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 百千萬聚才工程助力副中心建設 三年內 百名高校幹部將赴通州掛職交流

2019-10-28     北京社區報

三年內 百名高校幹部將赴通州掛職交流

10月28日,通州區聯合北大、人大等在京高校黨委共同啟動「黨建引領,首都高校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設」百千萬聚才工程,為加快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推動優秀人才來通州、知通州、愛通州、建通州助力。

據介紹,百千萬聚才工程將用三年時間,組織100名高校幹部到通州區掛職鍛鍊、交流工作,組織1000名高校專家學者深入通州開展課題研究,組織10000名在校學生到通州參加社會實踐、增長才幹,在副中心控規實施、黨的建設、基層社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先進文化交流、科學教育醫療、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和領域為通州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設,助推首都高等教育取得新發展。

百千萬聚才工程的活動形式主要分三種:

(一)黨委結對子

通州區委和在京多所高校黨委共同搭建合作平台,指導首都高校黨委所屬的特色院系黨委與通州區各街鄉、系統、園區黨(工)委結成對子,雙方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圍繞黨的建設、人才培養、幹部交流、基層治理、文化活動等方面,廣泛開展結對共建項目,全面推動首都高校特色資源、優質服務進街鄉、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為副中心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支部「1+1」

相關高校黨委所屬特色院系的師生黨支部和通州區對口黨(工)委下屬黨支部按需結對,開展支部「1+1」結對共建活動。由各鄉鎮街道各系統黨(工)委根據自身特點和下屬黨支部的實際需求,充分結合結對高校特色、院系特點及學科優勢,制定詳細的支部「1+1」共建方案,統籌安排開展共建活動。

(三)幹部手拉手

高校的優秀黨員學生幹部與通州區結對單位處級黨員領導幹部結對,探索建立「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黨員領導幹部通過工作經驗和實踐優勢,幫助在校學生黨員強本領、長才幹;優秀教師以課題研究、科研項目為基礎,發揮專業特長和理論優勢,為副中心建設一線黨員幹部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諮詢服務;在校學生黨員和村(社區)黨員在科技推廣、政策解讀、創業就業等方面廣泛開展互助手拉手活動,實現互幫互助、共同提高。

百千萬聚才工程的活動內容

(一)幹部培養「百人計劃」

通州區每年提供30-40個處級、科級幹部職位,3年內提供100個崗位,組織高校幹部和副中心建設一線幹部開展掛職鍛鍊,整合雙方優質資源,對高校和副中心幹部進行培訓。2019年將提供30個左右的副處級崗位引進高校處級幹部實崗鍛鍊,主要涉及城市規劃、產業發展、財經金融、市政市容、醫療衛生、文化旅遊等方面。

雙向掛職。高校可結合地方需求,組織相關科研型、技術型、管理型幹部到各鄉鎮街道以及金融、科技、文化、交通、產業園區等職能部門掛職,拓寬幹部視野、豐富幹部成長渠道、提高處理複雜問題能力;組織副中心黨政幹部到高校相關部門掛職交流,學習借鑑高校的管理機制,為副中心幹部開拓思路視野、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實效等方面搭建平台。

幹部培訓。探索建立通州區與首都高校在幹部培訓方面的合作機制。高校可以承辦通州區有關提高幹部法治意識、行政管理能力、城市精細化治理、城鄉規劃建設等方面的專題培訓班或研修班,為副中心幹部在提升執政能力、知識系統更新、在職學歷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通州區可以發揮區委黨校的自身優勢,為高校黨員幹部提供高質量的黨性教育。

(二)人才交流「千人計劃」

用3年時間,組織1000名高校教師、專家學者、博士、碩士研究生等到通州開展調研,進行課題研究、科技服務和諮詢論證等,幫助找問題、出思路、想對策,為副中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具體由通州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實施。

課題研究。支持和鼓勵高校老師和專家學者,圍繞副中心黨的建設、交通體系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治理、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文化挖掘保護等課題,進行論文選題、科研立項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城市副中心」。

智力服務。組織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圍繞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科技創新」四大功能定位,為重點項目的規劃實施,提供專業評估、諮詢論證等服務。深入社區、農村,發揮高校教師的理論優勢和專業特長,宣講政策、推廣科技、服務基層、保護生態,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人才宣講。通州區定期到高校開展「知通州、愛通州、建通州」集中宣講,重點宣傳副中心規劃建設情況、人才引進政策等;介紹通州區「彩虹計劃」「運河計劃」等青年人才培養工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吸引更多高校優秀人才參與副中心建設。

(三)學生實踐「萬人計劃」

用3年時間,組織10000名優秀大學生到鄉鎮街道、園區、村社區開展實習和社會實踐,吸引優秀年輕人才到基層學習鍛鍊,通州區各單位為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和服務保障,為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搭建平台,助力高校學子與副中心共成長。具體由通州區委組織部、團區委共同負責實施。

實崗鍛鍊。通州區各單位結合實際需求,每年拿出一定數量實習崗位,組織優秀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到專業相關的職能部門開展實踐鍛鍊,提升高校學生綜合能力水平,加深對通州的認識和感情,為副中心建設儲備緊缺人才。

建功基層。組織高校師生志願者以實踐小組(每組不少於5人)的形式,深入通州區600個村(社區),發揮高校師生的理論優勢和專業特長,宣講政策、推廣科技、服務基層、保護生態,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幫助解決社區、農村治理難題。

創新創業。組織各街鄉黨(工)委書記到高校進行宣講,詳細介紹本地區的發展定位、發展規劃、發展前景等,鼓勵高校優秀人才到通州創新創業。通州住建、規劃、園林等部門通過舉辦專業技能大比武、設計大賽等活動,積極為高校優秀人才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提供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科研成果應用場所,推動高校各項科研成果在通州轉化落地,以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助推副中心建設。

文化交流。依託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及思政專業師生力量,廣泛深入社區(村)開展紅色文化宣講、為黨員群眾講黨課等活動;組織高校學生開展高校文化集中宣傳活動,集中宣傳展示高校特有的歷史文化、生動文化、先進文化,提升高校知名度和美譽度;組織高校學生參觀大運河森林公園、宋莊文化藝術區等,讓高校師生更深入了解通州、了解通州歷史文化。

場地共享。通州區向高校提供學生實踐基地、黨性教育基地以及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等場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高校在保證教學秩序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將校史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地向通州區基層黨組織、黨員以及中小學師生開放共享。

本報記者 郭彥

編輯:王曉霞

歡迎您提供新聞線索,熱線:1820158162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xUsFW4BMH2_cNUgo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