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有一個村,可能你還未聽說過
但是央視已經多次採訪過這裡。
這就是寧化的延祥村。
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延祥村的魅力,
村子裡開始對古建築進行修繕。
延祥村是寧化縣泉上鎮最邊遠的高山行政村,也是寧化縣域內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村莊。
延祥村四面環山,走進村子,「紫氣東來」村心涼亭,穿塘曲徑,石板路邊的明清時期的老屋比比皆是,大都是磚木結構,客家人居顯著特點,有的飛檐翹角,雕窗畫棟,村子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美。
泉上鎮延祥村黨支部書記楊煌介紹,南明永寧王妃彭氏在此抗清,紅軍曾經在此駐紮,還出產延祥貢茶,延祥村確實有其歷史文化特點。經過新農村建設改造的延祥,通村公路已經全部硬化,路邊種上了樹,立起了路燈,還設立了不少停車位,新農村建設讓延祥村貌煥然一新。老房子也得到修繕和保護,修舊如舊,行走期間,有穿越時空的感覺,值得遊客來探尋。
接下去,村裡打算把延祥至泉上的公路拓寬,方便遊客進出;保護古建築,對下村傳統村落修舊如舊,和企業聯營建設貢茶基地,豐富旅遊內容。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村莊?
讓我們一起了解下!
寧化縣泉上鎮延祥村地處寧化、清流、明溪三縣交界處,群山聳立,路隘林深,素有「五里橫排十里嶺」之稱,是一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偏遠山村,現有238戶1200多人口,但常住人口不到一半。延祥自古有「詩書之邦」和「文化之鄉」的美譽,為三明市歷史文化名村,僅明清兩代有功名者就達220餘名。近年來,各地專家學者、文人騷客紛紛前往遊覽,考察探究,對這個環境優美,有儒家風範的文化之村興趣盎然,尤其是對精美的明清古建築群嘆為觀止。
延祥村
明清建築鱗次櫛比
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官家後裔劉東升攜家眷避亂到此,墾荒立業。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宋著名理學家楊時的後人楊五九路經此地,眼見野地里跑過瑞雞玉兔,大為驚喜,連忙劃地插上標誌,在這裡大興土木,並把村子改名為「延祥」。
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巷道古民居
延祥村依山而建,明清古建築鱗次櫛比,巷弄相連而通道參差,展示出古村落獨有的原生態景觀。村道皆由大塊長條花崗岩鋪成,大部分老房子均為磚木結構的明清古建築,高牆深院,飛檐翹角。村中保存有為數可觀的古瓷缸、古牌匾、古香爐、古字畫、古井等物品,活像一處「明清村級博物館」。村內的門樓也頗有特色,有外門、內門、廳門數重,站在外門抬眼,可見高挑的馬頭牆,門樓上嵌有一塊塊綴滿人物、花鳥、魚蟲形象的磚雕。
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
延祥村現存明清古建築18幢,保存完好的有10幢,6幢還有人居住。在村道旁,建於乾隆年間的「三五應泰公祠」,大門古牆雖有幾分殘缺,但依舊古樸壯觀。楊鼎銘故居建於清乾隆末年(1795年),磚木結構樓房,房宇四周磚牆包圍,僅前後兩門進出,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屋宇仿照宮廷園林設計,屬殿堂式風格。村中還有宋德祐元年(1275年)建的古墓、有南宋時興建的社壇(里社壇)、宋至明代先後興建的新林寺、元末興建的德馨祠以及明、清時期興建的東嶽廟、崇福堂等十八處古建築。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五應泰公祠」
祠堂前的清代功名柱
該村生產的「延祥茶」還是古代進貢皇上的「貢茶」。在一戶人家的中堂上,至今還保存著一張清朝的捷報,相當於現在的喜報,張貼在神龕兩側的木板上,字跡清晰可辨「貴府老爺楊名駒,奉旨恩授監元,送部註冊候選州左堂遇缺,榮任,京堂。」據說,村民家中還保存著清康熙甲午科舉人楊大翔入京趕考途中從江蘇鎮江寫回來的家書,只是主人不肯示外,外人很難看到真跡。
戰地遺址保存完好
