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一定要勤奮,而且要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善於發現一些學習的樂趣,這樣可以提高自己學習的持久心。然而關於學習的方式其實也有很多,比如說宅在家裡讀書學習、實踐過程中掌握學識。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出國留學,去開闊自己的眼界,這樣的方式也是中國近現代,極為推崇的一種學習方式。
1872年當時晚清政府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已經慢慢的摸清楚了當時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守舊派一方面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國家社會性質,一方面又派出了一些年輕人前往世界各地去學習一些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希望通過這些後裔帶給封建政權最後一絲希望。曾經慈禧就派出了120名幼童前往美國留學,但是最後這120名幼童學成歸來的也僅僅只有94人,那麼這中間差的26人又去了哪裡呢?
8月份,李鴻章向慈禧太后上了一張奏摺,奏摺裡面的內容就是說清朝政府應該可以選出一些幼童來代表滿清,出國學習一些先進的技術。這些幼童的年歲大概都是在十二三歲左右,而且會受到嚴格的選拔。作為資助方,朝廷會每一年給這些幼童提供一些資金來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並且通過這些孩子的慢慢長成,可以把社會的希望放在這些孩子們身上,其實也就是當成了一種重點培養的對象,來幫助社會進步。
1873年,當時第1批來自於滿清政府選拔出來的赴美留學生,當時就已經有一些人在美國傳出來了好消息。因為這好消息越來越頻繁,所以朝廷政府似乎看到了希望,於是便加大了投資。從之前第1批的30名幼童的規模,慢慢擴大到了越來越多的人數,然而在這些名單當中,其中也包括中國近代史上比較有名的鐵路工程師梁普時,還有海軍元帥蔡延乾等人。
1875年,滿清政府又派出了第2批赴美留學生,其中包括90名學子,所以加上第1批的學子,一共加起來就是有120名學子。但是政府將雞蛋放在了120個籃子裡面,希望他們能夠給政府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這120名學子裡面,其實只有94人安全的回到了國內。
所以說中間有了一個差額,是26人。那麼這26人到底去了哪裡?其實這個結果大家也可以預想。畢竟美國和中國的文化、氣候、習俗、生存條件、飲食等各方面都會存在差異,所以有一部分孩子到了美國之後,會因為生活感覺不習慣,覺得條件艱苦患上疾病,甚至因為矛盾衝突等各方面的原因,會在美國病逝,堅持不到回國的時間。
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26名孩子當中,有一些孩子因為過分叛逆,不滿足於清朝政府的資助,或者是詆毀清朝政府的政治。最終被清朝政府踢出了資助的名單,也就因為這樣的現象發生,所以人數在不斷的減少。1881年,這些120名幼童裡面也有很多深得滿清政府信任的學子取得優異成績。
而在1880年到1881年這一年的時間裡面,120名孩子裡面就有22名學子進入了耶魯大學,其中還有很多學生進入了麻省理工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可以得出,中國人的腦袋其實還是很聰明的,只是需要機會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tG7a3QBURTf-Dn55f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