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6種行為,是對孩子「隱性家庭暴力」,別不在意

2023-04-21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父母這6種行為,是對孩子「隱性家庭暴力」,別不在意

打在身上,父母能看到,孩子能感覺到疼,這是我們都熟知的暴力,但很多時候,更傷害孩子的可能是家長的言語,表情,甚至是一個眼神。

昨天早上,途經小學門口,看到了這樣一幕,久久不能平靜:

一個老奶奶左手拿著書包,右手牽著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女孩,孩子一直在哭,不斷地用手抹著眼淚,嘴巴好像還在說著什麼。

到了小學門口,老人猛地甩開牽著女孩的手,粗暴地將書包朝孩子的懷裡一塞,轉身就走,孩子愣了一秒,大哭著向前跑去,試圖追上老人的步伐。

這時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路上的車輛和行人都很多,看著孩子跌跌撞撞的樣子,真是讓人無比擔心,可老人卻越走越快,壓根沒有回過頭。

如果這個孩子長期被家長這樣對待,那他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著實讓人擔憂。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認為給孩子足夠的錢財,舒適的生活就是對孩子負責任,卻沒想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不經意間就會傷害到孩子,甚至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隱形家庭暴力,尤其是這6種行為,最是要不得 。

將挖苦諷刺當作激勵。

聰聰媽媽在生活中就是一個特別毒舌的人,習慣性地對周圍的人進行挖苦,這種方式也直接影響到她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聰聰考試成績好,媽媽從來不表揚,而是諷刺,「一個月考成績有什麼嘚瑟的,有本事將來做個高考狀元」;

如果聰聰考得不好,那受到的打擊就更多了。

周圍的寶媽好多次都向聰聰媽提出建議,希望她別老說話帶刺,和孩子溝通要多表揚和鼓勵,可這位媽媽卻從來不認為自己做錯了,「我都是為他好!」

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自以為能幫助孩子進步的冷嘲熱諷,卻成為傷害孩子的最大武器。

這種行為,不僅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和父母拉開距離,更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殺人誅心也不過如此。

除了學習,其他的一概不關心。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唯學習式教育,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孩子看看電視,父母就會說「作業做了嗎?成績很好嗎?還有臉看電視?」

孩子想出去打個球,父母只要一個眼神,就會讓孩子望而卻步。。。

這種除了學習,其他一概都不重要的教育方式,不僅讓孩子變得孤僻,沒有朋友,壓抑自己的興趣愛好,更有可能讓孩子將所有罪責,都歸咎在學習上,繼而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逃學。

以為物質能搞定一切。

在我們村裡有很多留守兒童,大多是因為家境一般,父母不得不遠走他鄉,打工掙錢,可其中也有一些孩子,並不是家庭條件不好,相反,父母都在外面開公司,辦廠,卻因為太忙,無法顧及孩子,而將孩子留在村裡有老人帶。

小圓圓就是其中的一員,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再加上家境殷實,父母對圓圓在物質上的要求,從不含糊。

幾千塊錢的遊戲機,說買就買,甚至還打算在他上初中時,獎勵他一輛好幾萬的代步車,可圓圓卻並不快樂。

生活中,他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和朋友在一起玩不了多久,就會開始吵架,稍有不如意就砸東西,動手打人,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偏激,難以溝通。

孩子的教育的確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錢並不是萬能的,父母在努力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時,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

一味強調自己的犧牲。

因為我的到來,媽媽放棄了副教授職稱,因為鄉下重男輕女的觀念,媽媽更是遭到了爺爺奶奶的百般嫌棄,也是從那以後,只要我的表現讓她稍不滿意,媽媽總會說這樣的話:

「要不是因為你,我會是現在這個位置嗎?早就是副教授了,可你是怎麼對我的,你就不能爭點氣嗎?」

「為了你,你爺爺奶奶讓我受了那麼多委屈,你要是不好好對我,你怎麼對得起我的付出,你就是不孝。」

之後的幾十年里,媽媽的那句「你對得起我嗎?」成了我頭上的緊箍咒。

我不敢有任何懈怠,不敢亂花錢,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不敢反抗,只為做一個乖巧懂事,成績好,別人眼裡的優等生,因為只有這樣,媽媽才不會為難我。

現在我自己也成了父母,也能理解我媽當年說的那些話,可能只是因為不甘心,但她卻不明白,越是強調自己的付出,越會讓孩子變得疏遠。

這些話,會讓孩子壓力倍增,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好並不是無償的,而是有條件要回報的,這樣的想法足以傷害到孩子一生 。

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甚至要孩子站隊。

人與人相處,矛盾是難免的,尤其是家庭內部成員,可哪怕有再多的爭執,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是逼孩子選邊。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變得內向,孤僻,不合群。

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不管吵架最後的勝負如何,輸家永遠都是孩子,他們承受的是家人的互相攻擊,言語暴力,甚至是摔東西,打架的恐怖場景。

試問,這樣暴躁的環境成長的孩子,又如何健康快樂成長呢?

冷暴力。

當孩子犯錯了,父母不選擇正面溝通,而是用不搭理,甚至無視孩子的方式來處理,也是錯的。

有段時間,因為工作的原因,心情很低落,剛好孩子犯錯,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和他溝通,而是讓自己冷靜了兩天,但之後孩子對我說的一段話,卻讓我記憶猶新:

「媽媽,以後我犯錯了,你可以罵我,可以打我,但不要不理我,我會特別害怕,感覺不要我了。」

無視孩子,只會讓孩子內心感到更加恐懼,有被拋棄的想法,不僅沒法幫助成長,更有可能讓孩子封閉自己的內心,杜絕和父母的溝通,那就得不償失了。

比起物質上的滿足,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所給予的陪伴,引導和鼓勵,都會讓孩子感到無比安全,內心充斥著強烈的歸屬感,這些都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和成長道路上,擁有更多更強大的力量。

願天下所有父母,都能為孩子搭建一個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讓他們的一生都充滿希望。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571b76d3b4202c8ada5aaed488b34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