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攬月

2024-09-17     河南日報

侯群華

說起中秋,人們不免要追溯到盛行於宋朝的「中秋獻良裘」的傳統,那時就有了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其實,「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一書中:「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後來民間流傳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諸多神話傳說,又渲染了中秋的神韻,使之充滿了浪漫色彩。

朝代輪迴,萬象更新,同樣賦予中秋之月更多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

你看,先秦《詩經》中就有「月出照兮,佼人僚兮」的優雅描繪。猜想,張愛玲當年寫《紅玫瑰與白玫瑰》中表達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白月光」,多半是借鑑了《詩經·陳風》中這般美好的意境。

到了大唐,詩仙李白的「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的遐想,表達了他們那一代人對宇宙、自然和人類存在的思考和敬畏;詩人王建想念友人,寫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樣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委婉詩句。

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有他別樣的思念。丙辰中秋,當他看到月亮,突然想他弟弟子由了,於是,歡飲達旦,喝得大醉,寫下了千古長調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殷切綿延,澄澈高遠。

再到明朝,有張煌言「夜闌斜月透疏欞,孤鴻三兩聲」的故園情思,也有吳承恩「兩座樓頭鐘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的逸懷浩氣。

清代的曹雪芹更不用說了,他用他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對月寓懷》中道出了深情的中秋感懷:「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回望歲月,在漫長的華夏文明長河中,月亮贏得了人們饋贈的五六十個美名雅號,富含歌頌、懷念和憧憬,如太陰、望舒、嬋娟、冰輪、嫦娥、廣寒、蟾宮、玉盤、寶鏡等等。每個芳名的背後,不是有纏綿的故事,就是蘊含著文人墨客的躊躇滿志。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嫦娥出復還,似訴無限情」「深守廣寒內,時思海上生」等等。仔細品讀,哪一個都膾炙人口、豐饒博大。

到了近現代,人們的審美和寄託有了質的飛躍。如遊覽「盧溝曉月」「長江追月」「太清水月」這些能映射思念之情的賞月勝景;或把詩詞轉換成歌曲、戲曲吟唱,借月抒情,以示對人生的熱愛和嚮往,像《草原夜色美》《明月千里寄相思》;京劇《嫦娥奔月》里唱道:瓊樓玉宇是兒家,丹桂飄香透碧紗;越劇《西廂記》鶯鶯也有經典唱段:唉,月兒呀月兒,你又出來作甚呵!望晴空冰輪乍涌,步香階風掃殘紅……

徜徉其中,醉了人間。

如今,中秋節已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了。人們把中秋賞月和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如此看來,中秋之夜就不單單是賞月吃餅那麼單純了,咀嚼月亮文化,更能嚼出別樣情懷來。

中秋節,在這萬家團聚的日子裡,對於軍人而言,那抹鄉愁,只能託付給天上的中秋月。對於實驗室的科學家、車間裡忙碌生產的工人,中秋月是他們的照明燈,照耀著他們把「中國製造」送到世界各地,造福全人類。對於不能團聚的親人,中秋月就是路口的「寶鏡」,折射思念,反饋牽掛,無論天涯海角,還是天各一方,彼此心心相印。

不妨再咀嚼咀嚼探月科技,也能「嚼」出令世界矚目的「白月光」。

祖國探月工程的目標,絕不滿足於郭守敬、張衡、祖沖之等中國人的名字留在月球地名表上,中國人從詩情畫意里走出來,打破神話,飛天不是夢,是乘「神舟」,陪「嫦娥」,飛到「蟾宮」里探秘尋寶。對於戚發軔、歐陽自遠、孫家棟,楊利偉、翟志剛、劉洋等一大批科技翹楚來說,月亮就是全中國幸福生活的福星。

2021年,我們的嫦娥五號取回了1731克月壤,令多國「眼饞」不已。

2024年5月3日,匯聚了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嫦娥六號升空,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之旅。這是全人類太空探索歷程中的重要一步。

不到兩個月,又從中國科研團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1噸月壤有望生產超50公斤的水。如果在月球上加熱月壤,還可以產生氧氣和氫氣。這些,有望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及空間站建設提供重要設計依據。

中秋之夜,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所有的中國人,天涯共此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09c78082e8cba98b3cc1ff162181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