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小跑車,就不是「電動爹」了?

2023-09-25     電動湃

從2021年概念車首次亮相至今,有一款電動跑車已然經歷了三個春與秋。

從初見時的心中狂喜,到現在即將正式上市,頗有些遲到與遲疑。

我們,究竟該如何客觀地看待它,或許還有它身後的電動跑車呢?

說起跑車,這東西既不能裝人(更多),也不能載貨(更多),再加上其「花里胡哨」的外觀,於是,難免會有人對跑車加以不懷好意的揣測。

就像在某科技公司創始人的印象中,「只有花花公子才開跑車「。

但在更多人的眼中,跑車,這一小眾系列,是汽車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很多人願意將Lohner-Porsche這一1900年誕生,由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的車輛,看作是跑車的起源。

有意思的是,這輛車是由兩台2.5ps的電動機所驅動。

不過,它的意義,並不在於電動,而是高達37km/h的車速。

要知道,1885年本茨駕駛的首款汽車,時速只有12km/h,比馬車的速度還慢。

就算到了1896年,在戴姆勒與威廉·邁巴赫的調校下,第一輛四輪汽車的時速也不過14.4km/h。

所以,在民用基礎上(讓更多人能夠體驗),不考慮常規實用性(比如兩座設計等),將對速度的原始追求放在第一位。

這種跑車基因或許從人類造車的那一刻起,就伴隨著一起存在的。

而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跑車的定義也更為寬泛。

有為極致速度而誕生的布加迪,也有成為優雅代名詞的阿斯頓·馬丁;有追求勝利的法拉利,也有向來叛逆的蘭博基尼;有為操控誕生的BRZ/GT86,也有本文的主角MG。

不論其中哪款,都曾出現在你我童年時牆上的海報中,在某個暑氣難消的下午,幻想著駕駛著它們,馳騁在海邊的公路上。

當然,相較於法拉利、蘭博基尼,MG本身就來自於普通人。

1955年誕生的MGA累計銷量超過10萬輛,並深遠地影響了美國的賽車運動和賽車文化;1962年問世的MGB,累計銷量51.2萬輛,連續18年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跑車。

正是因為MG品牌所定位的平民跑車路線,才使得MG在市場層面取得了較豪華及超豪華品牌更大的成就。

雖說定位平民跑車,但MGB依然吸引了包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貓王、貝克漢姆夫婦、007詹姆斯·邦德等眾多名人明星。

而現在,MG Cyberster最希望繼承的,正是那個歷史長河的遺珠。

Cyberster,從名字上就能知道這是一台純電車,而且學到了別家的造詞式命名:古有Speedster和Boxster,今有數字化跑車Cyberster,齊全了。

不過,在很多時候,人們對於純電動跑車並不看好。不為別的,就因為車重問題。

從現有數據來看,MG Cyberster的長寬高為4535/1913/1329mm,軸距為2689mm,妥妥的緊湊級車的尺寸,而車重卻達到了1850kg!

是的,一輛1.85噸的雙門兩座跑車!

不信,對比同尺寸的其他Roadster,Cyberster算是很重的了。

且不說純汽油的車型了,與Cyberster尺寸相近且是混合動力的法拉利296 GTS,車重也僅有1540kg。

當然,這樣對比對於Cyberster本身是不公平的,畢竟兩台車的結構差異巨大、用料完全不同,且造價相差巨大,加上296 GTS身上很多輕量化的操作都是Cyberster的造車成本所無法覆蓋的。

但是Cyberster重是既定事實,重就會使車輛的調校難度變大,最終影響車輛操控,這一點是不受成本所左右的,更不會因為造價不同而違背物理定律。

此前在看Cyberster的概念圖和諜照時,很容易將其誤認為是類似馬自達MX-5那種尺寸的小跑車。可現今仔細查看,才發現這台車並不小巧。

相信Cyberster的尺寸,是MG平衡續航里程與跑車低重心的結果:電動車要保持重心低矮,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電池置於車底,在此前提下要保證續航里程,就只能通過拉長車身以塞進更長的電池包。

