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和科技公司都扎堆的肯亞,真是現實版「瓦坎達」嗎?

2023-05-04     外灘教育

原標題:貧民窟和科技公司都扎堆的肯亞,真是現實版「瓦坎達」嗎?

看點 提起肯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非洲東部一個貧窮的國家。但與之相對的事實是:目前全球範圍內近半數的高校論文,都由肯亞的論文寫手產出;大量世界知名科技公司扎堆肯亞。教育改革、科技創新迅猛發展的 肯尼也許充滿了我們未曾注意的大好機遇。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張楠 編丨May

全世界都在談論ChatGPT將引發的顛覆性技術革命,但第一波靠它賺到錢的,居然是肯亞人。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OpenAI從2021年11月開始,通過外包公司Sama發送了數以萬計的文本片段,然後遠在肯亞的工人,坐在電腦前,閱讀大量的為客戶標註數據—— 他們在簡陋的工作環境下,以最基礎的技能,與最前沿的技術產生了聯繫。

雖然這份工作並不涉及到真正的計算機科學技能,但在一個網際網路都尚未完全覆蓋的國家,還是隱隱覺得有些跳脫。而肯亞的出人意料,還不止如此。

2021年,肯亞「代寫工廠」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BBC報道稱,每7個大學生中,就有1個人曾找過代寫者寫論文。而這當中,大部分的「槍手」就來自肯亞。

來源:BBC

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報道中,一為化名威廉的肯亞「槍手」還分享說,有時候還要無奈故意留一些漏洞,向下兼容,滿足客戶需求。「因為我的論文質量過硬,經常被要求減少更高端的模型和算法,從而匹配客戶的真實水平。」

震驚於學術不端問題的同時,人們也不禁想問:為什麼是肯亞?

進擊的肯亞

對於大部分不曾留心的世人來說,貧民窟、東非大裂谷和野生動物遍地走的大草原,構成了人們印象中的肯亞。

然而在這片貧困率仍然居高不下的土地上,已經發生了一些振奮人心的變化。

根據當地媒體「肯亞華爾街」(Kenya Wallstreet)2021年的一份報告,肯亞成年人口中,有 120多萬人是數字工作者,這個數字將近占到當年總人口的 5%,相比於2019年的63.8萬人,幾乎翻了一番。

他們從事線上營銷、線上助理、學術寫作、軟體開發和數據科學等工作。其中,包括76,921名軟體開發人員和64,100名數據科學家。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埃森哲的預測,到2025年,數字經濟預計將占肯亞GDP的9.24%。儘管還遠低於世界銀行統計的全球平均水平15%,但在基礎建設普遍還不夠完善的非洲,肯亞絕對屬於數字經濟「優等生」,是少數幾個率先利用數位技術促進經濟增長的國家之一。

這自然是許多因素加成的結果。

肯亞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得天獨厚的優勢,贏得了與國際世界連結的機會。

肯亞首都內羅畢是中東非的交通樞紐, 是開羅和約翰內斯堡之間最大的城市;

肯亞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聯合國的糧食署、人居署、環境署等組織的非洲辦公室,均設在內羅畢。

而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則擁有非洲東岸最重要的深水港。

而且,肯亞的人口結構,還處於一個相當年輕化的狀態。

根據Worldometer對聯合國報告的最新數據,肯亞目前有5709萬人,人口增長速度保持在2.2%以上。人口結構呈現高度年輕化,四分之三的人口年齡不到30歲。

此外,相較於周邊國家,肯亞基礎教育普及率高,15-24歲之間的年輕人識字率高達87%。

這些驚人的數字,令人們不禁感慨,肯亞,不會是現實版「瓦坎達」吧?

後者,是漫威漫畫中虛構出的一個非洲國家,表面上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實際是地球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在漫威宇宙中,還有句俗語說:「要不是瓦坎達太封閉,不然瓦坎達的人民一定跟世界所有人都是朋友。

由於2021年被英美媒體曝出的國際代寫業務新聞,實在太過驚人,當時將二者相提並論的聲音,幾乎隨處可見。

同樣的反差感,同樣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參與到國際社會中......比起為什麼肯亞年輕人更願意選擇論文代寫這樣的工作,可能更值得好奇的是,為什麼肯亞的年輕人能夠擁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去從事英美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論文代寫?

