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歷史性數字相遇:經濟增速3.0%,人口負增長85萬

2023-01-18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兩個歷史性數字相遇:經濟增速3.0%,人口負增長85萬

立即訂閱 收聽音頻

1990年以來首次,經濟增速普遍被周邊國家超越。1961年以來首次,人口負增長。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昨天(1月17日),有兩個靴子落地,都來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一是國內生產總值121萬億元,同比增長3.0%

此前,很多機構預計2022年中國GDP增速在3%上下,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是3.2%,世界銀行的預測是2.7%。

也有很多學者預計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因為在相對平靜的2021年,全國凈增人口也只有48萬。

但直到國家統計局公布,兩件事才終於有了定音。

我們逐一來看這兩個數字,先是經濟增速。

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只有2.2%,比去年更低。但那一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而2022年,吳老師在年終秀提到,中國經濟增速預計低於周邊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甚至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是依據IMF預測做出的判斷。

按照越南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2022年越南GDP增速為8.02%,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更高於IMF的預測值(7%)。

1990年後,中國的GDP增速曾有個別年份被越南或印度超越,至於如此普遍地被周邊國家超過,尚屬近30年來首次。

再來看人口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年末總人口」數據相減得出的歷年新增人口數,新中國成立以來,共有三個人口負增長的年份:1960年(-1000萬)、1961年(-348萬)、2022年(-84萬)。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數據相減得出的歷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有兩個人口負增長的年份:1960年(-4.57‰)、2022年(-0.60‰)。

從圖上看,新中國共有三次嬰兒潮:

第一次是1949年後,通過鼓勵生育,人口暴增一億,屬於全球戰後嬰兒潮的一部分。

第二次是1962年後,「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帶來的補償性生育。

第三次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經濟形勢向好,以及上一波嬰兒潮的主力步入生育年齡,造就了回聲嬰兒潮(Echo Boom)。

此後,人口出生率偶有起伏,例如2011年末「雙獨二孩」政策實施,帶來2012年出生率小幅回升;2013年末「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帶來2014年出生率小幅回升;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帶來當年出生率小幅回升。

但在整體趨勢上,出生率一路下滑,而死亡率隨著老齡化加劇開始緩慢上升。

2021年,三孩政策出台,絲毫沒有改變趨勢。

2022年,終於出現人口學家擔憂已久的「死亡交叉」(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

根據聯合國推算,去年印度人口14億1200萬人,原本預計今年4月份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如今來看,超越可能已經發生。

經濟增速與人口負增長,兩個歷史性數字相遇,有疫情的原因。

2022年對於周邊國家而言,是走出疫情的復甦之年。但對於中國來說,卻是疫情中最難的一年。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也嚴重衝擊了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或許,隨著2023年中國走出疫情,兩組數據都能有所恢復。

但從已開發國家來看,經濟增速下滑,出生率下滑,都是幾乎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尤其是,兩組數據還會互相影響。「人口紅利」消失,讓經濟增長變得困難。經濟困難,也會壓低生育意願。

今年會怎樣?未來會怎樣?我們請教了三位大頭,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2022年3%的GDP增速符合市場預期,也比較實事求是,實際上經濟如何,大家都感受得到。

除了疫情干擾,也與世界經濟的下調和不良存在共性。俄烏衝突帶來的成本價格上漲,通貨膨脹以及貨幣政策的逆轉,財政的透支,債務偏高,等等因此都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各國經濟都在減速。

當前全球化以競爭格局為主,但全球化的生態鏈、供求鏈已密不可分,全球化格局和趨勢不可逆轉。因此中國經濟走勢與全球經濟走勢密不可分。

從國內經濟角度,我關注到一產、二產、三產的不同,一產的增長率比二產高,但一產的收益不如二產高,三產的增長率沒有二產高,但三產的利潤率比二產高出很多。

我認為這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和節奏有些問題。一產是保障性、生存性供給,二產是經濟的核心和主力,三產以服務業為主,尤其是虛擬經濟,現階段還無法支撐起中國經濟,而是要服務於一產、二產。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很大,長期向好,但如何做得更穩,規模更大,靠什麼支撐?得梳理清楚,因此要重視好傳統經濟和創新經濟之間的接洽和組合,這個問題值得重視。

