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快樂還是安康?端午節這些湖南習俗你知道幾個?地理視角的「端午節」意象

2023-06-24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端午快樂還是安康?端午節這些湖南習俗你知道幾個?地理視角的「端午節」意象

端者,始也

午者,五也

端午

帶著蘭芷清芬

和《楚辭》的蒼茫

背負華夏的古老記憶

從時間深處

沿著汨羅江

行走了兩千多年

那些一代代流傳的習俗

那些流淌在神州文化血脈中的故事

那些藏在我們靈魂深處的光陰

用它的耐心

年復一年在仲夏時節

重現先民曾經芝蘭為配的模樣

也喚醒我們兒時的溫暖時光

屈原劇照

關於端午的傳說

流傳最廣的

莫過於屈原、曹娥、伍子胥

其實在最早的屈原之前

古越地就有端午的習俗

越人披髮紋身

自謂龍之後裔

其俗亦為紀念先祖

無論起源如何

端午的核心都指向「紀念」

如果說時間是一條漫長的河

端午的起源

早已被綿綿的河水衝去

如今

我們過端午節

更多的是在紀念那些逐漸消失的習俗

紀念回不去的溫暖歲月

端午時節草萋萋

野艾茸茸淡著衣

千百年來

艾草從不負人們的期許

伴五月之光

秉盛陽之氣

長到藥性最強時

被勤勞的人們

帶著露水摘回

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

端午的情結

先從一束艾草開始

紅黃藍白黑

五色絲線並為一繩

就為端午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脖子、手腕、腳腕

都要仔仔細細戴一圈

在夏季的第一場雨後

莊重地拋進河裡

河水便會把瘟疫和疾病帶走

祈求這一年健康無恙

@王的手創

從屈原的《離騷》開始

幾千年來

芝蘭為配

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習俗

小時候每年端午

母親都會把繡成五毒的精美香包

縫綴在我們衣服上

當時為美

如今回想起才明白

她只不過是希望我們長大後

成為有品性的人

芝蘭為配

是君子的模樣

也曾是我們的模樣

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

沈從文的《邊城》中

端午時候

小小山城熱鬧沸騰

就連賽龍舟這古老的習俗

也有了英豪之氣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是幾千年來

中國人輩輩相傳的家國情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善吃的中國人

總能在不同的節日裡

換著法子做出不同的食物

而端午的宗旨

無疑就是吃粽子

當超市裡的粽子上架時

記憶里的舊時光

就在粽子的清香中重現了

淘米、包粽、蒸煮

廚房中母親忙碌的身影

也在晨光熹微里漸次清晰

化作一份粽子的清香

穿過記憶

翻山越嶺而來

五月五

雄黃燒酒過端午

雄黃酒可驅除五毒、祛病禳災

小孩子不能喝

大人便用毛筆蘸了雄黃

在他們額上

亦莊亦諧地畫一個王字

以鎮邪延年

額頂王字的小孩嬉笑著跑開

留給端午一串天真的笑聲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汪曾祺寫端午時曾寫過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

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比,曾經滄海難為水

他鄉的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寥寥數語

道盡了人間滄桑

時過世遷

故鄉或許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故鄉

但端午留給他的記憶

卻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生動

端午

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留下了太多印記

五月五日這一天

在多少人心中

還是那個夏日的早晨

陽光照在窗戶上

細風搖曳著樹枝

院子裡鳥語花香

還在朦朦朧朧夢中的時候

母親圍著圍裙

端來一隻新出鍋的粽子

這時,父親剛好抱著一摟艾草進門

艾草上還有晶瑩的露珠

他們笑著說:

今天是端午

這一年要無病無災安安康康啊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各地人民過節習俗也小有差異,但人們對端午節的重視卻都是相同的。

