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一曬2023年民生帳本②丨從「一個不能少」到「每個都要好」

2023-12-26     大河網

原標題:曬一曬2023年民生帳本丨從「一個不能少」到「每個都要好」

武陟縣圪壋店鎮馮村脫貧戶張世貴,正在照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伴。李夢茹 攝

本報記者 翁韜 本報通訊員 付留兵 李夢茹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會保障體系中兜底性、基礎性的制度安排。我省始終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工作,時刻將困難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計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

日前,記者走訪了多地的困難群眾家庭,點滴之間感受到社會的兜底保障網正越織越密、越織越暖,困難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有保障。從脫貧路上的「一個不能少」,到共富路上的「每個都要好」,是時代之變,也是我省社會保障體系的一次重大躍升。

民生重點

失能特困人員「應養盡養」

近年來,我省不斷提高低保、特困人員保障標準。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有序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救助。

失能老年人是最需要照護的困難群體。全省156個縣(市、區)均建立有以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供養為主的縣級特困供養機構,能夠實現全縣失能特困人員「應養盡養」。所有鄉鎮特困供養機構均實施了提升改造,基本具備對輕度和中度失能人員托養能力。

落實樣本

解困難群體「燃眉之急」

「一不愁吃來,二不愁喝,千年的荒山栽上樹,萬年的旱地流清河。」12月21日,走進周口市淮陽區黃集鄉蔡窪村一戶農家,就聽到院裡迴蕩著豫劇《朝陽溝》選段,陽光透過玻璃,暖暖地照到正在客廳里刷手機的女主人王慶梅身上,聽到興奮時她還跟著哼唱幾聲,一臉的滿足和幸福。

不敢想像就在今年7月,王慶梅還整日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原來,王慶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需長期服藥,兩個兒子都是尿毒症患者,兩人每月需3次透析治療,沉重的治療費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

區民政局在比對居民醫保報銷數據時發現,王慶梅一家3口的個人自費醫療費過高,鄉鎮工作人員入戶核查後,立即幫助王慶梅填寫了臨時救助申請審核審批表,區民政局按照「一事一議」程序,依照3口人6個月的城鎮低保標準,於今年8月將11340元臨時救助資金髮放到位,有效緩解了王慶梅的家庭經濟困難。

在淮陽區,類似王慶梅這樣被主動發現、及時救助的案例還有很多。該區依託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推行「群眾報+基層訪+平台測+熱線連」工作模式,常態化開展走訪排查,實現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城關鎮賈莊村脫貧戶張秀梅與一個孫子、一個孫女相依為命。2022年10月,張秀梅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頓時沒有了監護人,上學和生活一時沒有了依靠。

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聯合村「兩委」向區民政局反饋。民政局隨即聯繫城關鎮負責民政事項的工作人員,並迅速為其開啟綠色通道,簡化申請材料、優化審批流程,一個月內將兩個孩子納入特困人員,及時解決了他們的上學和生活問題。

「原以為要跑好多趟的審批程序,最後只打了個申請,民政、婦聯、駐村幫扶單位、城關鎮政府的工作人員一下子都來了,不到一個月就弄好了。」賈莊村黨支部書記馬心衛說,「有了生活保障,現在兩個孩子又能正常生活和上學了。」

據悉,今年以來,淮陽區累計發放特困資金、臨時救助金、臨時救助備用金6840.2萬元,相比往年增加467.3萬元,切實解決了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

為失能老人「雪中送炭」

12月22日一早,在武陟縣圪壋店醫養中心,70歲的張世貴起床穿好衣服,像往常一樣來到妻子床前,輕輕掀起衣被,開始用熱毛巾給她擦拭身體。

「以前在家住時,由於環境差、護理照顧不到位,老伴經常生病。自從免費住進醫養中心,不僅看病不用來回折騰,而且我除了照顧老伴,還護理其他2位老人,管吃管住,每月能掙2200塊錢,感覺生活一下輕鬆了許多。」擦拭完畢,張世貴麻利地收拾起了床鋪。

張世貴是圪壋店鎮馮村的脫貧戶,妻子成小軟10年前因突發腦出血導致肢體二級殘疾,後因再次出血成了植物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為了給妻子治病,前後花費數十萬元,使得這個靠種地為生的家庭入不敷出。2016年,張世貴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成小軟被武陟縣列為集中醫養保障對象,按照「分類管理、就近入住」的原則,她順利入住圪壋店醫養中心,由政府集中托養,全家難熬的日子終於在那年畫上了句號。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曾是不少像張世貴這樣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為充分發揮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幫助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擺脫這一困境,2018年,武陟縣深挖基層醫療機構資源,推動縣養老中心、精神衛生醫院和大虹橋、圪壋店和嘉應觀等6個鄉鎮衛生院轉型為醫養機構,重點為失能半失能人員提供持續性、針對性的醫養服務。

「醫養中心最顯著的特點是為入住人員提供全天候的醫療保障。」圪壋店醫養中心負責人王會戰說,這裡共有34張床位,目前入住24人,配備了17名醫護人員,其中全科醫師24小時巡診、應診,可及時、準確地發現入住人員的身體異常狀況,讓醫療護理和生活照料無縫銜接。

今年49歲的喬廟鎮馬宣寨村村民邢學戰,也是集中醫養的受益者。患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病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70多歲的老母親和輪椅度日的邢學戰,在入住武陟縣養老中心前,喬廟鎮通過聯繫愛心企業家與其結成幫扶對子,出資照顧他日常生活,並簽訂包幫托養協議。

2022年年初,邢學戰表達了想參加集中醫養的願望,在鎮村兩級幹部的積極協調下,他順利入住武陟縣養老中心,實現了「包幫+醫養」雙保障。

「養老中心不僅讓我免費入住,還有專門人員照顧每天的飲食起居,平時和大伙兒唱唱歌、拉拉家常,心情很好,以後的生活母親和兒子就不用擔心了。」邢學戰說。

據了解,武陟縣共有醫養中心8個,目前入住脫貧戶二級以上失能失智人員156人,累計入住217人,縣財政按照每人每月2600元標準給予保障;全縣共有農村分散特困對象923名,集中供養特困對象283名,每人每月發放供養金598元,並按照自理、半失能、失能的標準,每人每月發放護理費75元、300元、600元。

民生展望

讓困難群體「更有盼頭」

下一步,我省將按照對象分層、救助分類、覆蓋全面、協同高效的要求,加強與有關部門協同配合,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增強救助的針對性、精準性,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

持續聚焦全省老年人急難愁盼,從照護服務機構長護險及其他社會保險、照護人才隊伍培養等多方面入手,構建務實管用的失能照護服務體系,讓兜底保障安全網更加密實牢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c1d8ec849ab18a9df221d9c4179e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