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寵愛過1個女人,被稱為明君,為何竟被太監活活氣死?

2022-09-27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他寵愛過1個女人,被稱為明君,為何竟被太監活活氣死?

作者:月小妝

歷史上對文宗留下了這樣一句評價,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

——任士英

唐穆宗死後,出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他的幾個兒子輪流當皇帝。在繼承人的確定上,一度比較混亂,不可抗拒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宦官殺皇帝。

唐末的宦官已經跟小強差不多了,殺死一撥還有一撥,根本無法剷除,於是皇帝們就任由他們在朝政上蹦躂,加上沒有一個活的比較長久的皇帝,於是權力被分的亂七八糟。

文宗李昂的皇位來的比較突然,他是穆宗的次子,敬宗是穆宗的長子。敬宗沒事喜歡跟太監做遊戲,結果太監不開心,把他殺了,擁立李昂做皇帝。比起開心,李昂更覺得有點莫名其妙。李昂是個賢明的人,跟熱衷於玩樂的哥哥不同,他喜歡讀書,善於思索,比較安靜。

他與敬宗同年,但比他這個哥哥做皇帝強太多。即位以後,他厲行節儉,教坊樂工、宮女、太監裁撤好幾千人,給皇宮省了不少錢。他下令禁止進貢奇珍異玩,取締奢侈風氣。敬宗以前一個月也上不了兩次朝,文宗李昂逢單日便上朝。

公元835年,文宗李昂鑄造了「諫院之印」,以前諫官奏表還要去其他部分請印,現在有專門的印,不僅方便,而且減少了泄密的可能性。

文宗很愛讀書,手不釋卷,所以他對教育也十分重視。在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文宗將十三經刻在石頭上,供開科取士的學子們參考,被稱為「開成石經」。

李昂是一個賢明君主的作風,可惜在軍國大事上,他猶豫不決,在權力把握上,他又錯失良機。因為他的猶豫,宰相韋處厚主動辭去相位。正值的大臣被排擠出去,比如李德裕,被貶出京城,到地方上任去了。

藩鎮的情況又嚴重起來,李昂嫁了一個親王的女兒給他們和親,以此安撫。

朝廷上,宦官烏煙瘴氣,李昂很想擺脫他們的鉗制,因為他是宦官擁立的,他的兄長、父親又是被宦官所殺,所以他對宦官既痛恨且懼怕。他一直在琢磨怎麼剷除宦官的禍害。他想到要聯手朝臣,於是默默做著準備。

公元828年,文宗下詔舉薦極諫之臣,經常開個小灶,出點題給他們做,不然把卷子發下去,誰有良策呈上來。

進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劉蕡對策,直陳宦官專權。認為天下傾覆、海內大亂、國家政治危機都是由於宦官的專權所導致的。他還論述了藩鎮擅兵、奸臣當道的危害,在當時引起了極大震動。

不過話題太敏感,考官不敢錄用他,文宗也不敢錄用他。當時王守澄是宦官頭子,勢力太大,文宗有點怕他。

太和四年(830),文宗任用宋申錫為宰相,要他秘密剷除宦官勢力,但因時機不成熟,計謀破產。這裡面比較搞笑的是,京兆尹王幡也參與了這場密謀,他把持不住,太恐懼了,於是告訴宦官頭子王守澄。王守澄反咬一口說宰相宋申錫和文宗的弟弟李湊謀反,文宗竟然信了。文宗將宰相宋申錫和弟弟李湊貶官。他不但沒削弱宦官的勢力,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勢力。

不過後來文宗還是用一杯毒酒,賞賜給王守澄,送他去西天了。

宦官小強的生命力是頑強的,倒下一個蛀蟲,有無數個瓢蟲站起來。

文宗忍無可忍,認為無需再忍,重新部署兵力,設計一個場景,將宦官小強一舉誅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你別說古人起名挺有才的,挺損的。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跟往常一樣上早朝,這時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表示要說話,他說:「金吾左仗儀院中有一顆石榴石,降臨甘露,這真是祥瑞之兆啊。」

百官喧譁,有人說,大冬天的怎麼還降甘露了呢?這是天降真龍的節奏嗎?

