「飛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過對宇宙洪荒的追問和探索。

21世紀,中國航天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了我國將於2030年前實現登陸月球的宏偉計劃。近年來,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菏澤人不斷地貢獻著「菏澤力量」,也享受著航天事業發展所帶來的偉大成果。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播下太空種子 開啟天宮夢想

「播下一粒太空種子,開啟一個太空夢想。」6月1日,曾任牡丹區都司鎮白劉莊小學校長的劉認銀說。

去年5月份,為豐富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種植項目,讓學生了解更多太空知識,牡丹區科協向牡丹區都司鎮白劉莊小學贈送了60粒太空絲瓜種子和100粒太空架豆種子。白劉莊小學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開闢太空種子種植試驗基地,劉認銀帶著學生在牡丹區科協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體驗太空種子種植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懂科學的意識。

「孩子們當時都很好奇,太空種子長什麼樣?和普通的絲瓜種子一樣嗎?結出來的絲瓜能吃嗎?」劉認銀回憶,太空絲瓜和太空架豆種子入土後,孩子們都很興奮,每天都關注著它們的長勢,出土、發芽、開花、結果,每一個過程都被孩子們記錄了下來。在勞動實踐基地,同學們看到自己參與種植的絲瓜結出了一米多長的太空絲瓜,感到特別有成就,感嘆太空育種的神奇。

「太空絲瓜收穫後,學校組織了一場非常有趣的評比大賽,孩子們都開心得不得了。」劉認銀回憶。牡丹區都司鎮白劉莊小學十分重視青少年學生的科普教育,近年來,學校把科學知識學習與學科教學、勞動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勞動實踐教育課題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粒太空種子,激發了廣大青少年的科研夢想,我覺得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劉認銀說。

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

2022年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菏澤一中成為此次「天宮課堂」的三個地面分課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處。「能成為第三次『天宮課堂』的地面分課堂,我們菏澤一中全體師生倍感自豪。」菏澤一中校長張斌興奮地說。

「天宮課堂」上,三名航天員隨即帶領學生們進入太空奇妙之旅。在持續約50分鐘的授課中,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航天員在空間站以天地互動方式,與地面進行實時交流。

「下面,請菏澤的同學進行提問。」在提問環節,「太空教師」向菏澤學生髮出了邀請。視袁隆平為偶像的高一學生司羽珊,獲得了提問的機會:「我想問,在太空,既沒有上下左右的概念,也感受不到重力現象,那麼,擬南芥和水稻的根為什麼還能往下扎到『土』里?」隨後,「太空教師」認真回答了司羽珊的問題。「今天的課,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那是一顆嚮往科學的種子。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航天員一樣,為國家科技進步作出貢獻。」司羽珊說。

「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長周期和地面上有什麼不同?」高二學生尹鉦涵向「太空教師」詢問。在得到「太空教師」的答覆後,尹鉦涵十分高興:「能夠和航天員連線,我心情十分激動。以後的學習中,我將時刻牢記航天員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學好文化課,考一個理想的大學,力爭在航空航天領域作出成績。」 「這次活動,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了祖國航天事業的飛速進步,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到了航天員為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這將在孩子們心中播種下自強不息、勇爭第一的種子,助力他們實現人生夢想。」菏澤一中教師孟令覓表示。

據了解,為常態化開展航空航天系統教育實踐活動,菏澤一中建設了高標準的航空航天科普館。該科普館共設航空航天主題區、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區、航空航天社團活動區、航空航天社會實踐活動區、航空航天競賽活動區、航空航天教育成就展示區,設施完善。

「胖五」飛天背後的菏澤小伙

今天的莘莘學子,也許就是明天的航天英才。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後,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為「胖五」飛天貢獻自己力量的人群中,有一位菏澤小伙,他就是時年25歲的劉輝。他出生於1997年,本科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後被保送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讀研究生。劉輝的研究生課題主要圍繞火箭,讀研期間半工半讀,參加工作後很快就適應了工作節奏,所以能夠比較早地擔任系統指揮。

「作為此次長五發射動力系統的指揮,我感覺不是特別緊張,因為這已經是我第二次參與大型的發射活動。在每一項測試中都精心操作,認真判讀,確保火箭狀態良好,等到發射時心裡就會比較有底氣。」劉輝說。

劉輝說,能夠成為一名航天人是非常快樂、非常自豪的事情。這不僅是他大學時代的夢想,也是他將堅守一生的事業。在他看來,沒有什麼工作像航天事業一樣,能夠讓人這麼心血澎湃。「每次在基地看到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我都覺得航天事業是可以從事一輩子、奉獻一生的。」劉輝說。

「感動菏澤」的「飛天將軍」

白髮蒼蒼的老專家令人敬仰,「飛天將軍」張建啟便是廣大年輕人的榜樣。

1946年,張建啟出生於曹縣樓莊鎮安樂村一個貧困家庭,1970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核物理系。1997年,張建啟出任解放軍原總裝備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2001年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2004年起任原總裝備部副部長,先後參與組織指揮了「亞洲一號」、「風雲一號」、「澳星」發射、「神舟」飛船發射,以及羅布泊核試驗、戰略武器試驗、常規兵器試驗、風洞改造等上百次任務,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9年,張建啟率團到俄羅斯航天發射場考察,在參觀發射中心展覽館時,陪同人員指著一幅大圖片對他說:「我們俄羅斯的飛船已將30多個國家150人送上太空,但沒有你們中國的。」張建啟不卑不亢地回敬道:「我們將來要親手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張建啟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兌現著自己的這句承諾。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6年間的6次飛行如同6個台階、6枚刻度。這期間,張建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

牡丹晚報記者張洪梅曾經多次採訪張建啟,在她的記憶中,這位「飛天將軍」一直是低調內斂的。「往年撥打張建啟家中電話,總是他妻子閆秀榮接聽,而張建啟不是在發射場就是在辦公室忙碌。」張洪梅回憶,「2010年1月的一次採訪中,撥通電話時,卻是張將軍接聽的,原來他已經於2009年7月退休了。」

2008年,舉世矚目的「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後,時任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七」任務副總指揮張建啟,被家鄉人民授予「感動菏澤年度人物」特別獎。2008年中秋節,安樂村村民為張建啟郵寄了兩盒「感恩月餅」,還附上一封信,向老將軍表示慰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9ef9dc61e6316b1e9db8009f96864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