賽龍舟,是湖南地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從1934年開始,湘江長沙段慢慢出現長沙民眾自發組織的端午龍舟賽。1937年,端午被定為中國競渡節,當年端午龍舟競渡現場十分熱鬧,湘江兩岸龍舟觀眾約計有十餘萬人,其時長沙總人口為51萬人,占整個城市人口的一半(源:長沙晚報)。人們用龍舟競賽的形式紀念屈原,讓愛國主義傳統在中華文化中代代傳承。

每至端午,家家戶戶都會買來幾斤糯米,在裡面放入紅棗、大豆,扯上幾根麻繩包粽子。為什麼用糯米包裹?其實長沙自古便有舞龍時抓糯米打龍頭的習俗,糯米是遠古時期祀神用的精米,即「糈」。《山海經》及屈賦中多次出現「糈」,《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等典籍載述的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者,亦糯米也。

雄黃作為藥用,歷史悠久,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即有三方用雄黃治療疥癬的記載,成書於東漢時期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將其列為中品,載其「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本草綱目》謂其為「治瘡殺毒要藥也。」相傳古時候有一位趙巡撫,曾用雄黃驅趕嶽麓山的一條蟒蛇,此後每逢端午,長沙人都要喝雄黃酒或是給小孩子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以此化毒驅蟲。

插艾和菖蒲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家家洒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至今還有部分老一輩長沙人用艾葉給小孩洗澡,以驅瘟祛毒。傳說趙巡撫不僅用雄黃驅趕蟒蛇,亦通知每家每戶懸掛菖蒲艾葉,菖蒲艾葉變成利劍後嚇跑了山中的大蟒蛇。

踏百草,即蹋百草。漢許慎《說文解字》:「蹋,踐也。」段玉裁註:「俗作踏。」南北朝時已有此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士農工商)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每年夏曆五月初五日早晨,人們赤足或者穿新布鞋,在有露水的草叢中行走,直至足部沾滿露水為止,長沙人習慣前往嶽麓山踏百草、鬥百草。

端午至 五毒出

防蟲攻略請查收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前後,天氣濕熱,各種毒蟲開始「蠢蠢欲動」日常活動一不留神就會被「偷襲」。

湖南疾控提醒您:一旦被毒蟲咬傷之後切莫大意,嚴重時一定要及時就診!夏季常見的毒蟲有哪些?咬傷後,應該如何正確處理?這份「防蟲攻略」請收好!

蜈蚣:切勿用碘酒、消毒水塗抹傷口

蜈蚣居五毒之首,毒液中含有類似蜂毒的組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被蜈蚣咬傷,傷口局部表現劇烈疼痛、瘙癢,部分患者會有全身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熱、噁心嘔吐等,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引起昏迷等。

防範措施

  • 一旦被咬傷,應第一時間用肥皂水等鹼性溶液浸泡傷口以中和毒液。
  • 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塗抹傷口。
  • 沖洗後包紮,並立即送醫救治。

蛇 :如果被咬千萬不能奔跑

蛇咬傷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是使用特異性的抗蛇毒血清,越早使用效果越好。每個地區常見蛇種不一樣,對應的抗蛇毒血清儲備也不同,湖南省分布的毒蛇主要有蝮蛇、五步蛇和銀環蛇3種。

一旦被蛇毒咬傷,

謹記四點能救命:

1. 切忌奔跑

蛇咬傷後千萬不能奔跑,奔跑會加速蛇毒向全身擴散,一旦快速循環至心臟處會有生命危險。

2. 紮緊傷口

用一些略帶彈性的繩子迅速紮緊傷口,每綁30分鐘要放開2-3分鐘,這樣在減緩毒素擴散的同時,也避免了部分組織的缺血壞死。

3. 及時就醫

及時、正規就醫是最重要的救治方法,要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專業醫院。

4. 防護措施

在平時的室外活動中,要做好對毒蛇的防範工作。在田間、草叢活動時,可著長靴,手中可用棍棒探路。

蚊子 :可在傷口處塗抹

肥皂水止癢

蚊子是最常見的毒蟲,夏季更是十分猖獗,幾乎每個人都遭受過蚊子叮咬,臉上、胳膊、腿上大大小小的紅疙瘩,又癢又難受。控制不住地想用手撓一撓,反而容易把皮膚抓破,引發感染。

