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進女廁引罵戰?尷尬背後暴露了哪些真問題

2023-02-01     新訊速遞

原標題:男童進女廁引罵戰?尷尬背後暴露了哪些真問題

近日,某地一名6歲男童跟著媽媽進了女衛生間,導致他人不滿,雙方因此發生激烈爭執。視頻被傳至網絡後,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孰是孰非,僅憑視頻片段難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類似的矛盾著實不少。從廁所,到浴室,再到更衣室,孩子跟異性家長出入這些特定場所難免讓同場人不自在。據一般規律,孩子在3歲以後就漸漸明白「男女有別」,並對異性身體結構產生好奇心,一些父母口中的「小孩子懂什麼」著實難以服眾。尤其當代人更加注重隱私,更積極主張權益,一來二去就容易發生口角。

同場人的不滿不是小題大做,但平心而論,帶娃出行難免碰到種種尷尬情況。一味打口水仗沒有意義,更應透過這一現象,反思其暴露了哪些問題,如何更好避免類似摩擦。

首先,這提醒廣大家長,帶娃出行前應當有所準備,至少腦中要有根避免為他人添麻煩的弦。如果外出活動時間較長,是不是應當儘量確保有同性家長跟隨?如果沒有,是否該準備些預案?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至少應當表現出對同場人的尊重。比如,拜託熱心人、工作人員搭把手,或是讓孩子閉上眼睛迅速進入隔間,等等。實際上,大多數人對這種緊急情況都是可以理解的,家長們少點理直氣壯、以我為主,多些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就不至於吵翻天。

其次,這反映出衛生間、更衣室等不少硬體設施仍功能不完備。早在2016年,國家住建部修訂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就對常見的公共場所提出設置「第三衛生間」的要求。多年來,在新建的商場、車站等公共場所,「第三衛生間」已成標配,但在地鐵站、加油站等規模相對較小的地方,空白尚未填補。相關部門應正視社會需求、抓緊補建。尤其是隨著「三孩時代」的到來,這種供需緊張會愈發凸顯,「第三衛生間」的普及算得上兒童友好型社會的生動體現。

我們常說,文明見於細節。於個人而言,這可能是一種不打擾別人的自覺;於城市而言,這可能是一種為各個群體提供便利的意識。孩子如廁的問題,著實不值得三番五次吵上熱搜。希望家長和城市治理者都努努力,讓城市環境更加文明友好。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47eb79651f915cf93796877a7381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