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培養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教師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去嘗試。
提供「話機」。許多學生之所以不敢或者不願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因為他們在平時已經習慣了課堂都是班上「好學生」說話的專場。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他們大膽表現的慾望。教師不妨利用一個固定的30分鐘,定為「班級講堂」,讓學生輪流登台演講。內容可以是國際熱點、國內新聞,可以是天文地理、詩詞歌賦,也可以是名勝古蹟、風俗民情等。教師可以每周安排三個學生演講,每人演講時間10分鐘。長期堅持下去,學生「說」的本領一定會與日俱增。
設計「話題」。常言「話不投機半句多」,這提醒教師在選擇話題方面應該儘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提升表達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名著名篇中的一些情節,或者一些故事的結局等。如故事《烏鴉與狐狸》,生動有趣地把烏鴉與狐狸的形象描繪出來,尤其是故事的最後一句「猜猜後來怎麼啦?」學生讀到這兒,七嘴八舌,教師不妨順勢引導,讓學生想像後面的故事,嘗試續編,並舉辦續編故事會賽一賽。學生有了前面的鋪墊,自然有了說話的慾望,即使是一些平常不愛主動表達的學生,有了前面學生的故事為依據,也會有話可說。
創設「話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大量、持續且高質量的輸入和輸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經歷、觀察和思考,從而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教師可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一些如「蘿蔔蹲」之類的簡單的語言遊戲,讓學生「說」出樂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於高年級學生,教師應創設更多的話語情境,如開展「零食與健康」「小學生使用手機利與弊」等小組辯論賽,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互動中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正面的反饋和鼓勵,讓他們有信心並有意願繼續努力。同時,教師還應發揮榜樣效應,以身作則積極參與表達和交流,讓學生看到語言表達的重要意義和樂趣所在。
(作者系江蘇省揚州市解放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0日 第06版
作者:楊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