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他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2022-05-07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他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今天大寶和我聊天時,說起他過去的一個同學。

去年小升初時,這位同學被我們這裡一座非常有名的中學提前錄取,但是那名同學的媽媽卻認為學校太遠,還要住校,而她是一名小女生為理由,拒絕了那所學校。當然,她媽媽還認為即便是按片劃分,孩子也會分到一個同樣優質的中學,且不用住校。

大寶問我,要是他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怎麼做?

我想了想,如實回答:「我也不想你去,雖然你是男孩子,但是年齡依舊不算大,住校的生活我還是會有些擔心,另外一周的時間媽媽也見不到你,要多麼想你啊!」

大寶卻說:「媽媽,我想我還是會去的,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啊!而且,您想,假如我被清華少年班錄取了,這麼小,難道您就不讓我去了嗎?」

呃?這就完全混淆概念了吧!那個中學的升學率的確漂亮,但是以應試教育和填鴨為主,不去也罷;清華少年班,則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怎麼能夠相提並論?

我摸摸大寶的腦袋,開玩笑說:「你要是現在被少年班錄取了,媽媽就跟你去那裡,在學校旁邊租個小房子照顧你!」

大寶笑起來:「媽媽,我們討論的核心不一樣啊!少年班就可以讓去,中學卻不可以,難道不是雙標嗎?」

雙標?我?

我親愛的大寶,媽媽只想你能夠擁有展翅高飛的能力和實力而已,至於能夠飛多高、多遠,就看你自己的啦!

父母之於子女,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交錯。

孩子猶如朝陽,蒸蒸日上;父母猶如夕陽,日薄西山。所以,父母所能夠撐起、托起的,是讓孩子在成長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勇於實現自我價值罷了。

簡單地說,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若心有餘力,就努力對社會有所貢獻;若能力平平,只要是健康幸福的,不做損害社會的事情,不去傷害別人,如此也不錯。

想要孩子做到這些,簡單嗎?

想必有孩子的媽媽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搖搖頭:養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隨著孩子的日漸成長,親子關係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淡薄,他們總想自己去看一看、闖一闖,哪怕頭破血流也無所畏懼;

隨著孩子知識的日漸豐厚,父母能夠發聲的機會就日益減少,從小學時期的河東獅吼,到中學時期的茫然遲疑,到高中時期的愛莫能助;知識的更迭,永遠會給安於現狀的大多數父母當頭一棒!

想想,還真是一臉苦笑!

所以,在能夠幫助孩子的時候,父母就不要傳遞給孩子太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啦!

比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述說孩子的種種「不堪」:5歲還尿褲子、為人膽小怕事、在家脾氣不好……這就是在給孩子不好的暗示,隨著父母的講述,孩子除了難堪,就剩下逃避和反叛了。

不要動輒就威脅孩子:「你要是不……媽媽就不要你了!」看似簡單粗暴地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實際上這是孩子成長中最深的恐懼,是由媽媽的語言冷暴力造成的孩子不良的性格。諸如此類的還有: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再鬧就讓醫生給你打針、再不睡覺大灰狼救回來吃了你……

童年的傷害,會伴隨孩子終生。

作為過來人的父母都知道,人生本就不容易,艱難重重、坎坷多多,那麼父母又何必人為地給孩子製造太多的不安全感?

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尋找到生命的方式呢?

請給孩子三種愛吧:無私的愛、科學的愛和開放的愛!

無私的愛:一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出發,尊重孩子的內因,找到孩子的優勢和興趣所在,而不是把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科學的愛:不僅僅以分數來衡量孩子的成敗得失,而是要綜合培養孩子的情商、智商和優秀的品德全面發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開放的愛:所有的愛,最終的結果都是分離。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用開放的愛,讓孩子能夠獨立自理,能夠學會適應社會瞬息萬變的節奏,能夠預判並承擔自己所要面臨的最大風險,並有能力克服或規避。

其實,孩子的成長真的不容易,但是為人父母又有幾個是容易的?

都是在不斷地摸索中,跌跌撞撞一路前行。但願我們都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deb5c3c62bac2cd8f1661be003ffb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