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們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上,按照行政劃分為了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以上這些信息都是我們小學時候就學習了解到的,而要注意到的就是,在我國的省份名稱都是很有來頭的,這些名字有很多都是從古代時候流傳下來的,還有一些是經過了多年的歷史朝代更替後,根據當時情況而更改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在華北平原上,有這樣兩個省,分別叫「山東」和「山西」,像這種的省份還有河南和河北、湖南和湖北,這些名字都是有來歷的。例如說湖南和湖北,就是靠一個洞庭湖分開的。那麼你知道山東和山西之間的「山」是什麼山嗎?
山東和山西的關係
「山東」這個省會名稱最早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當時在山東這個地方是由齊魯兩國擁有的,後來到了秦漢時期,這裡已經成為了中原的經濟中心,有著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再加上依靠當地特有的豐厚的資源,山東還有著「膏壤千里」的美譽。
不僅是經濟上的富足,這裡還是文化的發展中心,古聖賢孔子的老家就是山東曲阜的,孔子在這裡開創了儒家思想,最早的古文明的發源者蚩尤也是出生於此地,還有孟子等這些在中華古代文明上有著傑出貢獻的代表,所以山東的文明和經濟都是發展的最快的。
而山西省又稱為「晉」,自遠古時代起,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所以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世紀曙猿」的化石就是在這裡發現的。到了新石器時代,這裡已經成為了諸多邦國的中心。到了西周時期,山西成為了十幾個諸侯的領地,主要的諸侯國為晉國,而「晉」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了山西的代稱。
春秋時期的晉國開始強大,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唐朝時期,山西被認為是龍興之地,成為了唐王朝的「北都」。之後這裡還燃起了革命的火種,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革命基地。
而最初使用「山東」一詞作為地名的時候,是在秦朝時期,當時的「山東六國」中的這座山,指的是分開了秦國與東方六國邊境的崤山。崤山山脈其實是秦嶺的一個規模較大支脈,在黃河和洛河之間,在河南省的西北部,從陝西西安延伸。由此看來,崤山其實並不是現今劃分山東和山西的標準。
除了秦朝時期以華山為準的劃分之外,還有就是漢唐時期,以華山為界限劃分的山東,那個時候人們將華山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在秦嶺以北,是五嶽之一,而在漢唐時期的人將華山以東的地區稱之為山東,如今看來,這座山也不是劃分山東山西的依據。
隔斷山西和山東的太行山
其實如今看到中國的版圖,就會發現其實山東和山西的分界線是很有名的太行山。太行山佇立在陝西省和華北平原之間,縱橫跨越了四個省,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限,也是東部地區重要的山脈和地理分界線。沒錯,太行山就是「山東」和「山西」中都有的那個「山」。
從地理上來看,太行山是經歷過一次次的地殼活動才形成的,這裡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還有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古時候人們穿越太行山找到了「太行八陘」也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橫谷,作為東西交通的重要孔道。太行山的存在位置很微妙,不僅有著這些地產資源,還有著天然形成的地理分割點。
太行山作為地理分割點,首先是從地貌上來說的,太行山以東是黃淮海平原,以西是黃土高原,並且是山東和山西的地域分割線。其次從氣候上來說,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以西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以太行山為界限,東西兩側的植被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依靠這些原因將這兩種不同的環境和地理因素分開來,就有了如今的山東和山西。
太行山不僅僅是一個地域分割線,也是一個有著神秘發展史的地方。我們對它最大的了解,應該是從影視劇中看到的各種在太行山上進行軍事鬥爭的故事了。因為地勢險要、環境差別較大,太行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是兵要之地。
從春秋戰國開始,這裡就成為了一個易守難攻的「羊腸之險」。而離我們最近的抗戰時期,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而當時八路軍最有名的「游擊戰」也是在這裡被發明的,所以說,太行山不僅歷史悠久,它所經歷的歷史也同樣是有著很多豐富精彩的故事的。
不同的劃分地區的「山」
如今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版圖上那個「山東」和「山西」中的山就是指太行山,但我們也知道,在不同的歷史朝代中,劃分區域的山也都是不同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崤山、華山等等,其實也不止是這兩種,在歷史上還有的拿泰山和恆山來作為劃分的,但是我們知道,古時候的地域確實是很難確定的,畢竟戰亂不止,擴張土地是每任君王都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受到這些不同信息的干擾也是很正常的。
不同的劃分地區的山,在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太行山之所以被確定成為劃分山東和山西的界限,也是跟當時確定這件事的掌權者有關的,這也說明了,每次區域劃分不同是有一定的人為因素存在的。我們不能夠片面地看待這些歷史發展的問題。
不過確定山東和山西的山確定為太行山,也是到了清朝時期才逐漸向如今的模樣轉變的。而在這之前,明朝時期確立了山東、山西的名字。這不僅象徵著權力的確定,也是一種歷史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