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繼2021年4月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後,京東科技赴港計劃又遭落空。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京東科技正與美國銀行、中信證券和海通國際合作進行上市,計劃於2022年赴港IPO,募資10億至20億美元。
而近期京東科技又傳出因未獲得審批通過,或將面臨擱置的消息。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回顧這幾年,京東科技經歷多次更名,不斷強調自身科技屬性,但難掩金融本質。而信息安全更像是懸在京東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京東科技的前身為京東金融,為京東商城延伸出的業務,2013年後便開始獨立經營,並於2017年從京東體系剝離。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金融於2015年在行業內首次提出「金融科技」的金融業務戰略思路,推動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整體向「金融科技」升級。
2018年9月,京東金融彼時的掌門人陳生強宣布將其更名為「京東數科」。
對此,陳生強表示「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字科技,並非放棄金融業務。而是公司業務範圍早已超出金融行業本身,所以需要一個新定位和品牌來詮釋公司變化。」
更名之後,京東數科對外的宣傳口徑一步步從「金融科技、B2B2C、服務金融機構」逐漸轉變為「數字科技、智慧城市、農牧」等弱金融類話題。
不斷強化自身科技屬性,與其接下來科創板上市計劃不無關聯。
2020年,在螞蟻集團宣布啟動「A+H」上市計劃不久,京東數科緊隨其後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招股書,募資金額高達203.67億元,目標估值高達2000億元。一旦上市成功,京東數科將成為彼時科創板的「數字科技第一股」。
不過現實總是會潑一盆冷水。2021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層曾對14家從事金融業務的網際網路平台約談。要求不鼓勵以「科技」名義的金融公司上市。
最終,螞蟻沒能開啟它的造富盛宴,京東數科也以「公司自身發展戰略的考慮」為由,於2021年4月主動撤回上市材料倉促離場。
首次折戟後,京東集團於2021年1月正式官宣成立「京東科技」,將京東雲與AI業務與京東數科整合在一起。原京東數科CEO李婭雲將出任京東科技CEO。
換了馬甲後的京東科技又將目標轉向了港交所。
2022年1月,證監會網站顯示,京東科技(原京東數科)提交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材料。一旦獲得受理,意味著京東科技或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彼時還有媒體消息稱,京東科技正與美國銀行、中信證券和海通國際合作進行上市,計劃於2022年在港IPO,募資10億至20億美元。
圖片來源:證監會
然而世事難料。就在業內以為此次京東科技可以捲土重來時,近期又有報道稱,京東科技的赴港計劃未獲審批通過,一切還沒正式開始就結束了。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京東科技為何總被拒?
在京東科技首次IPO折戟時,就有專家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金融科技公司監管環境全面趨嚴,受網絡小貸新規影響,京東數科相關業務需要調整;另一方面,京東數科業務範圍和服務模式都發生變化,金融屬性削弱。
根據上文提到的兩次更名經歷也可看出「去金融化」就是京東科技近幾年的動作核心。
但是,「馬甲」換得再多,「基因」沒有變,終究是換湯不換藥。這一點從京東科技的業務結構中也能看出一二。
根據2021年京東科技(原京東數科)招股書披露信息來看,京東科技主要有三大業務,分別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解決方案、商戶與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戶數字化解決方案。其中,金融機構及商戶與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是絕對主力,營收占比超9成。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數字化解決方案業務增長速度較為迅猛,分別實現收入15.46億元、32.98億元、62.17億元和42.8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0.51%。
圖片來源:京東數科招股書
細分來看,金融機構數字化解決方案業務中的「京東金條」,以及商戶與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下中的「京東白條」合計為公司貢獻近半的收入。
2020年上半年,京東白條產品實現科技服務收入17.94億元,營收占比17.37%;京東金條實現的科技服務收入26.36億元,營收占比25.52%。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白條主要屬於賒銷服務,金條業務則與螞蟻借唄相似。