而且,也因為電池占用了車底空間,車的地台無可避免會變高,駕駛員的坐姿也會變高;坐姿對於跑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拉長乘員艙長度,讓駕駛員「躺」在地板上開車,可能就是解決方法之一。

在翻Cyberster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Marco Fainello。

他是誰?他曾是法拉利F1黃金時代的車輛動態首席工程師。

他在法拉利F1車隊的7年里,幫助法拉利贏得了6屆車隊總冠軍與5屆車手總冠軍,在被調回公路車部門後,他還參與了法拉利FXX-K的開發工作。

雖然不知道他在Cyberster上出了幾分力、起了多大作用,但從其亮相古德伍德速度節,並且在爬山賽上,無論是低速彎角還是高速彎道,都可以優雅通過。

關於爬山賽,這裡要提及的是,爬山賽是古德伍德速度節中最重要的傳統項目,無論是賽車圈傳奇人物還是好萊塢頂級明星,每年都會聚集於此。

不過,放在一輛Roadster跑車的角度上來看,MG的造車思路還是有點歪了。

無論Sportscar也好、Roadster也罷,它們之所以能被定義為「跑車」,並不在於它的續航能力能跑多少公里,或者裝幾個大屏進去提高科技感。

跑車的先決條件是要能跑,直路性能交給電動機這一點沒問題,體感一定會比內燃機強。但彎道里呢?

大家都打著Roadster的旗號,為什麼馬自達的MX-5能有口皆碑的好玩呢?

動力弱一樣能成為跑車經典之作,加滿油才跑個三四百公里的它依然是跑車,沒大連屏、沒電動軟蓬、沒L2輔助駕駛同樣不影響它們被稱為跑車。

MG對於Cyberster的期望還是過高了,又想動力好、又想電動化、又想跑得遠,那就只能背個大電池了。

真想運動起來,何不參考一下保時捷的思路,用減續航或配置換體重?

作為跑車,出行半徑勢必不會太遠,換來的是減輕兩三百公斤的體重,這才更能配得上一輛跑車應有的體質基礎。

在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長河中,MG Cyberster將會是國內唯二量產的軟頂敞篷跑車。而上一輛,是同樣來自於MG的MG TF。

當然,除了MG Cyberster外,近兩年中國品牌推出的跑車數量也肉眼可見的增加。

此前的上海車展上,同樣走親民路線的哪吒,推出了哪吒GT;在今年10月,首款國產純電超跑昊鉑SSR也將交付。

對於中國汽車工業而言,在燃油車時代,我們沒能趕上好好擁抱跑車文化的發展。

但在新能源賽道上,我們能夠對汽車工業,以及進一步的跑車文化,賦予更多中國汽車人的理解與熱愛,以及傳遞更多中國的文化與積澱。

這世界上對生活的妥協總是大差不差,無論是歐洲、北美還是日本,都有學業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等等。

無論你身在哪裡,大家都開著差不多的城市SUV、差不多的三廂車。我要拖得下一家幾口,我要更經濟地從A到B。

千千萬萬個「我」,都需要車輛大,需要軸距長,但這本身沒什麼可「驕傲」的。

它不過是你大腦理性分析(綜合妥協)之後的產物。

但跑車讓我們看到,在大差不差的妥協之外,大家對於生活的熱愛方式總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我們只是把新能源車理解為一個使用更廉價、空間更靈活的交通工具,那麼新能源車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發展速度、廣度和深度。

很顯然,諸如智能座艙、駕駛輔助等新的意義在不斷被賦予新能源車,車也從交通工具向生活載體大踏步前進。

電動新物種,這樣的標籤不再陌生。

往好了講,MG Cyberster融合了跑車性能和舒適駕駛,很快就要上市了。

總之,不論是自帶跑車基因的MG,還是哪吒以及昊鉑,都在做著此前中國品牌所沒有做過的事情。

在看似千篇一律的新能源,依舊能帶來更有趣的車,終是值得欣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6fba5d0a4a4f54afddfa0e06dfac4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