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要隨便吃苦

2023-08-09     十點讀書

原標題: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要隨便吃苦

人民日報曾發布過一項調查結果:

大學生畢業後半年內離職率為33%。

辭職理由五花八門: 「工資低」、「沒前途」、「無效加班」。

這屆年輕人給大眾留下了「頻繁跳槽」、「不能吃苦」的標籤。

當然,評論區里也有不同的聲音:

「別怪年輕人不能吃苦,是有些苦壓根兒沒必要。」

「不是年輕人不能吃苦了,而是變聰明、變理智、變得通透了。」

老一輩理解的苦,更多的是低維度的身體之苦。可如今時代變了,單純的吃苦耐勞已經起不了多大作用。

思考「吃苦」的真正含義,是這屆年輕人教會我們的課題。

網友@棉花糖一直很信奉「吃苦是補」的說法。

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去了一線城市打拚,可高消費讓她根本消受不起。

為了省錢,她租了離公司很遠的住所,通勤將近兩小時。

每天早晨6點多鐘就要出門,來不及吃早飯,就胡亂對付幾口。

為了多掙點加班費,她節假日幾乎從來不休,每天兩點一線。

房子沒裝空調,夏天和冬天特別難熬,她還習慣點便宜的外賣,日子過得很緊巴。

這樣過了兩年,她的工資沒見長,倒是得上了慢性胃炎,經常感到心力交瘁。

她想不通,明明自己很努力,也很能吃苦,為什麼一直這麼累。

她不得已辭職回了老家。

其實,人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明明可以不去吃苦,偏偏吃了得不償失的苦。

讓自己過得不痛快不舒服,對生活毫無幫助。

不改變認知,蒙著眼睛走路,累到精疲力盡也看不到方向,反而背道而馳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標榜吃苦觀,似乎這是一種高尚品質,可結果往往令人心酸:

不捨得扔掉剩菜,把自己吃出腸胃病,進了急診室;

大夏天不開空調,熱到頭昏腦脹,最後身體虛脫中了暑;

提著重物走了幾公里,引起肩周炎,好幾天緩不過勁兒來......

王小波說:

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那些為了體驗而體驗的痛苦,真的有必要嗎?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

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那些為了體驗而體驗的痛苦,真的有必要嗎?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

生活確實不易,然而這種不易極有可能是自己強加的。

盲目吃苦,是變相地壓榨和透支自己,只會消耗體力和意志力,讓你偏離正確的人生賽道,過得越來越辛苦。

吃苦是一種耐力,但不是必須品。

如果不去刻意吃苦,輕鬆愉快地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堪,也許所有問題都不會困擾到你。

可以說,有沒有成就,過得幸不幸福,跟傳統意義上的吃苦沒有半毛錢關係。

俞敏洪說過一句話,引發無數網友贊同:

「低維度的重複勞動,不管是勤奮還是努力,都是沒有用的。」

因為每個崗位、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上限,即使再努力也突破不了自身的價值。

這就好比你把一個字寫了一萬遍,雖然很用功,但不能靠它認識所有字。

看過一個紀錄片。

深圳的一家電子廠里,有一群20多歲沒有學歷的年輕人,每天早晨八點準時進廠工作。

工作極其簡單,拿著螺絲刀擰螺絲,對準、放下,再對準、再放下,一天重複成千上萬次。

如果動作慢了,就會挨訓,隨時丟掉工作。

一直忙到中午十二點半,他們才可以休息一個小時,吃頓午餐。然後要繼續干到晚上九點,才能回宿舍休息。

這樣日復一日重複著超負荷的勞動,賺到的薪資卻很微薄。

打遊戲是他們下班後唯一的娛樂方式,但每當冷靜下來他們對未來充滿憂慮。

他們像極了我們身邊的某些人,周而復始做著同樣的事。

整天忙得像個旋轉的陀螺,看似很努力,卻始終在原地打轉,得不到真正的成長進步。

自媒體人@鄭小焦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兩年半,是整個部門業績最好的,深受老闆器重。

可繁忙的工作壓得她喘不過氣,每天下班後渾身疲憊,恨不得馬上倒下昏睡過去。

後來,她毅然選擇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制度合理,分工明確,基本能準時下班,相對來說輕鬆許多。

她不斷充電,學習相關專業技能,沒過多久就拿到了跟上家公司一樣的待遇。

有句話說得對:

「低水平的忙碌,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如果沒有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

機械的工作,永遠無法突破技術上的壁壘,只能白白荒廢時間,成為安於現狀的藉口、逃避挑戰的掩飾。

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跳出無效吃苦的怪圈。

很多人羨慕劉潤的寫作能力、演講能力和商業洞察力,但這些並不是生來就有的。

他從初中開始寫小說,高中開始寫詩集,2003年開始寫博客,寫作已經堅持了十幾、二十年;

他從大學開始參加辯論賽,2002年編寫了一門「項目管理」課程,給微軟和全國軟體園講課;

他初中就自學了大學《形式邏輯》,接受極其殘酷的邏輯訓練,做技術的前幾年,被客戶逼瘋。

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他主動轉向市場崗,逼著自己改變。無論多忙都堅持學習,無一日間斷。

當一個人知道為什麼而活,就會主動去奮鬥,逐漸向目標靠攏。

正如稻盛和夫說的:

吃苦是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而聚焦的能力,它本質上是一種自制力、自控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吃苦是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而聚焦的能力,它本質上是一種自制力、自控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能吃苦,是實現自我進化。

克服與生俱來的惰性,始終保持進取精神,不斷優化和積累。

戰勝心理上的畏懼,敢於嘗試新挑戰,去追求有意義的事物。

古往今來,很多「會吃苦」的人,都成就了一番作為。

文學家曹雪芹不貪圖安逸,獨處陋室苦心創作,寫下「富非所望不憂貧」的座右銘,以做學問為樂;

足球運動員C羅,很會享受,但更自律。他長期苦煉,嚴格控制飲食,身材炸裂,身體機能要年輕10歲;

演員劉德華來內地拍片,上午拍廣告,下午和晚上拍電影,深夜乘機回香港的路上還寫了一首歌。

想要有所建樹,就要沉下心來,多研究多思考,吃學習的苦;

想擁有健康的體魄,就要堅持運動,克制慾望,吃自律的苦;

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工作,努力提升,吃勤奮的苦。

會吃高級的苦,是點燃激情的驅動力,也是邁向成功的加速器。

看上去並沒有那麼痛苦,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潛移默化地增加生命的厚度,突破命運的重圍,最終在「自討苦吃」中苦盡甘來。

《紙牌屋》里弗蘭克說:

痛苦有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的痛苦,另一種是毫無用處的痛苦,這種痛苦除了讓你受折磨之外,毫無價值。

痛苦有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的痛苦,另一種是毫無用處的痛苦,這種痛苦除了讓你受折磨之外,毫無價值。

你吃的苦應該是有用的、對自己有幫助的苦,而不是消耗身心和意志力的苦。

環境在變,考驗我們的已不是對痛苦的忍耐力,而是改變並創造想要的生活的能力。

生而為人,既然吃苦在所難免,那就吃必要的苦,並在吃苦中得到更多的收穫。

點個 【在看】,願我們今天吃的苦,都是為未來的幸福鋪路。

作者 | 徐小栩

主播 | 絳染 ,電台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點君承諾:本問卷僅供調研使用

不會泄露個人信息,請放心填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6d2b293f353e6f574884ec33e614f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