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海戰術徹底失效!為何車型越少的新勢力,銷量反而越好?

2023-10-10     汽車扒一扒

在電動化滲透率超37%的大背景下,新勢力的競爭已經進入到膠著狀態。

9月份新勢力銷量呈現整體上漲狀態,延續了「無電動、不主流」的核心發展趨勢,但所謂的傳統「蔚小理」格局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電動化產業格局。

具體數據方面,理想憑藉著全新登場的L系成為TOP級企業,單月銷量3.6萬台,深藍汽車單月銷量超1.7萬,緊追不捨,零跑汽車同樣以接近1.6萬的銷量成為新勢力的排頭兵。

有意思的是,曾經所謂的頭部新勢力蔚來、小鵬跌出TOP3,運營壓力不小。

如果算上特斯拉,我們能夠清楚的梳理出來一個最核心的運營基調,在更注重技術、成本、產能、效率、科技、安全的電動化時代,六邊形屬性的強弱能夠直接決定企業的競爭力。

而成功的新勢力企業都有一個典型的屬性,那就是「大單品策略」。

比如說特斯拉的核心車型Model 3、Model Y,理想L系本質上就是一台車,而深藍也同樣只有一台轎車SL03、一台SUV S7,兩台車用短短一年時間殺入市場第二。

做細分市場的TOP級企業,進入用戶群體消費清單中,是新勢力「去繁從簡」必須要做的事情。

深藍是一個「非典型性」企業,全新的深藍S7上市短短几個月,就已經在15萬-20萬級市場紮根,成為了電動化選擇的首款車型。

深藍S7成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其所處的賽道具有天然推動力。

中國的電動化滲透率以每月1%的增速侵蝕燃油車市場,9月份已經達到37.3%,李斌的那句「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買油車」在兩年之後開始應驗。

不限行、不限號的深藍S7順理成章的成為了20萬以內SUV用戶消費群體的TOP級清單選擇。

另一個是,深藍汽車本身執行的就是 「大單品」策略,做好一台車,打出一個標籤,塑造一個口號,培育一個人群,遠比造一堆車更容易。

電動化是一個機會窗口,但不意味著企業能夠通過車海戰術取得成功。

9月銷量數據,車型更多的蔚來、小鵬、哪吒三大品牌銷量動能不足,比如說價格更低、車型相對更多的哪吒汽車單月銷量1.3萬台,增速只有9%,而降價、強化Baas屬性的蔚來甚至出現同比下滑19%的怪象。

小鵬G6打技術、小鵬G9打價格戰,也勉強在9月份站住腳。

下滑最嚴重的是蔚來汽車,李斌曾經表示造車是一項重資本事業,400億撒出去未必能夠獲得成績,尤其是在特斯拉、比亞迪兩大巨頭瘋狂調價,刺破電動化溢價泡沫的今天,一邊企業無法更好的賣出高價,另一方面還需要應對其它企業的市場擠壓,想要在電動化賽道做出成績,壓力山大。

所以,將全部精力放在一台車上,反而能夠以楔形狀態成功突進。

中國消費能力正在重新分配,從深藍S7登場之後一路走高就能看出端倪,因為這種大尺寸、長續航、饋電油耗低、智能程度優秀且質量可靠耐用的車型,正在代替傳統燃油車。

王傳福的市場預估,是在2025年前後電動化滲透率達到60%,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達到70%。而統計局的另一份數據是,80%的中國消費者只能買得起20萬以內的產品。

這兩組數據正好能夠印證深藍S7這種產品的成功。

目前,深藍汽車兩台車型SL03、S7定位都在20萬以內,市場挖掘能力達到80%,同時又是中國的電動化品牌,能夠更好的從東方視角,提供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

和特斯拉Model Y相比,深藍S7擁有更優秀的價格標籤,同時安全、續航、智能化表現和Model Y處於同一高度,和CR-V、途觀L這些傳統燃油車相比,其增程架構的代差優勢又非常明顯。

9月份的周銷量變化,能夠看得更加明顯。

深藍汽車的周成績驗證了以上的說法,越來越多用戶開始肯定深藍汽車。與其說肯定深藍S7,不如說是20萬以內的電動化產品開始契合用戶的消費行為,因為和深藍S7一同成長的還有零跑,增速也非常明顯。

深藍、特斯拉、理想這幾家企業是最有希望能夠長效存活於市場的企業。

一方面,其產品少且足夠精,企業團隊只需要做好兩台車即可,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將有限的研發投入放在軟、硬、服務三個板塊,打出細分市場中的口碑,做強不代表一定要做大,細分市場的強者有一台就足夠了。

比如說,深藍S7就是15萬-20萬級的最強選擇,而Model Y就是25萬-30萬級的最強純電SUV。

另一方面,「減重」的企業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滾雪球,既能做好市場調研,又能有針對性的對核心技術進行研發拓展、提升生產工藝、優化產品質量,從生產端總結經驗,真正以短、平、快的方式優化產品質量。

Model 3其實是歷史上壽命最短,但質量最高的車型,第一批Model 3到現在不過4年時間,但質量、工藝、可靠性提升了不止一個維度,就是因為車型少、生產反應速度快優勢帶來的。

而這個優勢同樣體現在理想、深藍上。

這些擅長打造「少而精」產品的企業,都有一種「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的魄力和準備,金九銀十的銷量數據也能很好的反映出來這一客觀事實,聚焦爆款的企業碩果纍纍。

這些選手都擁有精準的市場定位、出色的產品力,而那些產品線複雜、沉冗的企業卻陷入內耗無法自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3358d8f3fc28c3cd7e872a56b00c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