外貿方面,全年基本保持著平衡局面。其中我最關心的民企,2022年,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所占比重達到了50.9%,較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對我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80.8%,可謂一支獨大。

全年指標中,外資對貿易貢獻度急劇下滑,國有盤子基本穩定但偏弱,起到支撐的還是民營企業。

實際上當前民企發展處於艱難的階段,大部分民企偏中小型企業,基本靠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髮展到今天,在政策和金融層面是不被重視的,再者傳統意識對民企是家族式、小作坊企業的概念認知比較強。

未來要改變對民企落後、質疑的看法,將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長遠發展。2023年要注重民企這個小盤子但大貢獻的主體,希望政策和金融方面都能重視和支持。

2023年中國不僅要抓發展經濟,還要抓調整結構,兩手都得抓。趨勢上看,相比於2022年經濟「前高後低」的走勢,2023年將會呈現出「前低後高」的趨勢。

對於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人們其實並不意外,此前已有不少學者預測過了。

近幾年出生人口下降,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二孩生育堆積效應趨於結束。中國自從2016年起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以來,到2022年已經是第七年,二孩生育堆積效應基本結束。

二是育齡女性數量下降。從2016年至2022年,中國育齡女性數量平均每年減少約500萬人。

三是結婚登記對數下降。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近幾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持續下降,其中2021年全國結婚登記763.6萬對,比2020年減少49.5萬對。

四是年輕一代生育意願低迷。2021年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生育意願繼續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於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後、00後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僅為1.54個和1.48個。

五是三年新冠疫情對出生人口也有負面影響。雖然中國在2021年5月底開始實施三孩政策,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鼓勵生育的力度尚不及同屬東亞國家的日本和韓國,而日本和韓國鼓勵生育並沒能顯著提升生育率,所以三孩政策並不能扭轉中國出生人口下降的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在1960年和1961年曾出現過負增長:1959至1961年中國人口分別為67207萬人、66207萬人、65859萬人,1960年中國人口比上一年減少1000萬人,1961年比上一年減少348萬人。

1960和1961年人口負增長,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負增長(所謂「三年困難時期」),僅僅負增長兩年後,就變成正增長。

從1962年一直到2021年長達60年時間裡,中國人口一直是正增長。而2022年人口負增長,相當於開啟了一個漫長的負增長時期,至少持續幾十年。

育媧人口研究智庫在2021年12月發表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1版》預測:2050年中國總人口將下降到12.64億,2100年中國總人口將下降到6.85億。

隨著疫情過去,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重回正增長。以上影響出生人口下降的五個原因,疫情只是其中一個。一方面是出生人口下降,另一方面是死亡人口逐年上升,人口負增長的大趨勢難以扭轉。

現代經濟是「人本主義」的經濟,「顧客即上帝」「人才第一位」的經濟,人是各種經濟活動的中心。

人既是生產者、創造者,又是消費者。因此人的數量和素質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我們看到,經濟持續增長,社會欣欣向榮,文化充滿活力的國家,主要條件之一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速增長奇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能工作的、創新的年輕人多,需要撫養的老人和小孩少。

去年由於疫情等各種重大因素,中國的人口歷史上第二次罕見的負增長,這對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影響是深層次的。

如果說2012年的劉易斯拐點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一個分水嶺,之後中國的債務迅速膨脹,那麼2022年,十年之後的人口負增長可能是另一個分水嶺,中國的潛在增速可能又要下一個台階。

再疊加懸崖式的人口老齡化,中國經濟必須迎接這一個深層次的根本性挑戰。

當務之急,是採取更加果斷有力的政策鼓勵生育,比如直接給新生兒發現金補貼,這樣既能止住新生人口下滑趨勢,又能豐富當前的穩增長政策提升長期需求。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李夢清|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 圖源 | VCG

M型社會下,如何調整家庭資產配置

今晚8點,請問2023直播收官夜

幫你釐清新年投資策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35e4d472b95bc3f2161991dafa303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