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陳燁 Ye Chen
圖 Pictures > 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Han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纖維是一切呈線性物質的總稱。」如果將這個概念延伸至以纖維為載體的藝術之中,那麼,呈線性的載體藝術應能為纖維藝術帶來更廣泛的拓展。從2013年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開辦以來,每一屆的主題都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啟發性,經過纖維作為一種眼光、以「編織」作為主體概念、打破界限和局限的探索之後,今年的第四屆三年展以「緩存在/Being Theoria」為主題,分九個單元、兩個場館(浙江美術館、杭州博物館)為纖維藝術賦予新的詮釋。
來自十幾個國家、地區的60多名/組藝術家被策展團隊以「緩存在」的概念組織起來,跳脫出傳統概念中的纖維藝術品,三年展在兼具想像力、藝術性的多元創作作品中拉開一張探索纖維藝術前沿的廣闊藍圖。強調藝術的發生形式和存在,而非作品本身或僅此作品而已,是「緩存在」的立意,策展人指出「不同於現實生活中穩定而堅硬的物質性存在」,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行為與想像的產物」,其本質也許是一種「緩存在」,在展覽的「緩存空間」里,他希望「鉤沉與捕捉『廣義的纖維』中所包含的對於藝術與創造的廣義理解。」
>「纖維·萬物因緣」單元展出的影像:西雙版納曼濃罕的村民在做藤編凳子
展覽分為「萬物·纖維因緣」「文」「線 /索」「緒/緬」「綜」「織」「網」「結繩故事繪」「凈因」九個單元,與其說這些是展覽的單元劃分,不如說這是引領我們理解展出作品的一些思路,就像是纖維,不同的織法、選用,可以產生不同樣式的織物。
「萬物·纖維因緣」可以視作展覽的開端與基調,以白清文關於各種纖維的田野調查而形成的一系列影像、文獻、裝置,共同呈現出纖維從植物原型到制物終形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縮影。從樹皮到紙張、從牛毛到帳篷、從桑葉到錦緞、從蒲草到籮筐,這些人類智慧結晶的承載正是「纖維」抽取與重組的結果。在「纖維」的發展回顧中,展覽打開了以「纖維」為線索/引子的藝術創作萬花筒。
>「纖維·萬物因緣」單元展出的影像:西雙版納曼召的樹皮紙
「文」既是紋理,又是文字、文化、文明,通過纖維的重新創作,我們看到扎帶形成類似文字的圖案、紙漿和棉繩重製的碑板結繩、帶有文字的卷繞紙張、解構詩詞筆畫的半透明紗幔等,藉助不同材質的纖維,這部分作品重新演繹了人類以文字凝聚的文明文化。同樣串聯起來的還有對浩瀚星空的探索與理解,「我們開始追索一個跨越千年,至今依然滲透於每日生活和語言細節中的觀念宇宙」(策展人語),與行走軌跡對應的星光連線、地球自轉和星星旋轉顯示出的同心圓、黑暗中被感知的光線轉化、氣流和重力作用下的磁帶,這些「線/索」單元的作品在宇宙、星際的聯想下,體現出運動、流動狀態的「纖維」。
探及人之情感、關係的「緒/緬」單元呈現出女性、人際關係、人與環境、疫情等話題的探討,在織物呈現的女性代際肖像、的確良布和母女頭髮縫製的圖案、相框和旗幟的影像中,作品以有形或無形的「纖維」描繪出「思想與情感的形態」;「綜」單元集合了最多藝術家的作品,觸及廣泛的纖維材料,如人造皮革、絲綢、莨綢、金屬、毛髮、竹篾、紙棉等,以及對多元纖維的綜合運用,既體現出纖維的千姿百態,也展現出纖維的拓展延伸,而作品除了顯現出藝術家們對材料、工具、技術的把控之外,更兼而備之的是其間流露的現實探索、人文關懷、心靈思考。
>「用我們的頭髮」,安奈特·梅莎熱,合成頭髮,各種物件,黑色包裝,丙烯顏料,2013-2015
「織」是一個纖維製造的基本動作,而在「織」這個單元中,以影像為主的作品呈現了一系列關於織物、人事的記敘,有半虛構蠶繭敘事錄像、新疆地毯編織女工縫紉女工的工作記錄、上海紡織工業南下香港的興衰、《一條花毛巾》背後的勞資抗爭、編織技術的考古與5G算法未來……這些影像共同編織出「纖維」背後的故事。「網」單元詮釋的是集中與聯結資源的網絡,與「織」一起共同承托表象背後的人、事、物,但更強調新媒介技術的綜合運用和計算機科技的機械性:絲線在零重力環境中的發射和牽繞測試表演、電子元件機器與棉線映射的紡織生產史、以羊駝毛銅線組成的聲音裝置、多種材料綜合而成的互動影像裝置等作品的探索為主題帶來了另一層解讀。
> 展覽現場:「萬物·纖維因緣 」單元
「結繩故事繪」和在杭州博物館展出的「凈因」均是專題藝術項目。前者以中國美術學院和曼徹斯特藝術學院兩校的合作共建項目為主,後者以凈因寺石塔遺蹟為啟發形成,兩處項目作品的理念在「纖維」的牽引下,別具韻味。「生長的房子」用盒子、線、織物等材料構築著成員們的創造空間、愛麗絲·凱特的三件縫紉織物作品以「聯結」為關鍵詞探討了地方性文化及氣候問題等、八仙過海小組回收纖維材料的「一噸續水池計劃」、織覺叢小組探索纖維與身體關係的互動項目,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出藝術家們充滿活力的創造力。而在「凈因」主題下的特別創作作品也展現出另一種想像力與創造力:陳哲如日晷般的作品《觀星者》呼應著凈因寺石塔基座;而廖斐在考察現場之後創作的《反覆吟誦直至消失》是他對日常誦經的思考;王旭捏陶、旋轉裝置影像是對石塔基座中心空缺的致敬;謝藍天等五位藝術家創作的《占位符:一頭鯨的瘙癢》是聯繫了展館空間與海洋的契合氣質而創作的;李維伊的《嘗新帖》在虛擬環境中,重塑了這件字帖;在博物館的公共空間裡,還有于吉、吳鼎、娜布其等人的五組作品與之「對話」,而萬振宇的「以太家園」以微弱的思緒和連線進行「跨洋聯繫」;吳山專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的《括像》系列是關於佛像、佛像元素的對話和呼應……
整個展覽的策劃和呈現充滿詩意而以「纖維」穿連貫通,「緩存在」柔軟地給予主題和作品一個開闊的延展空間,使纖維藝術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以理念作為串聯的「纖維」,三年展將各式各樣看似稀鬆卻又堅韌的藝術創作凝聚在一起,有機地編織成一個新的「緩存在」。(編輯: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