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復仇」,《新蝙蝠俠》讓我們看見了超英的另一種未來

2022-03-24     極客電影

原標題:「我即復仇」,《新蝙蝠俠》讓我們看見了超英的另一種未來

自從3月初首映以來,《新蝙蝠俠》的票房與口碑一路高開高走。開畫當日本土票房1.34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球票房5.05億,這樣的票房成績對於表現稍顯低迷的春季電影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劑令影迷十分振奮的強心針。

目前《新蝙蝠俠》已在中國上映,今天豆瓣評分7.8,微博開分9.0,淘票票開分9.0,貓眼開分9.0,知乎開分8.6,口碑表現在諸多「蝙蝠俠」IP影片中也堪稱絕佳

與票房成績同樣令人振奮的是影片的口碑,在評分網站「爛番茄」上,《新蝙蝠俠》上映後保持在85%新鮮度,IMDb也為影片打出8.4分的不俗成績。

誠如娛樂網站IGN撰稿人Alex Stedman所言,「《新蝙蝠俠》是一部扣人心弦、視效出彩的影片,它為布魯斯·韋恩提供了一個通過心理較量與偵探手段,展現人格魅力的舞台」。

故事錯綜複雜,視覺暗黑壓抑,正邪陣營的對峙,更加是一場智力與心理的交鋒,《新蝙蝠俠》為這個備受歡迎的經典超級英雄IP,帶來了太多不一樣的驚喜。

不誇張地說,蝙蝠俠誕生了多少年,就火了多少年。從1939年首次在《偵探漫畫》登場至今,這個隱於億萬富豪身份之下,以普通人的血肉之軀,對抗邪惡之力的超級英雄,已然成為漫畫世界乃至流行文化當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符號

2015年,時代公司旗下網站FanSided,更是將蝙蝠俠評選為「漫畫史上最偉大的50位超級英雄」第一名。

按照漫畫角色誕生的日期來算,蝙蝠俠如今已經83歲了

這位超級英雄每每「打破次元」,從漫畫書走上螢屏與銀幕,也一定會引發粉絲狂歡的熱潮。

1960年代劇集《蝙蝠俠》曾經風靡一時;

1980年代末開始上映的一系列「蝙蝠俠」電影,又將蝙蝠俠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千禧年後由克里斯多福·諾蘭打造的《蝙蝠俠》三部曲,也讓這位從漫畫走出的英雄,在影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蒂姆·波頓執導 ,1989年上映的《蝙蝠俠》

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2008年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

據不完全統計,根據「蝙蝠俠」IP創作衍生的電影作品,僅在美國本土就收穫了超過26億美元票房。

為這樣一個流行度如此之廣,受眾如此之多的超級IP,打造一部全新的電影作品並非易事,《新蝙蝠俠》的導演馬特·里夫斯則另闢蹊徑,將故事裡的時針,指向布魯斯·韋恩的青年時代

與蝙蝠俠亦敵亦友的貓女,也在《新蝙蝠俠》中現身

他在此前的採訪中提及,創作影片的靈感,主要來自懸疑大師希區柯克以及「新好萊塢時代」,也恰恰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催生了諸如《雌雄大盜》《唐人街》這些能把犯罪故事,講成迷人藝術的絕佳類型片。

阿瑟·佩恩執導的《雌雄大盜》,是新好萊塢時期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之一

里夫斯想要創造一個「不一樣」的蝙蝠俠。

他想讓這個有些被神化的超級英雄,腳踏實地回到現實世界,融進泥沙俱下、正邪難分的哥譚,隱匿在氤氳著水蒸汽無盡夜色里。

阿瑟·佩恩執導的《雌雄大盜》,是新好萊塢時期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之一

在這座暗黑都市的迷局之中,布魯斯·韋恩與謎語人、企鵝人、貓女等人角力,把城市中最骯髒見不得人的秘密連根拔起,看看這裡道貌岸然的「城市支柱」們,是如何在背地裡與瘋狂的罪犯握手合作。