圖源:CBS News

根據BBC當時的說法,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肯亞, 教育水平較高,失業率又高,這才形成了當地代寫行業的蓬勃發展。

而這裡的「教育水平較高」,有一些更具體的體現:

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將肯亞的教育系統評為非洲最強的教育系統;

2018年,世界銀行將肯亞列為教育成果最佳的非洲國家,在43個大陸國家中排名第一;

2019年,來自肯亞的教師彼得·塔比齊「全球教師獎(Global Teacher Prize)」,並獲得了著名的百萬美元獎金。

顯然,肯亞的學校里正在發生一些強有力的事情。

專門研究貧困地區教育改革的顧問、作家Kat Pattillo觀察到,在肯亞,過去十年,教育公司、非營利組織、政府改革的崛起......一系列促進變革的動因匯聚於此,讓內羅畢已然成為全球教育的創新熱點。

迅速崛起的背後

儘管肯亞的教育改革自20世紀20年代起就開始出現,但過去十年,為內羅畢帶來了教育創新的高潮。

1.再窮不能窮教育

肯亞首都內羅畢是許多大使館和國際組織駐非的所在地,聯合國的非洲總部也設於此。這些機構當中,很多要為其工作人員的子女支付學費,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內羅畢的高收費學校真的可以那麼貴。

肯亞首都內羅畢 圖源:網絡

南非首都開普敦的學校以貴聞名,內羅畢的學校費用還要它高出近66%,肯亞最昂貴的學校,甚至要每年3萬美元左右。要知道,三分之一的肯亞人,每天的生活成本才2美元。

於是,和所有經濟落後時期的國家一樣, 肯亞決定砸重本,發展教育。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數字一直不低,最高時甚至達到了7.34%(2005年)。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1年肯亞的政府教育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為4.799%。

在2020-2021年的國家預算公告中,教育部門獲得了4977億肯亞先令(44億美元),占國家預算的26.7%。

2013年,時任肯亞總統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讓所有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每人免費獲得一台筆記本電腦。雖然這個計劃至今也沒能實現,但也能從中窺見,肯亞政府力推教育的雄心。

肯亞首都內羅畢 圖源網絡

2.連結國際資源

作為曾經的英屬殖民地,肯亞是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的擁有許多國際學校的地方。

而且, 隨著光纖電纜和高速網際網路的到來,肯亞還吸引來一批全球各地的企業家、創業者,這既為教育技術創新提供了沃土,也有了建設新學校的物質基礎。

在首都內羅畢,還誕生了非洲地區最大的教育集團,橋樑國際學校。

2009年,橋樑國際學院在內羅畢推出了他們的第一所學校。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僅僅2015年,這家公司就籌集到1億美元資金。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和易貝創始人皮埃爾·奧米迪亞都投了錢。

在肯亞的公立學校,教師的出勤率都成問題,而橋樑國際學校,卻像星巴克一樣擴張。去年的統計數據,該品牌旗下的學校約有75萬名學生。截至2023年3月,它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營利性基礎教育集團。

建學校還是基礎操作,在線的教師培訓項目、接受國際援助,升級教室里的硬體設備...... 只要能讓肯亞孩子看見更多教育機會的嘗試,這裡幾乎都有。

加上肯亞這個國家,在國際上整體還處於一種需要被幫扶的狀態。 學校、教育機構還爭取到了不少條件優厚的學生交換項目,送肯亞孩子出去開眼界、長見識。

3.乘風在線教育

而最重要的一點,對於肯亞來說,網際網路絕對意味著機會的大門。

與相鄰的幾個非洲國家一樣, 肯亞把以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看作其搭上世界經濟發展快車道的機會,在教育上,更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之前提到的那位,獲得「全球教師獎」的肯亞教師塔比齊,幾乎是用最原朴的方式,把在線教育資源「引進」了貧民窟的課堂里。

塔比齊

為了引起學生興趣,塔比齊「將信息通訊技術(ICT)融入教學,而這類課的比率占80%」。

簡單來說就是,他會先到網絡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在網吧上網下載在線科學教學內容,存儲後再長途返回將它們帶到學校,再給學生離線展示在線教學內容。他說:「在挑戰的情況和資源受限的學校環境中,教師的創造性就非常重要。」

學校對網際網路資源的重視和依賴,也引發了更大範圍的進化。

就在這個月,世界銀行剛剛宣布,將為肯亞數字經濟加速項目的第一階段提供3.9億美元資金,為肯亞建立25000個免費無線網絡熱點。

該項目將於2023年至2028年進行,旨在增加高速網際網路的接入,促進數字經濟中的技能發展,並加強數字教育服務。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同時開始,一直持續到2030年,目標是為提供數字服務創建一個安全的、數據驅動的環境。

00後的出海機會?