文宗假裝很興奮,真的嗎,真的嗎,咱們一起去看看吧。

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左前,文宗和李訓他們都在含元殿。文宗喊上那幫太監,喂,你們去幫我探探唄,看看到底有沒有甘露降臨石榴樹。(古代人的想像力真是匱乏,甘露有什麼好看的,明顯是計,當太監是三歲小孩呢。)

李訓先去院裡看了,但李訓的大臣,不是宦官。估計他先去,是做個示範,然後恭恭敬敬地說:「恐怕不是真甘露,不敢斷言。」

文宗又命左右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等宦官再去驗看。這時,金吾院中早已設下伏兵,其實是引誘諸宦官到金吾院內,圍而殺之。宦官走後,李訓急召守在丹鳳門外的兵士進宮以備接應,但將軍王璠卻因害怕而不敢前行。他手下的士兵雖然到了含元殿下,但卻嚇得不能正常行走到含元殿。而另一支由郭行余統領的接應部隊更是連影子也不見。一時間,含元殿下亂成一團。

這動靜太大了,太監不可能察覺不到,他們早就成了人精。

於是宦官頭子仇士良看出端倪,他把文宗塞進轎子裡就走。含元殿更亂成一團,李訓換了布衣粗服就匆忙跑路。

李訓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熟讀《周易》,我們知道《周易》不僅僅是算命那麼簡單,裡面有著深厚的智慧和事物運作規律。掌握了運作規律,到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清清楚楚。

李訓掌權後,同鄭注一起剷除了王守澄,又密謀利用王守澄下葬的時候剷除宦官勢力。其實那個時機比這個時機好,可是李訓想獨占剷除宦官的功勞,於是提前行動了。

李訓有勇有謀,只可惜沉穩不足。故事雖好,但終有馬腳,如果趁送葬剷除,合情合理,宦官們不會早有戒備。

因為李訓他們的行動暗號里有「甘露」兩個字,於是被稱為「甘露之變」。

李訓、鄭注以及家人,還有與此無關的上千位朝臣都被誅殺,宦官勢力達到頂峰,從此文宗成了徹頭徹尾的傀儡。他們對皇帝毫不尊重,氣焰囂張。天下大事都由宦官的北司決議。

李昂的後宮人不算多,他最寵愛的一個叫楊賢妃。可惜那女人心眼不太好,自私,一天到晚誹謗太子,太子遊手好閒,太子親近小人。事實上確實也是,但沒她說那麼誇張。

問題是他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大臣不同意,哭著說,太子太年輕了,再說他這樣也不是他一個人的過錯,難道你沒有錯嗎?(主明臣直,說明李昂是個明君。)

文宗又折騰幾次,終於還是沒廢太子。公元838年,太子暴斃。文宗非常傷心,他說,我生為太子,連我自己的兒子都保不住。從那以後,文宗就病了。楊賢妃還不消停,說他弟弟李溶不錯,立他吧。大臣堅決反對,說不如立敬宗的兒子李成美。經過一番較量,開成四年,李成美成了皇儲。

在文宗彌留之際,宦官魚弘志卻要改立安王李溶,說李成美太小了。宰相反對了半天,但手裡沒兵權沒辦法,文宗還剩一口氣,想反對也沒力氣。最終宦官魚弘志篡改聖旨,立安王李溶為皇太弟,李成美廢為陳王。

文宗帶著最後的遺憾,憤憤的咽下最後一口氣。

開成四年(839),文宗在一次延英殿召對的間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問當直學士周墀:「在你看來,朕是什麼樣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夠有資格評價的。不過天下都說陛下是堯舜一樣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駭跪奏:「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漢文、景二帝也難與相比,怎麼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漢獻帝不過是受制強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為遠遠比不上他們。」說罷,不免又一陣傷感。

文宗並非不是個好皇帝,然而卻沒有好時機,亦沒有可以藉助和依靠的力量,他的感傷,令後人心有戚戚焉。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著無奈,沒有多少人能像秦皇漢武,成吉思汗一樣大權在握,權傾天下。更多的皇帝卻是在壯志難酬的無奈和挫敗感中,度過並不怎麼光彩照人的一生。

盛世大唐如飄然遠去的影子,漸行漸遠,那些唐太宗身後的子子孫孫們,即使有雄才大略,也未必能夠力挽狂瀾。國運如此,人的運勢更是如此。

公元840年,辛苦一生的文宗抑鬱而終,享年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