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萬隻花250,90後小伙攢出一套房:存錢上癮,人間清醒

2023-05-03     精讀君

原標題:月薪2萬隻花250,90後小伙攢出一套房:存錢上癮,人間清醒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28/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87天

01

前不久看到個熱搜:月薪1萬的同事,一年存了11萬。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城中村找了一間自建房,租金每月500;
其他開銷就是通勤坐地鐵,每天去超市夜場撿漏買低價菜;
沒有社交也沒有娛樂,買一塊30元的蛋糕都要內疚好幾天……

有人在評論區給她粗略地算了一下:一年平均花1萬,一個月834,房租500,交通+生活費300?一天總花銷10塊錢?

不少人表示,這樣沒有質量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意義,一點也羨慕不來。

畢竟手裡的錢再怎麼攢,也買不起房,不如及時行樂,過得瀟洒一些。

但,攢錢真的買不起房麼?

有一個90後小伙,月入2萬多,每月只花250,攢了一段時間就在杭州全款買了一套房。

這位小伙,是發帖人的朋友,單身,每月收入到手就接近2萬,另外還有每月4000多的公積金及年金等。

帖主表示,原以為朋友這樣的年紀和收入,應該生活得很瀟洒,但他每月消費卻不超過250:

早中2餐基本都在單位解決,幾乎不點外賣,也不吃零食;
穿的衣服全是工服,鞋子一年只有2雙;
不開汽車,平時都是一輛電瓶車上下班。

更讓帖主意外的是,最近這位朋友全款買了一套蕭山的商品房,父母雖然添了一點,但主要還是靠他自己的積蓄買的。

看過朋友的手機支付寶和微信錢包後,帖主既震驚又佩服。

發帖人表示,這樣節省的土著青年著實不多見,至少自己做不到。

評論區同樣很多人表示不解:放著大好的青春,過這麼節省的生活值得嗎?

02

在許多人眼裡,極度克制慾望的儲蓄大可不必,人生就是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對自己儘可能地好。

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一定要想盡辦法滿足自己。

別人都有的奢侈品包包總得買幾個吧,網紅景點要去打卡吧,逛街渴了也必須隨手來一杯星巴克……

但這樣的消費,月薪再高也無法存下錢。

一旦生活發生變故,就會被打得措手不及

名嘴竇文濤,曾被評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能力擺在這,收入一定不會差。

但從業20多年的竇文濤,也曾有過被錢難住的時刻。

早些時候,竇文濤比較清高,從不接商演,覺得商演有損形象。

甚至,他還會把那些錢稱之為「丟人的錢」。

直到有一次,母親中風住進ICU,每天要花五六千,帳單嘩嘩如流水,積蓄瞬間被掏空。

竇文濤慌了,他開始懊悔自己之前花錢太任性,一分也沒存下來,如今不得不找人借錢。

母親的事如當頭一棒,敲醒了他的金錢觀。

後來,他開始頻繁地接那些曾經看不上眼的活動,廣告、商演、客串婚禮主持人……管它丟人不丟人,先把錢賺到了再說。

他知道:「能多點存款,就多幾天母親的命。」

大V柳影月也說過類似的故事。

有一天,她的閨蜜跟她哭訴:

「前段時間我媽跟我視頻,把話題從左到右繞了好多圈,才小心翼翼地問我:你手上有沒有錢?

我說沒有,工資還沒發。我媽就沒再說什麼了。

我今天才知道,前段時間家裡出了事,急需錢,我媽找不到地方借錢了,最後沒法了才想著來找我。

我媽從來沒有求過我什麼,好不容易厚著臉皮來找我,可我卻讓她失望了……」

存錢的充實感,是花錢所不能比的。

存錢上癮,才是真的人間清醒。

03

很多年輕人對存錢嗤之以鼻,他們最喜歡說的幾句話就是:

錢不是省出來的,是掙出來的;
越會花錢的人越有錢;
儲蓄是窮人思維,消費才是富人思維。

這種思維是怎麼來的呢?

有人是這麼算帳的:

「現在月薪6000,省吃儉用花4000,一個月只能存下2000。但我如果一個月能掙20000,一個月就算花8000,那每月都能存下12000,所以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

但你有沒有發現,這中間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大部分人每月的薪資是固定的,並且無法在短時間內有質的飛躍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的薪資,不會突然從6000漲到2萬,從1萬漲到10萬。

在這種情況下,越會花錢並不會越有錢,而是導致凈資產的不斷縮水。

什麼是凈資產?

《財富自由》一書中提到:

凈資產就是你的資產負債表——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凈值。收入是你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的錢,它必須是你的稅後收入。
定期收入必然影響你的凈值,但是對真實財富沒有絕對影響。

比如,一個人年收入是100萬,但他同年花費了120萬。那麼這對財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就是負債20萬。

也就是說,消費越多,凈資產越少,當消費超過收入時,你不但沒有了資產,還會產生負債

只有控制消費,才能增加凈資產。

如果你的工資有限,最好的理財方式就是存錢

因此,對於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錢確實就是省出來的

04

至於有人說,省錢的生活太壓抑慾望。

這讓我想起知乎上的一個話題:40歲後,你發現哪些錢根本不必花?

有個高贊回答說,自己40歲之後,還繼續了買買買差不多5年之久。

直到45歲時,答主發生了一些事,這才一眼看穿消費主義,從此消費大幅降低,真正回歸了簡樸的生活。

她細數了許多不必要的花銷:

婚禮及隨之而來的儀式、酒席、戒指、婚紗照、蜜月旅行:和兩個人過日子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在跟隨某種社會約定俗成,把錢花在這上面,不如投到房子首付里去。
車:只要入手一個性價比高的國產車就可以。
旅遊:如果不是旅遊愛好者,刻意規劃的旅行,不如在出差時順帶完成;否則,跟風出去旅遊的,得到的多半不是內心的寧靜,而是一身的疲累。
護膚品:國產老牌的百雀羚、大寶就很好,完全不必追求死貴還不一定有效果的進口大牌。
……

答主表示,45歲之後,自己的消費斷崖式下降,但生活質量並沒有下降,存款還暴漲。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不再被外界的影響帶跑偏,內心獲得了空前的寧靜,答主也有了更多時間關注自身,從此早睡早起,每日健身,飲食清淡健康,精神氣變好,人也更舒適了。

那些覺得「慾望不能被壓抑,必須通過消費來滿足」的人,其實是內心沒有獲得真正的平靜

買買買、追求講究的生活方式、各種娛樂和社交,都是一種對生活的刺激。

人之所以需要這些刺激,心理學上的說法是,內部存在bad feeling(不平靜的狀態),讓人難以忍受。這些刺激可以分散注意力,讓人感覺好受些

Bad feeling持續存在,所以持續需要刺激去壓制。不同的人偏好不同刺激,比如打遊戲、刷短視頻、工作、購物、美食、社交、旅遊、極限運動……

但這些方法都治標不治本,只能壓制一時。」

一旦獲得內心的平靜,自然就會避開所有的刺激

至於生活簡樸,只是附帶的產品而已。

存錢上癮的人,正是悟透了這個道理。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11628dc89f8cd5865c0bee100869c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