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到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原著有多牛

2024-01-17     千秋文化

原標題:《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到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原著有多牛

《道德經》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譽為「萬經之王」,也成為中古歷史上最偉大的典籍之一。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道德經》被篡改了700多處。這一發現來自長沙馬王堆大型漢墓的驚人發現,帛書《老子》的出土揭示了傳世版本與原版之間的驚人差異。這使人們對《道德經》的理解,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讓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這一古代經典的偉大之處。

馬王堆漢墓的重大發現

1973年,長沙馬王堆大型漢墓的發掘,成為一場歷史學和文化學的盛宴。在這個古老的墓葬中,考古學家們驚喜地發現了幾十部古文帛書,其中包括了一部與《道德經》極為相似的帛書《老子》。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或許有機會見到,原汁原味的《道德經》。

這些帛書的出土,不僅讓人們對古代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更揭示了《道德經》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可能經歷著變革。帛書《老子》已經與世隔絕了兩千多年,這段時間足以讓原著發生巨大變化。通過對比分析,人們們驚訝地發現,《道德經》傳世版本與帛書《老子》,存在著700多處差異,導致160多句含義發生了重大改變。

700多處差異引發的思考

這700多處差異並非僅僅是文字的更迭,而是涉及到《道德經》核心思想的變革。通行本《道德經》中最著名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傳世版本中被廣泛傳頌,卻在帛書《老子》中有著微妙的差異。原汁原味的表述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一微小的變化,卻為後人提供了對這句話更加深刻理解的可能性。

這種篡改並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古代思想受到制度影響的現實。在歷朝歷代,有些人常常根據自身的實際利益,與統治需要對書籍進行修改。《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自然也不例外。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歷史長河中,有多少其他經典文獻經歷了類似的命運。

原版《老子》的思想深度

通過對比傳世版本與帛書《老子》的差異,我們不僅發現了篡改的存在,更對老子的思想深度有了全新的認識。例如,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關於「致虛極,守靜篤」的描述,傳世版本中的「守靜篤」的「靜」,在帛書版中實際上《老子》中是「情」,原句為「守情篤」。這一微小的改動改變了整句的意義,強調的是對大情大愛的追求,而不僅僅是安靜和寧靜。

這種變化呼應了老子思想的先進性,老子並非是一個遠離現實、不聞世事的讀書人,也不是一個高冷不可接近的修道者。相反,他追求的是大情大愛,對人性和熱愛的強調,使他的思想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普世的適用性。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傳世版本強調「執古之道」,而帛書《老子》中則是「執今之道」,這體現了老子主張與時俱進的思想,通過適應時代的方式理解,並掌握歷史的規律。

通過馬王堆漢墓的發現,我們重新認識了《道德經》的偉大,也深刻理解了這一經典文化的傳承和變革。700多處的篡改不僅是文字上的變動,更是思想上的變遷。原版《老子》的思想深度和先進性,讓人們對這位古代哲學家的智慧肅然起敬。

這個發現不僅是對《道德經》研究的一大突破,更是對古代文化傳承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們應該更加珍視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篡改和失真。只有通過對歷史的真實理解,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當下的挑戰,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加明智的指導。

寫到最後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原版《老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道德經》的新大門。在這扇門背後,人們發現了一個經典的真實面貌,一個經受歷史滄桑,而依然璀璨的思想寶庫。這次發現不僅讓人們對道德經有了新的看法,更讓普通讀者對這一古代經典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e1d2ff3b76ebce0a8488690433b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