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建不立體?不好看?武漢的「現代與古典」是無法模仿的

2022-03-25     蘇丹卿

原標題:武漢城建不立體?不好看?武漢的「現代與古典」是無法模仿的

大城崛起,一鳴驚人,霓虹燈火,人世繁華。

武漢,一座現代與古典並存的城市,它因大江而浩浩蕩蕩,因大湖而情意綿綿,古老的歷史於這裡展開一幅漫長而又厚重的畫卷。

畫卷之上,城市的每一個建築都是一個文化符號,城市的每一塊磚瓦都是歷史留下來的印跡。

有人說,武漢的城建不夠立體。大江之城,其之寬闊,無限敞開透亮的空間想像。

有人說,武漢的城市設計不夠美。江漢平原,荊楚大地,楚地風流又豈可千篇一律?

漫步在兩江四岸,城市天際線是現代與古典的融合。漫步在東湖,楚人風彩掩藏不住。

在這8569.15平方千米的廣闊天地中,武漢的古典於漢陽、武昌、漢口最是凝結而成,代表建築諸多。

接下來,就以一個普通的遊客目光,從旅遊的角度去看一看「武漢的古典氣質」。

漫步在漢陽,城市起源地的園林風格是古典的,代表建築古琴台;

漫步在武昌,文人墨客筆下的江流賢勝是古典的,代表建築黃鶴樓;

漫步在漢口,東方芝加哥的國際化仍是充滿古典,代表建築江漢路。

中國古典

風起,黃鶴展翅欲飛。「天下江山一樓」的恢弘與意蘊依舊令人夢寐不忘。

尋幽,晴川歷歷漢陽樹。「楚天第一名樓」的雅致與幽靜教人心曠神怡。

撫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天下知音第一台」的風雅與古典使人心馳神往。

武漢三大名勝各領風騷,每一個建築都是一部歷史巨著。三國吳黃武二年,一座軍事樓矗立在長江之畔,凌雲之志。

時光飛速,大唐之繁華下,它變成了文人墨客爭相打卡的地方。由崔顥到李白,「黃鶴白雲」的江南古典凝結了無數千古詩篇,享有「天下絕景」之美譽。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為何有如此之高的美譽?黃鶴,展翅欲飛。我想,以崔顥、李白為代表的藝術審美不會有錯。

可能有人會有拿「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說事,也會有以「電梯」做文章。千古名樓,屢建屢毀,這像是歷史投下的一個魔障。

今日之黃鶴樓非昨日之黃鶴樓,但文化審美卻可跨越時空。以懷古的態度去暢遊歷史,必然會了解武漢「古建」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同樣,以尋幽的心情走進晴川閣,便可漫步於畫詩中。

晴川閣於明代增建,散發著古樸典雅,花木扶疏的園林之秀氣。這與大江大湖大武漢的豪邁氣勢形成強烈對比。

我對晴川閣最深的印象是秋天。當真風雅、別致。燦爛秋日之下,光影交錯,黃了的杏葉與雕樑畫棟組成一幅畫,美得教人沉醉。

大概正是如此,這裡時常有年輕人來此婚紗攝影、寫真旅拍,不論是懷古風、還是現代風,這裡的格調給足了攝影師的所有想像與靈感。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古琴台是武漢三大名勝中,規模最小,環境最是清幽的地方。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地處武漢漢陽區月湖之畔,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盛譽,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蹟,知音文化發源地。

走進這裡,目之所及,所到之處皆是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布局精巧、層次分明,它東對龜山、北臨月湖,充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西式古典

如果說,這三大名勝的「古典」是中國傳統意境,那麼以「江漢路」為代表的古典則是中西合璧。

江漢路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美譽,南起沿江大道,貫通中山大道、京漢大道,北至解放大道,舉目可見西式建築的風采。這裡的古典,是完全西式的。

但在這條路上的上海村裡份建築群,是個例外,又不完全是個例外。

里份建築群是漢口特有的民居建築群,是一種於西式古典之中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形式。

這是漢口開埠的一個縮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也是這座城市的別樣古典。

當我置身在漢口,大多時候是為尋里份而來,如同穿梭在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里一樣。

楚地風流

中國園林古典、西式古典、中西合璧之古典,武漢的古典還有一種「楚風」。這是荊楚大地的建築特色,是與「江南古典」完全不同的一種典雅。

東湖作為是國內最大的城中湖之一,自古有著「大者風範」。但在現代燈光的映射下,這一股風範勾勒出楚人的美感。

位於東湖聽濤景區的「碧潭觀魚」於暮色下,美得動人。

這是一組以自然湖池貫以曲橋亭廊相連的園林建築群,於上世紀50年代聽濤景區為紀念屈原,而建成的景觀建築群之一。

由於這裡飼養著形態各異的錦鯉和青魚,遊客可憑欄觀魚,而得「碧潭觀魚」一名。

相較於憑欄觀魚,我更是鍾情於那曲橋亭廊的一抹青綠,如碧水浮玉一般,鑲嵌在大湖的一隅,真是「楚韻山水、描金東湖」,堪稱是東湖最楚韻靈動的一處佳境。

航拍之下,只見亭榭呈「品」字布局,飛檐翹角的古典建築,搭配碧波蕩漾的東湖水,體現了楚國臨水築榭的建築特色。

不由想到屈原所說的「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這10個字的意思是說在水中央建造一所房屋,用荷葉覆蓋屋頂。

對照眼前的曲橋亭廊以及那青綠色瓦頂,不正是體現了楚人在建築設計方面的審美?江漢平原,荊楚大地。楚國建築喜臨水而建,與自然環境也有著莫大關聯。

但高台建築最能集中體現楚國建築的特點和工藝水平,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是楚靈王建造的章華台。這座「舉國營之,數年乃成」的宏大建築,在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台」。

據記載,魯昭公就曾被章華宮的繁華、恢弘氣勢所震驚,忍不住讚嘆「敝邑褊小,安敢望上國萬分之一」。

遺憾的是,它因毀於兵亂而永遠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否則,放在今日,這「天下第一台」的名譽仍是歸它所有。

位於東湖磨山景區的楚天台則仿章華台而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人間肆意狂歡中,城市萬象草木間。江湖之上,樓閣之間,橋樑相連,這就是武漢,正是楚人創造的武漢。

一面是現代化的鋼鐵構架,一面是古典的楚地風流。

當沉睡了千年的天籟之音劃破蒼穹,當楚國君王豪飲以顯天下青銅楚之氣派,當車水馬龍的繁華跨越時空,我們再次見證了何為「一鳴驚人,敢為人先」?楚人不服周的氣勢延續千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347f6eb2fdd8779cea906f8da06c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