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七十年之自主崛起(上)

2023-07-12     車訊網

從1984年起,隨著我國汽車工業全面布局、多點開花……敏銳的民營企業家們已然「嗅到」汽車工業發展的先機。

2004年,《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實施,儘管挑戰是巨大的,但自主品牌也迎來了自己的機會。

從1984年起,隨著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和廣州標緻等汽車合資合作項目先後落地,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不再僅僅限於一汽、東風的「二孩兒」模式,呈現全面布局、多點開花的局面。與此同時,敏銳的民營企業家們已然「嗅到」汽車工業發展的先機。

就在1984年,長城汽車在河北保定成立。在經歷了漫長、艱苦,有時甚至是飢不擇食的探索與實踐,在魏建軍執掌長城汽車6年後,第一輛客貨兩用的皮卡——長城迪爾問世。沒成想,僅僅到了1998年,長城皮卡已經躍上年產銷1萬輛大關,首次贏得全國皮卡市場銷量第一。

就在長城汽車專注於皮卡的三年中,李書福也放棄「兩輪」摩托車,帶領吉利開始進入「四輪」時代。隨後,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長江邊的幾間小草房中誕生,海馬也在椰風海樹的海南海口躍躍欲試……

當時,能夠到車行「進場」的玩兒家,雖然不再僅僅是央企的「二孩兒」,但也多是當地政府的「一號工程」,民營企業並未被准入。1998年,吉利汽車自主開發的第一款轎車——豪情下線。由於沒有轎車生產資質,不能登上國家轎車「7字頭」的生產目錄,只能頂著「6字頭」打打擦邊球。次年,奇瑞汽車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首輛轎車——風雲下線,卻無法進行銷售。

直到2001年,分別「傍」上上汽和一汽的奇瑞、海馬,才拿到市場銷售的許可;而在中國加入WTO的前夜,吉利汽車才獲得一張寶貴的轎車「准生證」。也是在這一年,長城汽車完成了第二次改制,成立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其後,長城賽鈴皮卡、SUV車型——賽弗相繼投產。正式這款長城賽弗,開創了中國經濟型SUV的先河。

中國汽車市場對民營企業放開後,汽車品牌和車型種類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同時,激烈的競爭也迫使自主品牌不斷創新,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和品牌的鬥志與活力。

2004年,國內車市的井噴式增長放緩,自主品牌贏利能力不容樂觀。不過,也是在這一年,《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實施。與1994年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相比,新政策提出了品牌戰略,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鼓勵大集團和企業間的兼并重組,促進國內汽車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儘管挑戰是巨大的,但自主品牌也迎來了機會。

在這一時期,手機電池製造商——比亞迪正式進軍汽車行業。2005年,比亞迪推出其首款自主車型——F3,憑藉這款車的熱銷,作為「後來者」的比亞迪在汽車領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到2005年,自主品牌出口漸成規模。奇瑞、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主動開闢海外市場,當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17.3萬輛,首次超過進口汽車數量。汽車貿易出口額自2001年起每年增長15%,2005年達200億元人民幣。也是從那時起,自主品牌在法蘭克福、底特律、東京等知名國際車展上開始出現。

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年產銷量第一次跨過1000萬輛大關,中國成為全球汽車產銷量最大的國家,汽車大國的地位就此確立。當然,自主品牌也隨之進入快速發展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當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57.7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

這一年,長城汽車確立了聚焦SUV品類的戰略,不再開發轎車產品。彼時,轎車類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主流地位,長城汽車的「壯士斷腕」稍顯悲壯、可歌可泣。奇瑞汽車決心進軍高端市場,發布高端乘用車品牌「瑞麒Riich」和全能商務車品牌「威麟Rely」,儘管最終以不了了之收場,但足以證明自主品牌從那時起,就想要擺脫低端廉價的品牌形象。

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公司100%股權;比亞迪正式推出新能源專屬平台——e平台1.0,實現了三電關鍵部件平台化,並推出首款純電動車e6,在新能源汽車的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各品牌都漸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路線」,並著力於提升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核心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1e4bdadd4efe263d04b43ee63e166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