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看到關於「白手起家」的雞湯並不少,有些許是真材實料之外,大多都「兌水過多」——特別是在我們中國這個超級重視「人脈關係」和「人情世故」的社會,只要「佛面」夠大,別說「白手起家」,就算是阿斗都能封神。
在現實中,對於真正的「白手」人群而言,想要起家,靠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勤奮,有人說是眼光,還有人說是機遇。
似乎這些答案都沒錯,但是如果真到了一窮二白的時候,連最基本的起家本錢都沒有(想借錢極難),就算有眼光有機遇夠勤奮,最終也只是惋惜。
所以,要學會借雞生蛋。
如何借雞生蛋?我們來看一個段子。
這是登在《巴倫周刊》上的一則小故事,因為真假無從考究,姑且當作段子看之。
美國一出版商有一批滯銷書久久不能脫手,他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給總統送去一本書,並三番五次去徵求意見。
忙於政務的總統不願與他多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本書不錯。」
第二天,出版商花重金登了一則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效果顯而易見,三天就把滯銷書給清空了,而且還要加班加點去印刷以適應供不應求的市場。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於是故技重施,又送一本給總統,總統上過一回當,想奚落他,就說:這書糟透了。
出版商聞之,腦子一轉,又花重金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
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這本書又從無人問津變成了超級爆款。
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便不作任何答覆。
你以為這樣出版商就沒轍了嗎?非也。
這一次的廣告詞是:「現有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
結果居然又被一搶而空。
或許這種方式有點像「碰瓷」,但著實也屬於借雞生蛋的一種。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別說接近總統了,想接近個稍有名氣的人都是難上加難。因此,這個段子只是打了個比方而已。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非常接地氣的通過借雞生蛋而白手起家的案例。
下面就給大夥說兩個:
第一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名古屋有個叫見村善三的人,他屬於典型的窮二代,手中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脈。但是就這麼一個人,卻巧妙地利用了「借雞生蛋」的技巧,干出了驚人的事業,成了百萬富翁。
故事是這樣的,當時的日本正迎來二戰後各大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不少人想抓住機遇開工廠謀事業。但日本寸土寸金,對於很多手中有想法有項目的人,因為兜里資金不多,根本買不起土地蓋廠房。
進城辦事順便逛了一圈的見村善三了解到這一消息後,馬上想起了自己家鄉有很多閒置的土地。一個念頭閃現在腦海中:如果有辦法把兩者聯繫起來,工廠只租用土地而不用購買,那些企業主才能夠負擔得起,因而肯定會大受歡迎。
於是,見村善三開始找土地。
他找那些偏僻沒人要不值錢的土地。這些土地,有的是被圈在別人土地之中,沒有出路、不易賣掉的。他與這些土地的所有者一一商談,提出改造與利用土地的計劃,土地所有者聽了十分高興,願意轉讓土地,有的土地主人還拿出資金借給見村善三。
有了土地,見村善三就開辦起見村產業開發公司,組織人員上門推銷土地,表示簽訂長期租賃合約後可以按對方要求蓋廠房出租。那些企業家正愁沒有辦法蓋工廠,見有土地出,不用動用巨額資金,十分高興,便紛紛上門與見村善三簽訂合約。
與廠方達成協議後,見村善三就向銀行貸款建房,然後按分期付款的方法歸還銀行的貸款。由於見村善三的主意很符合地方發展的利益,能給當地工商業帶來繁榮,所以貸款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協調支持,很快得以審批。
廠房租金和土地租金之間的差額,除去營造廠房的費用,便是見村善三的盈利。實際上,由於土地所有者一開始要求的租金不高(畢竟有人願意租總比閒置著沒錢收好),而企業家為了抓住良機,願意支付的租金也不會太低。
僅僅第一年,費用分攤和扣除後,見村善三的稅前利潤就多達20多億日元。有了這筆錢後,就不用向銀行貸款了。就這樣,見村善三從營造小廠房到營建大廠房,直到營建大規模的工業區,公司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三年的時間,這位四無青年變成了富甲一方的大企業家,而這一切其中的奧秘就是他運用了「借雞生蛋」的技巧:借用別人的土地,借別人的錢,蓋起廠房,租給需要辦廠而缺少廠房的人。
不只是日本,在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案例,而且更接地氣。
在貴州,年紀大一些的朋友或許還在新聞中看過一個叫「張順來」的名字。
張順來是貴州一個偏僻山區的農民,只有小學文化,每天都在養家餬口的生計中愁眉不展。有一天,他到舅舅家做客,看到舅舅家的手扶拖拉機在屋外風吹日曬,就問舅舅為什麼不開起來掙錢。
舅舅說壞了,現在運輸也不好跑,就不想花錢修。
這事在張順來心裡一直擱著,他總感覺這種浪費可以轉化成財富。
過幾天,他再次來到舅舅家,跟舅舅商量:我把拖拉機修一修,修好了,你借我用一年,我給你租金,月租金80元。
有人出錢幫忙修拖拉機還能每個月拿租金,有這種好事,何樂而不為?舅舅當場就拍板成交。張順來花200多元錢修好了手扶拖拉機,將它開回家。
他再花500元買了台碾米機,將拖拉機的發動機拆下來裝上,開了個碾米房。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張順來發現自己村子三四百戶人家,卻沒有加工碾米的機器,米是石碾子碾的,費力又費時。碾米房一開張,生意果然火爆,家家戶戶都挑谷來碾米。
到了農忙時,他又把發動機裝回手扶拖拉機上,有償幫助附近鄉親抽水、犁地。一年下來,他就成了這個村的第一個萬元戶了。
有了錢之後,他乾脆以二手的價格買斷了舅舅的拖拉機。自己的業務又拓展到了周圍的幾個村子,後來乾脆組建了家庭作坊,買了好幾台拖拉機,開了好幾個碾米的店。僅僅三四年的時間,這個窮得叮噹響的青年變成了整個鎮數一數二的大富翁,他的事跡還受到了多家媒體的報道。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