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些壞習慣,家長越早糾正越好,別不當回事

2023-04-01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孩子有這些壞習慣,家長越早糾正越好,別不當回事

昨天和嫂子視頻,聊到孩子說話的這個問題時,嫂子說她外甥比我家娃大1歲半,但是說話不清楚。除了爸爸媽媽,別人很難聽懂孩子說的話。嫂子的外甥我見過,長得很可愛,就是說話的時候含糊不清,有時候也是詞不達意,難以理解。但是孩子的父母覺得孩子還小,等再長大點就能說清楚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的一個「壞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對孩子影響會很大。生活中,孩子會有這樣那樣的壞習慣,作為父母不要置之不理,及時引導、糾正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1.說話含糊不清

不管是和家人交流,還是上幼兒園後和老師、小朋友溝通,伶牙俐齒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如果孩子說話別人是聽不懂的,那小朋友就越來越疏遠孩子,孩子也會慢慢變得孤僻、自卑。所以只要不是先天有語言障礙,孩子出現了說話不清楚的情況,就要趕緊干預了。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以下:

父母或其他家人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能慢慢說,一字一句說清楚,讓孩子也能聽明白。而且家長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多帶孩子去接觸新的語言環境、新的朋友,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不要打斷,耐心聽孩子說完。當孩子出現說的不清楚的地方,家長可以重複示範正確的說法,但是不要否定孩子「你這個說的不對」。

父母平時也可以陪孩子多讀讀繪本,讀的次數多了,也可以鼓勵孩子複述。孩子聽得多了,自然也就能用自己的邏輯順利表達出來了。

2.邋遢、不愛乾淨,做事有前沒後

有人會問「小孩子怎麼能知道邋不邋遢呢?」答案是可以的。比如同樣是玩完玩具,有的孩子起身就去做別的事情了,絲毫沒有要收拾玩具的意思。而有的孩子則先把玩具都收拾好了,然後再去做別的事情。有的家長也不太在意,覺得孩子還小,不要要求那麼嚴格。可家長們不知道,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是會遷移到學習和以後的工作上的。沒有人願意和一個邋遢、不講衛生,做事有前沒後的人相處。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有這種情況,就要重視起來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引導孩子:

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玩完玩具要整理好;回家脫下衣服後要疊整齊;飯前便後都要洗手等等。一旦孩子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不用大人操心,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完成這個流程。

家長平時也要做好表率,比如進門脫了鞋後,把鞋子擺放整齊。如果家長能堅持這樣做,即便你不用刻意強調,孩子看在眼裡,也會模仿。如果家長自己都做不到,你對孩子講再多,孩子一句「你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我做到?」就能把你頂回去。

3.做事磨蹭

很多孩子都存在做事磨蹭的情況,父母也為此沒少費心。如果孩子從小就磨蹭,長大後也會一直延續這種習慣,主要的特點就是散漫、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等。這種習慣對孩子的學習和以後的工作影響都會很大,小到不能按時答完考卷,大到無法在預期時間內完成領導給的任務。所以,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還是有必要干預的。

家長可以利用鐘錶、計時器等工具,幫助孩子認識時間、感知時間,讓孩子明白一分鐘大概是多久,慢慢培養孩子最基礎的時間觀念。

孩子磨蹭,最怕家長嘮叨,你越嘮叨,孩子越磨蹭。這個時候,你不妨試著把嘮叨換成鼓勵,孩子可能更願意做這件事。我家孩子這段時間回家脫衣服很慢,褲子脫到膝蓋就不動了。我開始也是各種嘮叨,讓他趕緊脫。結果卻是,不管你怎麼說,孩子就是不動。後來我說「我數5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就脫下褲子。」孩子一聽就來了興趣,很麻利地就脫掉了。

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也是很有用的一招,比如你們約好周末要去動物園,但是孩子穿衣服的時候磨磨蹭蹭,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可以等你慢慢穿衣服,但是等你穿好衣服,可能動物園已經關門了,我們就看不成動物了。」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磨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也就會變得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