九龍古寨地處延祥村東南,距村3公里多,四周如塹,山巔九龍潛形而伏,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進」之險。寬闊的山寨方圓千米,牆厚三尺,高近一人,全用亂石砌成。踏著苔跡,依稀可見當年水井、耕地的遺址,還有那殘破的寨牆和戰壕。用條石砌成的寨牆上,「元亨利貞」四字清晰可辨,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讓人浮想聯翩。相傳,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南明永寧王妃彭氏用八口大瓷缸滿盛著財寶,輾轉來到九龍寨,聚集2000多人反清,後兵敗被殺,其資財和古瓷缸散落延祥民間,延祥村至今還保存著兩口明代釉花大瓷缸,每口有五百多斤重。在一座明代的院落里,上廳與下廳之間的天井內,還放著一口巨大的釉花瓷缸,高1.3米,口徑約1米,缸內外壁施釉,外壁雕著六幅不同的浮圖,均為古銅色的飛龍騰鳳和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延祥村村民楊祥鑫解釋說,民間傳說這口瓷缸產於明代,為當年永寧王妃彭氏盛滿財寶的古瓷缸,一直以來放在花台前盛水澆花用,遇火患時也便於提水滅火。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紅色遺蹟見證烽火歲月。石獅嶺伏擊戰又稱為延祥伏擊戰,或稱為延祥石獅嶺伏擊戰。1933年7月初,彭德懷、滕代遠奉命率東方軍入閩作戰,首戰寧化泉上土堡。7月9日,東方軍圍困泉上土堡,採用「圍點打援」戰術,紅四師師長張錫龍、政委彭雪楓率部到達寧化、清流交界的延祥設伏。是日上午9時,敵一五六旅旅長張興隆率敵二九團從清流北上增援,進入紅軍伏擊圈,被紅軍一舉殲滅。延祥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紅軍作戰指揮部,牆上保存著當年紅軍標語和「捷報」。石灰壁上的兩幅紅軍宣傳標語保存完好,分別寫著「優待白軍俘虜兵,醫治白軍傷病兵,打倒簽訂上海賣國協定的蔣蔡軍閥,成立抗日的士兵會。歡迎白軍弟兄們拖槍過來當紅軍。」「打倒投降帝國主義的國民黨軍閥,白軍士兵們,趕快起來殺死你們的反動官長,拖槍到紅軍中來。」
花燈會傳承600年
延祥花燈會,傳承600多年的古民俗。2018年7月,延祥花燈會被列入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型花燈是久居這裡的官、楊兩姓各族各系族人集體自發扎制而成,小型花燈則由各家各戶自行完成。花燈款式有後龍燈、花缸燈、蓮花燈、花缽燈、年畫燈、連環燈、鯉魚躍龍門、龍鳳呈祥燈、年年有餘燈等。數百年來,延祥花燈以其結構巧妙而聞名於閩西各地。據《延祥村史志》記載:昔時熱鬧時,有三十餘擔銅鑼、十多堂鑼鼓、十餘棚故事競游,一路笙簫和鳴,鼓樂陣陣,歡聲笑語,煞是熱鬧好看。
花燈會盛況
如今,每年正月初七,延祥村會舉辦一場喜慶的花燈會。當晚,夜幕降臨,花燈被逐一點燃,廳堂院落人頭攢動。參加燈會的男女老幼或拎著或舉著自家扎制的各具形態的花燈,從四面八方湧來,匯聚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燈龍。起燈了,伴著陣陣喧天的鼓樂聲,寫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等美好祝辭的各式彩燈蜿蜒游向村道,穿行於青石古巷中,猶如一條披著節日盛裝的長龍。花燈隊伍所到之處,爆竹聲聲,禮花陣陣,把夜空點綴得如同白晝,小村莊沸騰了。當長龍游至楊氏祠堂穿越古街時,花燈會達到高潮。
歷經百年風雨,延祥村依舊保持著古建築風格,一代代傳承著古老的民風民俗。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延祥村積極將保護工作與美麗鄉村建設、旅遊文化開發相結合,讓藏在深山的千年古村為越來越多的外人所知曉。2016年11月,延祥村被住建部等七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當地政府也將它列入2017年美麗鄉村建設之列,千年古村落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來源:三明文旅綜合
本期編輯:鮑林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FDBmwBmyVoG_1Z-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