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
今年7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宮動物實驗」,胎羊在母體外存活達90分鐘,為世界首例成功案例。
將胎兒放進一個「特殊裝置」,用管道和母體連接,任何和胎兒血型一致的人,都能這樣在體外「孕育生命」。根據實驗室研究人員介紹,如果只是用一個器皿孕育生命,那按照實驗結果,完全可以將胎兒和父親「連」在一起。也就是說科幻電影里的男性「懷孕」,或許正逐漸走向現實。
具體來說,就是將胎兒從母體里取出來以後,放進人造子宮裡,也許是個「袋子」一樣的東西,然後將胎兒和父親的血管連接,讓父親給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事實上,任何一個血型和胎兒一致的人,都可以成為供養者。
這個父親就可以在體外背著這個「袋子」,到處工作、旅行,都不影響。父親累的時候,就用一個小插管和孩子的母親連接起來,兩個人可以輪流替換。甚至他們自己就可以完成這個操作。
人造子宮或許能將女性從生育中「解放」出來,達成生育層面的男女平等。但是,人造子宮也一直面臨著各種質疑,甚至可能摧毀人類底層的倫理道德。
來源:微博
伊內斯
有關人造子宮的相關法律和政策要跟上。
「作為女性,從情感上來說,本掌柜的第一反應是支持人造子宮這一技術的。畢竟,這可以把大量育齡婦女從懷孕和生產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也能讓男性體會到孕育生命的不易。
但不要忘了,任何科技進步都伴隨著倫理與道德的考慮。有人擔憂,這項技術可能導致生命被商品化;也有人害怕,它可能被濫用,加劇社會不平等。
而且,如果人造子宮技術未來真的能夠實現男性「懷孕」,那麼傳統的家庭角色和分工將不再固定,父母雙方都有可能成為孕育生命的一方。這就要求社會在法律制度、醫療保障、教育資源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以支持這種新型的家庭模式。否則,就可能產生很多新的問題和矛盾。
所以,本掌柜建議,在法律法規和政策尚未完善且倫理問題有待解決的當下,人造子宮的技術探索還是要謹慎一些。
」
繩易斷
倫理與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說到人造子宮,它可能會摧毀人類基於「母體」衍生的一切概念。例如航空母艦、母親河、韻母等等,語言影響思維,屆時我們可能經歷全新的思潮滌盪。但是跳開倫理的細枝末節,我們回看人類的終極命題是什麼。
掌柜認為是人人平等以及自我實現。男女平等自然是人人平等的題中之義,讓女性從生育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這才是科技的意義所在。而自我實現,則是人之所以為人,是超越其他生物的主宰,他/她需要回答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往哪兒去?其中,孕育生命顯然不能算是一個終極答案,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終極答案的阻礙。
如果說剖腹產是對自然分娩的背叛,那麼人工子宮就是對女性宿命的解脫。只要我們向著人類終極之海駛去,那麼沿途倫理的支流將不再是羈絆。
」
若您有任何煩憂,
請關注本微信並給周刊君留言。
掌柜們會為你提供專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