防範措施

被蚊子叮咬後,應在傷口處塗抹鹼性的肥皂水,或者用鹽水塗抹沖洗傷口來軟化紅腫,緩解癢痛。

蜱蟲:被叮咬後出現發熱要

及時就醫

蜱蟲貌不驚人,身上攜帶的病原容易引起疾病,它會將自己的頭埋在人體的皮膚內吸血,臨床中因蜱蟲叮咬導致死亡的病例屢見不鮮。

防範措施

  • 在5-11月蜱蟲繁殖和活動的季節,應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 注意個人防護,穿長袖衣褲,褲腳塞入鞋子或襪子中,不要穿拖鞋、涼鞋。每次外出旅遊活動後,需仔細檢查身體及衣物上是否有蜱蟲粘附,最好準備好驅蟲劑。
  • 如果被蜱蟲咬傷,切勿硬拽,避免蜱蟲頭部殘留在皮膚內。
  • 若蜱蟲殘留皮膚內,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其放鬆或者死亡後用鑷子取出。
  • 如果有蜱蟲叮咬史或者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接診醫生相關病史以便及早診治。

馬蜂:尾刺進入傷口

不要擠壓,用鑷子挑出

俗話說「三隻馬蜂頂只虎」,雌馬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螯針中貯存著毒液,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馬蜂對鮮艷的顏色、人的汗味、酒味,帶有甜味、香味或者特殊氣味的物品極其敏感。外出遊玩時儘量避免「惹」上馬蜂。

被馬蜂蜇傷後這樣處理

  • 要仔細檢查傷口,如果尾刺還在傷口裡面,可以用鑷子或針尖將其挑出,不可以去擠壓傷口,以免毒液擴散。
  • 馬蜂的毒液呈現弱鹼性,如被馬蜂蜇傷,應使用弱酸性的食醋或檸檬塗抹傷口,以中和鹼性的蜂毒,止痛消癢。注意被蜂蜇傷的地方,不能用紅藥水和碘酒之類的藥物去塗擦傷患的部位,這樣只會加重患部的腫脹。
  • 在對傷口局部進行處理的同時,適當給予抗過敏治療。
  • 若被多個馬蜂蜇傷,或被蜇傷後身體不適,紅腫疼痛、胸悶不適、喉嚨發癢等,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隱翅蟲:對皮膚腐蝕性大,不要用手拍

隱翅蟲長得有點像螞蟻,乍看好像沒有翅膀,故名「隱翅蟲」。它不叮咬人,有時爬到人的皮膚上,常常會被打死或壓死,這時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對皮膚有很大的腐蝕性。

防範措施

  • 遇上隱翅蟲,用手指輕輕把它彈走,或猛吹口氣把它吹走即可。
  • 如果不小心將隱翅蟲拍死,可用肥皂水清洗蟲體接觸的皮膚,情況嚴重者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蟎蟲:夏季首次使用空調要先清洗

蟎蟲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微型害蟲,最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在地毯、床墊、枕頭、沙發、空調、涼蓆等處滋生。蟎蟲微小,但是對人體的傷害卻一點不少,一旦被蟎蟲叮咬,易引起炎症,傷口出現米粒或黃豆粒大小的丘疹、斑疹等。除此之外,蟎蟲的屍體、分泌物和排泄物還是導致人體過敏的重要因素,會引起過敏性鼻炎、結膜炎、哮喘、皮炎等過敏反應。

防範措施

  • 在夏季首次使用空調時,一定要記得先清洗。
  • 家中被褥、地毯、窗簾等物品要勤於清洗和晾曬。

來源:嶽麓山橘子洲

導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在你眼裡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今天就從地理視角來看看端午節。

