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股市、樓市、金融危機…一行兩會集結髮聲抗疫復工

2020-03-22   新京報HI財經

國內復工正當時,而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世界形勢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3月22日,一行兩會再度集結,就市場關心的物價、降准降息空間、產業鏈整體復工、房地產政策、人民幣匯率等問題進行了介紹和解答。

談金融抗疫:金融體系運行總體平穩,42人不幸感染去世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介紹,針對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需求,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定向降准、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對受影響較大中小微企業貸款給予展期等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上述組合拳正在產生顯著成效,我國金融體系的運行總體平穩,金融市場預期穩定,國民經濟經受住了疫情衝擊。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很多金融服務工作需要衝在一線進行,金融行業的工作人員也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甚至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截止到目前,金融系統已經共有1137名工作人員受到了感染,其中42人不幸去世。

談物價:我國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的基礎

陳雨露表示,今年1月、2月的CPI同比上漲5.3%,既有結構性因素拉動,又疊加受到了疫情對供給的影響,疫情對供給和通脹的影響可能還會短期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國民經濟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商品供給正在逐步改善,預計物價在二、三、四季度會出現逐季下降的態勢。

物價能不能夠穩定取決於經濟的基本面,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基本平衡的,所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的基礎。

談降准降息空間:實際融資成本已下降

陳雨露表示,此前已出台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企業獲得的優惠利率貸款已經超過了2000億元,實際融資成本只有1.26%左右;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目前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已經超過了1300億元,貸款的利率水平也明顯低於國務院4.55%的要求。央行還引導市場利率下行,2月一般貸款利率是5.49%,比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之前下降了0.61個百分點。

下一階段中國央行貨幣政策主要把握幾個方面,一是分階段把握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始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充分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獨特作用;三是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四是要加大對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發行金融債券的支持;五是要繼續推進LPR改革,以此引導貸款實際利率不斷下行。

談股市:A股相對平穩,外部環境不會改變中國資本市場平穩向好的趨勢

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與境外市場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總體比較平穩,A股市場展現出了比較強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A股市場的波動幅度相對比較小,投資者的行為更加理性。

今年前兩個月,交易所市場股票、債券合計融資約1.3萬億元。其中,IPO完成發行38家,募資724億元,再融資901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1.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30%。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3月份各項指標都有了明顯的邊際變化。從調研情況看,上市公司復工率已超過了98%,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股市的估值水平處於歷史低位。總的看,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資本市場平穩向好的趨勢。

談資本市場改革: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工作不會受疫情影響

李超表示,概括地講,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工作不會受疫情的影響。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有其內在原因和動力,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缺陷和薄弱環節,這是繼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原因所在。其中在創業板改革方面,已經做了一定階段的認真研究論證,包括在一定範圍內徵求意見,目前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他進一步表示,開放方向也同樣堅定不移。在資本市場開放方面,證監會正在推進相應的制度規則,下一步也會繼續穩妥地擴大可投資的範圍和品種;在准入方面,去年已核准了幾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近日也公布,從今年4月1日開始,可以申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外資獨資審核。

談全球市場:目前斷定全球已經進入金融危機還為時尚早

陳雨露表示,受國際疫情擴散蔓延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歐美和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股市已經平均下跌了30%左右,但目前來斷定全球已經進入了金融危機還為時尚早。

他分析稱,國際金融危機通常有三個基本的特徵:一是是否存在國際金融市場跨市場的持續的恐慌性下跌。二是是否出現大量的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倒閉。三是看全球的實體經濟運行是否受到了嚴重破壞。目前,針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加劇,許多國家都陸續出台了一些應對措施,這些措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談外匯市場:預計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還是在1:7附近上下波動

陳雨露表示,近期受國際疫情的影響,國際外匯市場出現比較大波動,人民幣匯率雖然也有一些波動,但總體上來說,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未來預計還是在1:7附近上下波動、有貶有升,繼續雙向浮動。外匯市場是運行平穩,匯率的預期也是穩定的。

談外債風險: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不會引發外債規模大幅度上升

近日,國家外管局宣布將全口徑跨境融資的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到1.25,進一步擴大借用外債空間。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表示,參數調整後,預計對企業支持力度可能達到幾百億美元的規模,特別是當前境外市場的政策利率水平普遍處於低位,為企業到境外進行融資提供更大的空間。當前我國企業向境外銀行、關聯公司等借款的規模不大,占外債總規模的比例並不高,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不會引發外債規模的大幅度上升。

談房地產:堅決落實「房住不炒」要求

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還會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銀行業保險業的高質量發展。其中包括要堅決落實「房住不炒」的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宣昌能介紹,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也不適用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企業。

談產業鏈復工:加大監管力度,防止核心企業「店大欺客」

周亮表示,核心企業往往處於一個重要的樞紐位置,圍繞這個重點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非常眾多,最近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核心企業拿到錢之後,以預付款的形式向上下游的民營和小微企業支付現金。這時核心企業處於主導地位,要防止店大欺客,核心企業不能夠藉此機會對上下游小微企業進行利益侵占,這方面也加大了監管力度。另外,我們還支持企業以應收帳款、倉單和存貨等開展質押融資。再有,銀行機構運用大數據風控系統強化了科技的運用,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了融資服務。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侯潤芳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