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巨富家族,最終泯滅於1953年

2023-06-09     瀾風說

原標題:清朝的巨富家族,最終泯滅於1953年

提起山西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除了佛教聖地五台山、解州關帝廟以外的,還有就是聞名南北的喬家大院了。正所謂「皇族看紫禁,民宅看喬家。」這足以見得當時喬家的顯赫!

作為一個氣派而悠久的旅遊景點,人們在感嘆這座宅院的奢靡與複雜之餘,不禁想起當年的喬家盛勢,而今何如!提起這座喬家大院的興衰更迭,真是不免令人扼腕嘆息。想必大家從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與電視劇《喬家大院》已經對喬家大院的部分面貌有所了解,今天小編帶大家細數喬家從發跡到逐漸沒落的全過程。

喬家之發跡

如此聲名顯赫的喬家最初究竟是如何逐漸走向高峰的呢?據資料記載,喬家的始祖名為喬貴發,他並不是在最開始就是一名富甲一方的商業巨賈。相反的是,他連最基本的上學堂的機會都沒有,根本沒有參考中舉的機會,僅僅是一個富人家的最底層的傭人。

自然,如此清貧的他也與娶妻生子無緣了。可就連這種最基本的傭人的工作也不能保證長久的做下去,時而失業便要重新找人家,偶有最艱難的時刻,喬貴發甚至曾沿街乞討為生,可見早年生活之艱難!

老話講「人窮不走親」。這並不是全無道理的。當時生活貧苦的喬貴發哪怕是十分善良的去幫助村民,也免不了一頓惡語相向,但這竟然成了喬貴發的人生重要轉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有一天村中有一戶人家要辦喜事,喬貴發前去幫忙。誰知東家見了喬貴發十分嫌棄,不僅不讓他幫著幹活,甚至還將他趕走,言語之間竟全是些不堪入耳之音。喬貴發本是出於好心,誰知竟遭如此侮辱,一氣之下便離開村莊。這一走不要緊,恰好趕上了走西口的大浪潮!

於是喬貴發隨著人流來到了塞外,找到了一些打零工的機會攢下了一筆錢。拿著這一筆錢又開始經營起了賣豆腐的生意,也算是小有積蓄了。緊接著喬貴發沒有想到的是,他又趕上了政策的開放:允許漢民進入包頭!

對於喬貴發來說這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好機會。因為喬貴發知道,包頭最多的便是馬,且包頭是當時的經濟中心,人流量巨大,若是開一家草料間,定能賺一筆大錢!

說干就干,喬貴發跟著一位老鄉便前往包頭經營草料店的生意,憑藉著靈活的頭腦和踏實肯乾的態度,喬貴發真的狠狠的賺了一筆大錢。然而初來乍到的漢人迅速躥紅,這對於當地的同行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眼中釘。

前期經歷了許多人情冷暖的喬貴發又怎會不知同行人的心思!他見好就收,賺了一大筆錢之後迅速收場,關掉了草料店,躲過了同行們的嫉妒與暗算。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落魄行乞的喬貴發如今已經有所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安於現狀:他發現當地的買樹梢行業十分賺錢,便想著如何用這條路賺一筆錢。所謂買樹梢就是在春天樹木發芽之際便將所有樹梢一併買入,到了秋天樹木結了果子便全歸自己所有,這樣便能發一筆大財。

頭腦靈活的喬貴發深知「見路不走」的道理,成功豈能是輕易複製的?但他將這樣的「買樹梢」模式靈活的套用到了糧食身上:春耕買苗,秋收拿糧。 慢慢的,喬貴發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竟然成為了包頭的首富!喬貴發沒有忘記當時在故鄉受辱之事,便攜帶財富回鄉發展,建立起了這座富麗堂皇的喬家大院,這便是喬家大院的由來。

喬家子孫之繼承與發展

喬貴發回鄉之後便成了家,共有三子:喬全德、喬全義、喬全美。三兄弟受到了父親喬貴發的良好教育,子承父業仍然經商,喬貴發算是教子有方,三個兒子都是勤儉持家、努力經商的好孩子。

漸漸地,三兄弟經營起了茶莊的生意,籌建起當時最大的兩個茶莊之一:大德成茶莊、大德興茶莊。生意也可以說是如日中天。

其他的後代子孫也是越發昌盛,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喬全美的二兒子喬致庸。在這個靠著經商發家的家族裡,喬致庸這個人竟然對經商毫無興致,一心只想讀書、考取功名。但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們——由於大哥的猝然離世,家族又陷入了重大危機,身為次子的喬致庸被迫放棄考試而成為喬家大院的接班人。

好在喬致庸的血液里流淌著家族經商的特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對付了當時喬家的對手、成功地化解了家族的危機。隨後他創建了大德通和大德恆兩家票號,這兩家票號在他的經營下迅速擴展到20多個城市,當時在全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如此富甲一方的喬家卻仍然記得當時喬貴發身為窮人的困苦,所以喬家時常會賑濟窮人、捐獻銀兩。哪怕是遇上災年,喬家仍然不改初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並且告知家中人員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必須勤儉節約,以此來為苦難的人們作為幫助。

此外,喬致庸當家的時候還十分關心國家大事:曾經為朝廷捐獻30萬兩白銀來幫助國家鎮壓太平軍。還曾經捐過一筆錢幫助慈禧太后避難使用。——這也就是喬家大院那兩頂大紅燈籠的由來,慈禧太后為表揚喬家的捐助而賞賜了兩頂紅燈籠,此後便一直掛在喬家大院的門口。

喬家之沒落

即使是處處行善的喬致庸,也沒有躲過命運的齒輪。長子次子先後離世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以致喬致庸一病不起、纏綿病榻多年。1970年喬致庸猝然離世。當地百姓皆穿戴孝服為其送行,可見喬家的民心所向。

喬致庸去世後,喬家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喬映奎。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喬家所有店鋪幾乎被日軍洗劫一空,但喬映奎還是暗中資助國家購買武器以抵禦日寇。這使得本就衰敗的喬家更是雪上加霜。直到喬映奎去世,喬家所剩無幾的產業勉強支撐到了1953年。

至此,這個曾經轟轟烈烈的喬家,全然覆滅。

總結

清朝富可敵國的喬家,最終在時代的洪流中泯滅了。在做生意期間一直是本本分分、誠信經營,從來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百姓無不愛戴。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他們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選擇與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站在同一邊,屬實讓人敬佩不已。最後淡然從歷史的舞台離場,小編覺得不免太過落寞、太過可惜,不知道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3ac875143687c2782715450ab8aaa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