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舉行,標誌著四川省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正式落地成都。
精準醫學是基於個人的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新型醫療模式。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聯合精準醫學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科技服務和投資機構共同發起組建,於今年1月19日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
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也是醫藥健康領域唯一獲批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搭建四大產業創新平台
未來3-5年帶動精準 醫學產業產值規模超1000億元
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是國家重要的三大創新平台(產業、技術、製造業)之一,通過整合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絡,在戰略性領域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先進適用產業技術開發推廣應用、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研發供給、高成長型科技企業投資孵化。
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指引(試行)》,擬在全國採取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等新模式,在戰略性領域建立若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在1個領域只布局1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
截至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在全國範圍內共批覆了智能鑄造、先進高分子材料、生物育種等7個領域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
作為醫藥健康領域唯一獲批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將建設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評價3個關鍵共性技術平台和1個精準醫學戰略資源庫支撐平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形成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目前,項目初期總投資10.52億元。
預期未來3-5年,該中心將有效整合精準醫學行業各類創新資源,在細胞治療、腫瘤靶向新藥和疫苗研發、醫學3D列印和人工智慧等重點技術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並面向行業領域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匯聚產學研合作單位600家以上,取得重要自主智慧財產權1000項以上,帶動精準醫學產業產值規模超1000億元。
五方合作
公司化運作形成利益共擔共享格局
活動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合作共建單位分別簽署了《共建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合作協議》。合作共建單位分別是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都科技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等精準醫學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科技服務和投資機構,涵蓋政、產、學、研、資五方,共同合作建設「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項目。
在2019年12月,中心已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邁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利康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組建「成都華西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5億元,並於2021年7月獲批「四川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參與企業各方占相應股份,形成利益共擔共享格局。
加速建設重大科創平台
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建圈強鏈
關鍵技術平台建設是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完善的企業平台服務體系是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硬核」營商環境的核心。
據悉,成都高新區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已累計導入國家平行實驗室、先導藥物萬億級DNA新藥篩選平台、華西海圻新藥安全性評價中心等99個功能型平台,已初步形成從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註冊申報規模生產市場營銷的全生命周期創新服務體系。
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入駐的成都前沿醫學中心為例,成都前沿醫學中心由成都高新區和四川大學合作共建,聚焦精準醫學、再生醫學、3D列印與器官修復等領域的創新研究,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致力於打造成為成都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新極核和策源地。截至目前,成都前沿醫學中心已導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疾病分子網絡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平台、56個高水平研發項目、10餘個川大教授創業企業。
在服務上,成都前沿醫學中心構建了「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務」的校地合作模式和從PI到IP到IPO的成果轉化服務模式。
相關負責人表示,PI就是專家和科學家,這些人有好的技術和想法,他們通過產生IP智慧財產權在學校進行確權,確權後,他們就可以用這些確權成為他在園區建立公司的一個股份來源,這些股權再與社會資本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公司。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其自身智慧財產權、外來資本以及園區的政策服務等,推動其走向產品和企業「雙上市」。在這個過程中,園區還將為企業提供空間載體、資金、資本對接、人才招聘和政務政策等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比如,園區集中提供了服務於醫藥行業的研發、生產、銷售三大環節的CRO、CMO、CSO全生命周期服務。「我們可以用CMO(全球生物製藥合同生產)的方式幫助企業實現代工,企業不用自己建廠,產品就能儘快進入生產環節。在產品進入醫院時期,可以用CSO(合同銷售組織)的方式幫助企業銷售。」這些服務都可在園區的一站式科技服務中心內找到專業的機構支持。「在產業落地環節,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可以作為承接的載體,一旦企業需要自己建廠,還可以在那裡進行產業落地。」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四川觀察、成都高新區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5e1b76d0eec259b47630fc3270998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