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話說了好幾遍,孩子就像沒聽見?因為他在等你發火

2022-04-26     福林媽咪

原標題:為什麼你的話說了好幾遍,孩子就像沒聽見?因為他在等你發火

文丨福林媽咪

很多父母經常問一個問題:「給孩子講道理,她總是不聽怎麼辦?」

出門一看見玩具就要買,同樣的家裡已經好幾個了,跟他苦口婆心地講道理,非但不聽,還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跟孩子說飯前便後要洗手,不然會有細菌,吃到肚子裡會拉肚子的,他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
一遍遍地和孩子講道理,要麼不聽,要麼好像沒聽見一樣,時而還會回一句:「媽媽,你好煩啊」;

「孩子不聽,甚至還牴觸我們講道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難道我們就不跟孩子講道理,不教他做人的準則了嗎?當然不是。

越說教,越反感

事實上,連剛剛三歲的孩子都學會了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說教已經觸發了孩子心中的「超限效應」。

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超限效應」其實是人的一種防禦機制,當我們面對負面信息時,我們的心理也會像身體一樣產生免疫能力,從而讓人免於心理崩潰。

就如同我們的身體在面對病菌時會產生抗體來抵抗細菌對身體的攻擊一樣。

了解了「超限效應」之後,我們就會明白,有些時候,說得越多效果就會越差,所以每個孩子慢慢會學會了免疫媽媽的嘮叨。

講道理其實還有一個同義詞叫作「說教」。

我想大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都領教過父母的說教。

《奇葩說》第三季冠軍黃執中在一檔節目中說:「改掉你所有的說教,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改變。」

他給出的論述是這樣的:對於所有人而言,我被說服了就等於說我被打敗了。

黃執中是從人性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自戀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根本動力。

被改變意味著自戀被破壞,所以沒有人喜歡被改變,這也意味著說教是一件徒勞無用的事。

實際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除了心理免疫,心理逆反也是觸發超限效應的重要原因,而且是比免疫心理更糟糕的狀態。

生活中,憤怒的媽媽會抱怨孩子:你簡直無可救藥,說了無數次你永遠也聽不進去。

正是因為說了無數次,所以才聽不進去,非但聽不進去,還會和她對著干。

這就是心理逆反觸發了超限效應。

可見,語言的魅力,不在於你說了多少遍,而在於你是否說到位了。說教是無意義的重複。

孩子有自己的道理

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時,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

按照心理學認知發展理論,6歲以前的孩子,在思維方面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樣,以為世界是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圍繞著他轉。

他們總會問「為什麼我一走,太陽總會跟著我走?」這樣奇怪的問題。

比如你說:

「你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沒有好工作。」

他不願意聽你講的道理,就會反駁你:

「那我就不工作了,我可以當明星,或者我可以在家裡玩,多好。」

所以,你和6歲以前的孩子講道理,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難以認識到你的觀點。

其實孩子們聰明,他們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早就已經摸清了父母的「套路」。

為什麼孩子對父母的說教會免疫?

因為他知道,在你發火之前的100次嘮叨,都可以不用管,他只需要在你發火的時候聽就是了。

因為如果一件事真的很嚴重,爸爸媽媽根本不會去嘮叨,而是會直接過來阻止他。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一般是先提醒一遍,不管用的話就多重複幾遍,還不管用的話就高聲一點,最後發火,還是不行的話就上手打……

原本以為這個邏輯是沒問題的,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逆向思考一下,是不是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

仔細想想,你家孩子是不是這樣?

當然我不是要大家直接發火或者直接上手打,而是說,我們要讓自己的話變得「有價值」,讓孩子願意聽。

有遠見的父母都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

我們都能發現,孩子雖然不愛聽道理,但都很願意聽故事。

故事的價值和營養就像媽媽做的「家常菜」——

「從那些家常飯菜中散發出的媽媽的味道,會滋養孩子的整個童年和長長的一生」。

人類的大腦喜歡故事,什麼人、在哪裡、什麼時間、發生了什麼、為何發生、結果怎麼樣……

它會把這些信息進行消化處理。

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如果你跟一個孩子說「驕傲使人落後」。

嗯?什麼意思?

如果你跟他說,從前有一隻兔子和一隻烏龜決定比賽跑步,結果驕傲的兔子輸給了烏龜。孩子就會說,哦,原來是這麼回事。

這樣的故事聽得多了,等到類似的場景發生,他就會提醒自己:嘿,我才不要做那隻兔子,我要做烏龜,堅持不懈。

道理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演化成一種常識。

故事中蘊含的智慧可以使孩子平靜,變得有動力、強大,在生活中更有力量。

故事是一個智慧且安全的媒介,讓孩子置身於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旅程,而不是被說教或直接提問。

當孩子和故事中的角色產生共鳴的時候,他就會受到鼓勵,跨越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c9934c8db76c8af89141acf7fb05f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