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設局陷害皇后,皇帝對她的三種稱呼,每次都大有深意

2022-05-28     塵飛揚說經典

原標題:甄嬛設局陷害皇后,皇帝對她的三種稱呼,每次都大有深意

甄嬛利用小產陷害皇后,雍正帝的心態變化一波三折。

這些心態變化體現在他對甄嬛的稱呼上。

甄嬛假摔後昏倒,雍正等人急忙趕來。

此時,他叫的是「嬛嬛」。

「嬛嬛」是雍正帝對甄嬛獨有的愛稱,旁人叫不得。雍正一邊喊「嬛嬛」,一邊叫「太醫」,說明他確實很關心甄嬛。

這一稱呼是一位丈夫對愛人的關懷。

甄嬛醒來後,雍正和眾人一起等待,此時,他稱甄嬛「熹貴妃」。

熹貴妃是甄嬛的政治身份,按照禮節,任何人都要這樣稱呼她。

這個稱呼有個不祥的信息,雍正覺察到甄嬛在搗鬼。

甄嬛的孩子沒有了,皇后讓甄嬛節哀。

甄嬛惡人先告狀,質問皇后,「你為什麼要害臣妾的孩子?」

精彩的一幕來了,大家看看雍正的反應。

他的身體開始主動遠離甄嬛,然後低頭不語。

他的肢體語言告訴甄嬛——你演的戲,讓老子出戲。

為什麼雍正不相信甄嬛?

原因很簡單,雍正生性多疑,城府極深,他不是被人愚弄的山炮。

在甄嬛昏迷過程中,雍正肯定復盤過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他意識到皇后要在眾人眼皮子底下搞甄嬛的孩子,是個高風險低收益的舉動。

能用陰謀詭計搞定,皇后不會用這麼明(di)顯(lie)的手段做。

此時的雍正,大機率相信皇后的清白。

這也是甄嬛甦醒後,雍正叫甄嬛「熹貴妃」的真正原因。

我看到彈幕上有個觀點,說皇后肯定狡辯了,所以皇上開口才叫熹貴妃。

這個可能性非常低啊。

甄嬛暈倒後,皇后知道甄嬛要碰瓷了。如果她在甄嬛昏迷時就說甄嬛要讓自己背鍋,只會越描越黑。

皇后的智商比不過甄嬛,但不至於這麼蠢。

真相只有一個,雍正懷疑甄嬛陷害皇后。

因此,當溫太醫——不對,溫大醫和端妃、敬妃為甄嬛站台後,雍正依舊用熹貴妃稱呼甄嬛。

滴血驗親局已經讓雍正意識到,敬妃和溫大醫是甄嬛黨。

真正讓雍正相信甄嬛的,是雍正的親閨女朧月公主。

是她哭著說,「皇額娘推了熹娘娘」,消除了雍正對甄嬛的懷疑。

於是,他又改口叫甄嬛「嬛嬛」。

甄嬛陷害皇后是一招險棋,她的勝利離不開隊友的助攻。

比如說,皇后進入房間後,崔槿汐特意讓甄嬛喝安胎藥——拖延時間,方便敬妃和端妃提前出來。

甄嬛進入房間後,寧嬪內涵皇后搞鬼,「皇后以前不喜歡熹貴妃,現在卻能委曲求全」。

在這些助攻裡面,功勞最大的,還是敬妃和端妃。

先說敬妃這一塊。

朧月公主出面為甄嬛作證,離不開敬妃對她的長期教導。

在此之前,敬妃就告訴過朧月公主,「熹娘娘越是得寵,就越有人要害她。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要保護熹娘娘,別讓皇額娘欺負了她。」

敬妃一直給朧月公主灌輸一個觀念,皇后是壞人,她會欺負熹貴妃,朧月要保護熹貴妃。

當甄嬛陷害皇后時,作為目擊者,朧月公主肯定想起了敬妃的話,出面為甄嬛作證。

再說端妃。

端妃對甄嬛的助攻很容易被忽視。

但她在滴血驗親局就給皇后挖好坑,這一次真的成功把皇后請上墳。

我曾寫過《只說四次話,就替甄嬛解圍,端妃才是滴血驗親局的王牌助攻》,文中提到,端妃的第四次發言,給了皇后最致命的一擊。

滴血驗親實驗失敗,皇后自辨清白,說「我已經是皇后,沒有必要陷害熹貴妃。」
端妃直接接話,「對啊,你已經是皇后 ,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這是一句殺人不見血的狠話。
像雍正這種多疑的人,聽到後都會後怕。
雍正的孩子並不多,能成為下一代皇子的,有三阿哥,六阿哥,從未露面的五阿哥,還有出身卑微的四阿哥。
只要甄嬛倒台,六阿哥出局,四阿哥的靠山是甄嬛,自然也是覆巢之下無完卵。
端妃的話就是在內涵皇后,打擊甄嬛的目的是在給三阿哥鋪路,她將來好做皇太后。

當時,我寫這個分析的時候,還有人說我是過度解讀。

其實不是的。

依舊是第71集,皇后被禁足後,張廷玉主動為皇后求情。

雍正就吐槽皇后慾壑難填,皇后之位滿足不了宜修,「還盼著做個名正言順的太后」。

雍正會這樣評價皇后,根源就是端妃在滴血驗親局上挖的坑。

不得不說,端妃的戰鬥力真是靜水流深。

甄嬛布局的小產門,其實並不算高明,甄嬛能成功,有相當高的運氣成分。

朧月公主的助攻,是在劇本之外的。我們也能從孫儷的表演中看出甄嬛的驚訝。

此外,皇后最被動的地方,就是她陷入了一個類似塔西陀效應的困境。

當失去公信力時,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

雍正知道皇后為了維護自身地位,在後宮一直有打擊異己的小動作。皇后最吃虧的地方是,她沒有像甄嬛那樣,與雍正建立過彼此信任的親密關係。

即便皇后說的是事實,站在雍正的視角看,她也像在說謊。

此之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84205b7a51305a4c3d76b45bc8005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