1

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龍舟運動的首要先決條件是水。我國南方地區河網密布、湖泊眾多,為賽龍舟提供了前提條件。

浙江嘉興賽龍舟

民間把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的較大降水過程稱為「龍舟水」, 端午時節,南方暖濕空氣活躍,北方還時有冷空氣南下,在江南和廣東,冷暖空氣交匯,往往會出現大而集中的降水。

每年「龍舟水」來時,廣東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泡腳戲水,按照傳統的說法,「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

2

五毒衣

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給小寶寶穿上「五毒衣」,認為這可以辟邪去穢,讓孩子平安健康長大。部分地區,圖案中還有代表祥瑞、鎮邪的老虎,又稱老虎衣。

五毒衣(老虎衣)

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物是漢族民間盛傳的一些害蟲。 端午時節及節後,太陽直射點幾乎到了一年中的最北端,正午太陽高度角和白晝時長几乎達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

太陽直射點移動

這個季節,兒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襲,蚊蟲叮咬,給自己家的小孩穿上五毒衣來預防五毒之害,寄託了對孩子平安、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

3

雄黃酒

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黃酒,可以用做解毒藥劑、殺蟲劑,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雄黃酒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

雄黃酒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雄黃遇熱易氧化為三氧化二砷,有劇毒,因此,人們不僅不能自制雄黃酒,就是含有雄黃的藥品,也應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記不能亂用。

雄黃酒本質上就是黃酒。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黃酒的生產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為最佳原料)為原料釀造黃酒。受「南黃北白」消費格局的限制,黃酒消費的主要地區在南方的江浙、福建、上海一帶,西部、東北部則難覓蹤影,當然,這與北方氣候乾燥寒冷,南方濕暖多雨有關。

4

粽子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端午節食物之一。

浙江嘉興五芳齋粽子

南方的粽子很多都會用箬竹葉,箬竹葉普遍見於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以南廣大區域,生長於海拔300-1400米的山坡路旁和靠溪流、小河岸邊等處。北方的粽子多用蘆葦葉。

南北方粽葉差異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5

採藥

採藥,即採集藥草,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

民俗認為, 端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而這裡所說的陽氣最旺,從地理角度其實就是太陽高度角最大。

廣西靖西端午藥市

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城市,市民不方便出城採藥,鄉民就進城兜售綑紮成把的「端午藥」。漸漸地,很多地方就出現了以端午為期、以藥材為主要交易商品的集市或墟日,即端午藥市。廣西壯鄉村寨端午時「趕藥市」是一項傳統的風俗,趕藥市除了買藥、看藥,還識藥、聞藥,人們普遍相信,五月初五的草藥生長茂盛,藥力大,療效好,去藥市飽吸百藥之「氣」,一年中就少生或不生病。

端午節氣候變化導致皮膚病多發。南方沿海地區,如廣東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麥藥又或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還有的地方或以「午時水」洗澡,或在端午日采刺蒺藜等草藥枝蔓煮湯沐浴,認為可消風治病。

掛艾草與菖蒲也是端午採藥相關的活動。

6

屈原與汨羅江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相傳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縱身跳入汨羅江,汨羅江上原本平靜的水面,頓時濁浪翻滾。當時百姓們順著汨羅江向下游搜尋屈原的遺體,可沒想到,他的遺體卻沒有按照常理順流而下,反而是逆行了30里,漂到了汨羅江的上游。

屈原

這個傳說的真偽已無從考證,但千百年來,這種端午節前後突現的洪水,被當地人稱為端陽水,並且,在端陽水泛濫期間,原本順流的汨羅江就會開始倒流。所謂的端陽水,是洞庭湖水倒灌進入汨羅江的結果。端午前後,洞庭湖區域降水增加,是其原因。綜合自誰最中國等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更多地理相關產品,請掃碼了解: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437b49f636e090f8d3d4b0e05a1b8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