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00年前,古代藏族人是如何解決製鹽問題的?關於這個答案,也許只有走進昌都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在那古老的瀾滄江東西兩岸才能找得到。
作為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芒康鹽井古鹽田是芒康之旅一定不能錯過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現有鹽田3000多塊。
鹽井地處昌都東南部,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是雲南入藏的門戶,過去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之一,國道214線的必經之路。
它東有金沙江,西有瀾滄江,自然資源豐富,以溫泉和美味的葡萄酒著稱,但令其出名的還是瀾滄江邊幾眼能冒出滷水的鹽井。
鹽井藏名語為「察卡洛」,「察」藏語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對生活在瀾滄江兩岸的居民來說,鹽和茶、酥油、糌粑一樣不可或缺。
而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食就比金子還要貴,為爭奪鹽井而展開的戰爭十分頻繁,因此鹽井也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就發生過爭奪鹽井的「姜嶺之戰」。
現如今,鹽井主要產鹽的有兩個鄉,納西鄉和曲孜卡鄉。由於這裡的產鹽方式依舊是遵循於傳統,保留了原始的勞動力方式,因而產量並不高。
在那靜謐的蒼穹之下,在那洶湧澎湃的瀾滄江兩岸,當地村民從瀾滄江邊的鹽滷水井中抽出滷水,然後裝入木桶背到高台上,再倒在鹽田進行風乾,經過兩三天日曬風吹後,就可結晶成鹽(其食鹽曬制技藝一直流傳至今,於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航拍之下,只見沿江兩岸近500米的狹長地帶,綿延分布著從江邊排列到山上的數千塊鹽田。
鹽田之間以簡易棧道連通,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像是梯田一般組成了瀾滄江邊壯麗的景觀,又像是一面面鏡子倒映著湛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蔚為壯觀。
走進這裡,眼前是銀光閃爍的鹽田,耳畔是湍急的江水咆哮聲,強大的山風包裹著萬物,頓覺時空穿梭,恍如隔世。
在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鹽田,以盛產紅鹽出名,採鹽高峰期多在3月至5月。這裡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用它打出的酥油茶紅亮亮的,十分香甜。
東岸的納西、上下鹽井村主要出產黃鹽、白鹽,俗稱雪花鹽,價格比紅鹽高。一江之隔,一江為界,由於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粉彩世界。
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瀾滄江流域,只有西藏鹽井地區才有能曬鹽的滷水。 當地村民稱,傳說這是「達美擁」雪山女神的眼淚化成的。
後來經過專家學者考察研究後,發現這是由於歐亞板塊被印度板塊擠壓,青藏高原不斷升起,高原的氣候也越來越乾旱。高原上的湖泊不斷蒸發、鹽分越積越多,直到完全變成一片鹽殼。
後來又經地質變化,岩層扭曲,鹽殼被深埋在地下。當岩層斷裂,地下溫泉溶解了地層中的鹽並湧上地面時,就形成了今天的鹽井。
據說,白鹽吃了可增強免疫力,排出體內毒素;紅鹽越吃越瘦,還可治療疾病,因此芒康又有「白鹽百年壽、紅鹽瘦百年」的說法。
鹽井古鹽田是世界上獨有的一處人文景觀,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處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的世界奇觀,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