如果說過往的蝙蝠俠,多多少少有點「救世主」那味兒,忙著解決各種危機,那麼在《新蝙蝠俠》里,韋恩更像個年輕的偵探,有點不知深淺,也有點孤注一擲,偏要一條路走到黑。

《新蝙蝠俠》帶給觀眾直觀的體驗之一是這個布魯斯·韋恩,有點「不太蝙蝠俠」。蒼白而瘦削的臉,眼底總有很重的黑眼圈,踽踽獨行,喃喃囈語,倒有點像西班牙漫畫家胡安·卡納萊斯筆下的黑貓偵探,再加一點少年維特式的偏執感。

羅伯特·帕丁森與以往的多位蝙蝠俠飾演者,在氣質上有所差別

這個蝙蝠俠對我們來說,或許第一觀感有點陌生,但隨之而來的是莫大的驚喜。

因為這個「他」,更豐滿,更有血有肉,也更像那個幼年喪親,在遍布冰冷與黑暗的城市,孤獨摸索著長大的布魯斯·韋恩。

在《新蝙蝠俠》中,年輕的布魯斯·韋恩更像一位孤膽偵探

也唯其這樣的他,才更可能先成長為一個膽敢一條路走到黑的偵探,再是秉承「我即復仇」的另類英雄。

里夫斯曾經提到,創造這個新版蝙蝠俠的形象時,他參考了美國搖滾巨星,Nirvana樂隊主唱科特·柯本的人物側寫,而演員羅伯特·帕丁森,恰好捕捉到了里夫斯賦予角色的精神內核。

科特·柯本

儘管對於超級英雄世界而言,帕丁森可以算是一位「新人」,但縱觀他此前的作品,無論是早些年在柯南伯格的《大都會》里,詮釋表面光鮮,實則精神坍圮如廢墟的富貴浪子,還是在近年的《好時光》和《燈塔》里,飾演內里情緒豐富的邊緣型角色,都不難看見這位曾經的「少女夢中情人」,演技日益增加的縱深感與厚重感。

羅伯特·帕丁森在《大都會》等作品中,嘗試過諸多類型各異的角色

得益於此,帕丁森沒有按著傳統的套路,演繹一個孔武有力,高舉正義旗幟的「高大全」式的典型超級英雄,而是在如何外化布魯斯·韋恩內心的掙扎、彷徨與撕裂上,做足了文章。

做個不恰當的比方,超級英雄電影,或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成人童話。

一通叮叮咣咣,打打殺殺,最終正義戰勝邪惡,觀眾要的爆米花有了,娛樂性也有了,但童話就是好故事麼?未必。 《新蝙蝠俠》顯然不是個童話,或者退一步,它更像一個「黑童話」。

《新蝙蝠俠》中,謎語人、企鵝人等蝙蝠俠的老對手,你方唱罷我登場

燈影憧憧,仿佛永遠在下雨的哥譚,有一點讓人想到《銀翼殺手》中的賽博朋克城市,生活仿佛被暗夜凐滅,不見日光。

暗黑美學是《新蝙蝠俠》的底色,也是它得以施展的舞台,唯有這種感官上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的強壓迫力,才最適合這個八方魑魅,粉墨登場的「黑童話」。

《新蝙蝠俠》的視覺美學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銀翼殺手》等影片中的賽博朋克城市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不難發現從早前的《小丑》,到今天的《新蝙蝠俠》,脫胎於超級英雄的故事,開始變得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普通」。

剔除掉原著設定中「反派」與「好人」的標籤,亞瑟·弗蘭克和布魯斯·韋恩,原本都是普通人,一樣會無助,會孤獨,會笑會哭,一樣有各自的悲喜人生。而之所以一個成了阿卡姆的瘋子,一個成了暗夜的守護者,無外乎一念之差。

誰也不是天生的英雄和罪犯,而是在被命運裹挾著,推向一個不得不去的方向,這種宿命的無常感,恰恰製造出作為成人童話的超級英雄電影,鮮少具備的藝術深度。

早前華納曾推出以哥譚「小丑」為主角的影片《小丑》

《新蝙蝠俠》在挖掘人物的縱深感上做足文章

沒有在超英題材「舒適圈」里故步自封的《新蝙蝠俠》,是導演馬特·里夫斯,主演羅伯特·帕丁森以及眾主創們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從目前觀眾的呼聲看來,他們這步棋顯然走對了。

對於一個已經自成體系的超級IP,乃至超級英雄電影日漸成熟的生產模式來說,《新蝙蝠俠》一定是被需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創造力,所以經典永流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2215754d3beac5738454190b54d15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