截至2020年6月,金融機構數字化解決方案項中商業銀行(含消費金融公司)營收占比逐年增加,從2017年的10.43%增到2020年上半年的32.84%。
由此可見,京東數科與金融的起家淵源,對金融產品的依賴程度仍較高。
在京東科技首次IPO時就有投資者質疑:「京東數科白條金條與螞蟻集團的花唄產品邏輯一致,均採用了聯合貸款模式,故仍是靠利差賺錢的信貸產品。並且這兩個產品的營收占比在逐年升高。這是拿著科技公司的估值,在做金融業務。」
現如今,金融科技的監管已進入到深水區,只有真正實現徹底的去金融化,擺脫對傳統金融業務的依賴,從更深和更長遠的角度來尋找破局之道,才是改名之後的京東科技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此次港股IPO計劃再度擱淺,或意味著京東科技在過去一年的戰略調整升級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可預知的是,行業監管環境趨嚴下,金融科技類企業IPO窗口正不斷縮窄。投資熱潮逐漸趨於理性,市場對此前京東數科2000億的估值也會有新的考量。
對比京東科技的兩次上市來看,從首次科創板IPO募資31億美元,至此次赴港IPO募資10億到20億美元,募資規模有相應減少,可能致使公司估值縮水。
根據京東集團財報顯示,在過去4年中,京東累計投入750億資金用於技術研發,其中大部分投入到了物流以及數字科技領域。
此外,在AI業務以及雲計算業務併入京東科技之後,這部分的科技投入壓力也同樣隨之而來,這對未來京東科技的營收能力是一大考驗。
2017年-2019年,京東數科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0.70億元、136.16億元、182.03億元,同比增加50.12%、33.69%;凈利潤分別為-38.29億元、1.28億元、7.73億元,同比增加103.34%、503.91%。
2020上半年,京東數科實現營收103.27億元,歸母凈虧損6.70億元。
可以看出,京東科技面臨長期投入壓力,雖營收持增,但其凈利波動較大,且還有較高的負債率。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1.16%、76.18%、64.79%、63.68%。
歸根結底,金融科技行業的出路還是要回歸到賦能實體產業,憑藉炒概念來賺高估值的路數已是行不通了。
就像人民日報刊文中講:「發展金融科技是『里子』問題,不是『面子』工程,應當引起重視卻不該過於追求『短平快』。我們看到,5G、區塊鏈等讓一些真正深挖金融科技研究的企業贏得了市場的掌聲,依靠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發展起來的企業也很多,但那些沒有科學商業模式、清晰發展規劃支撐的企業,卻往往是曇花一現。」
自去年併入京東雲與AI業務一整個大動作後,京東科技科技屬性進一步升級。
但即便如此,作為網絡金融企業立身之本的信息安全方面,京東科技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全球財說》發現,京東科技存因信息泄露而致使用戶陷入金融詐騙的情況。此外,其核心小貸業務還存在暴力催收等問題。
據相關報道,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京東客服,可以精確提供個人信息,或具有迷惑性的偽造文件來獲取受害者信任。最終以註銷「校園貸」、註銷「金條」及「白條」帳戶、退貨退款等為由實施詐騙。
有專家指出,當前此類非法行為正呈「跨平台化」、「技術化」、「產業化」的發展趨勢。黑產猖獗,網絡的盲區成了不法分子的掘金勝地。在略感荒唐的同時,不免開始疑問,是誰泄露了我們的信息?
像是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來打磨技術,卻仍在用戶信息安全上屢現紕漏,更是極不應該。
其實早在2016年京東就曾陷入一場數據泄露門事件。
事件起源於一個12G的數據包,這其中包括用戶名、密碼、郵箱、QQ號、電話號碼、身份證等,數據達到數千萬條。有消息稱,這些數據來源於京東。當時京東方面亦未否認。
京東在其後回復稱,本次泄露是源於2013年Struts 2的安全漏洞問題。還強調使當時國內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公司及大量銀行、政府機構都受到了影響,導致大量數據泄露。
短短几個月後,一場「50億信息泄漏案」再次將京東推上輿論的浪尖。
據相關報道,嫌疑人為京東安全的前網絡工程師鄭海鵬,其利用職務之便,越權非法獲取大量包括物流信息,交易信息、個人身份等京東用戶信息售賣給地下黑產,情形惡劣。
真相如何不予置評。但就此也可看出,京東在內控合規管理建設上仍存不少問題。
除此之外,《全球財說》在投訴平台網站上還發現不少有關京東泄露個人信息給第三方、暴力催收等相關投訴。
其中,暴力催收是用戶投訴的一大「重災區」。「即使你陸續還款,依然不斷電話騷擾,簡訊。甚至上門威脅,或者各種恐嚇。不僅利息高,而且縱容第三方,進行各種騷擾,恐嚇,甚至還出現限制人身自由等惡劣行為。」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全球財說》甚至在某招聘平台發現,為了催債,京東還專門設立了相關職位。
圖片來源:獵聘
2022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就在催收行為方面,《管理辦法》規定,銀行保險機構應規範催收行為,自行或委外催收應全程記錄催收過程。
隨著政策法規對暴力催收管控力度不斷加強,徵信系統也將進一步完善。但是,對於轉型科技的金融公司,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