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在這些領域的國際事務中,肯亞人越來越多地出現,不求全球領先,但起碼不能被落下。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肯亞: 網際網路普及率不高,貧富差距極大,但至少要讓一部分人搶先體驗到技術革命的紅利。

英文媒體常年書寫著科技創新中心的崛起、「草原矽谷(Silicon Savanah)」的傳奇,還真不是聳人聽聞。

肯亞首都內羅畢已經成為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主要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巨頭們,如谷歌、微軟、英特爾和 IBM 等,均在內羅畢設有辦公室和研究所。誕生於2007年的移動支付業務M-Pesa發展之迅速,更是讓肯亞成為那幾年風頭無兩的科技創業熱點、教育創新溫床。

微軟內羅畢非洲開發中心

圖源:微軟 ADC

有媒體分析,這或許也跟內羅畢密集的企業家社區有關。由於肯亞發展不均衡,許多初創企業的員工和投資者生活和工作的範圍,集中在某幾英里內,因此,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交流也自然頻繁。一些後來成為創業思路的新點子,經常是在這附近的咖啡館、餐館和酒吧中碰撞出來的。

而肯亞,還聚集著一批當地長大的孩子,被稱為「開始崛起的非洲科技新生代」,他們受惠於非洲網際網路的高度發展和廉價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面對的市場又大,創業故事的光環各種閃耀。

就像所有搭上技術革命快車的國家,一時間,似乎遍地都是機會。

不過,要真的說肯亞是教育改革燈塔、科技創新的高點,也實在稱不上。 肯亞複雜的歷史、政治背景,讓那種新興國家彎道超車的劇本,在這裡上演的難度陡增。

「孔扎科技城」被認為是實現「肯亞2030願景」的關鍵,但是由於新舊政府的更替、土地產權糾紛以及繁複的行政手續,這個項目至今也沒能發展達成開創時的宏願。

倒是位於內羅畢的恩貢路(Ngong Rd.),更像是肯亞版本的「矽谷」。恩貢路匯聚著一大批科技行業的草根創業者,依託著當地著名的「iHub」社區,從這裡走出了一大批本土科技企業。

「iHub」社區 圖源:網絡

比如,一個名為FarmDrive 的農業數據分析公司。該公司專門為非洲農民建立信用記錄,以助其從銀行申請小額貸款的公司。這家公司的創立者柏賽兒(Peris Bosire)來自肯亞的偏遠農村,在她自己受惠於技術帶來的優質教育後,她希望藉助這股力量改善現狀、改變未來。

而她創業的動機,就主要來源於她的個人經驗。自己的父母當了一輩子農民,卻從未從銀行貸過一分錢,來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由於農民的信息缺失,每年大概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銀行貸款能流入農民的手中。

於是,FarmDrive 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資料庫,這樣肯亞銀行就可以精準定位潛在的客戶群體,並因此需要向FarmDrive支付信息費。

還有同樣出身於肯亞農村的小伙卡利烏基(Peter Kariuki),到盧安達後,洞察到當地交通混亂問題背後的市場,於2015年創立了 SafeMotos 公司(現已更名為CanGo),而這也是非洲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家共享「摩的」公司。

從這個角度上說,到處都是問題的肯亞,反倒也到處都是機會。

在比肯亞更發達的許多國家,教育都在逐漸演變為一場追求名校的遊戲,年少時「改變世界」的夢想,越長大越無力。

改變這個世界需要孩子們的熱血,但更需要鼓勵他們看見更大的世界,推動變革。

藤校的offer、華爾街的工作,是很閃耀,但也實在擁擠。而發生在肯亞的這些故事,又怎麼不廣闊呢?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1.BBC:The Kenyans who are helping the world to cheat

2.The World Bank: Kenya Economic Update: Lessons from Kenya’s Education Reforms

3.EdWell: How Kenya Became the Strongest Education System in Africa

4.BRIGHT Magazine: Looking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Go To Kenya

5.浙師大非洲教育研究:全球在行動:肯亞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

6.Ubuntu Times: Systems Broke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ve Kenya For Studies Abroad

7.非洲觀察:「草原矽谷」新生代的夢與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d4221a335177728003d73e5e52a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