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 1 個月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後,我還想再過 100 個月

2023-08-29     愛范兒

原標題:過了 1 個月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後,我還想再過 100 個月

靜息心率從 85/min 降到了 65/min,同樣配速的 30 分鐘慢跑,心律從 160/min 降到 140/min,從站上橢圓機 10 分鐘就百無聊賴就不想從橢圓機下來…….

從痴迷碳水和脂肪,到運動上癮,這種轉變,我大概只花了一個月。

在我體重創下生涯新高的時候,恰好 OPPO 邀請我去採訪他們健康實驗室和 OPPO Watch 團隊,我捏著層巒疊嶂的肚子就在想,這樣去聊運動和健康好似書生舞劍老僧釀酒,不太合理。

也是這兩次採訪前後,加體驗 OPPO Watch 4 Pro 一個月時間裡,我開始理解並踐行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需要專注和克制

在哲學層面,我們早已經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健康生活方式」在科學層面的思考,也是殊途同歸,即是從反應型醫療往預防型醫療的轉變。

OPPO 健康實驗室負責人曾子敬告訴愛范兒:

我們做健康業務的核心理念,是運用我們的產品和生態來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做健康業務的核心理念,是運用我們的產品和生態來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幾乎所有的手機大廠都在出手環手錶類產品,有的產品主打運動監測,有的主打慢病管理,還有產品能夠幫助用戶穿山越嶺。

即使對技術最樂觀的人也會承認,智能手錶以及背後的監測算法再怎麼強大,都沒法涵蓋健康領域的方方面面,在此,知己所長知己所短,有所為有所不為,遠比面面俱到更重要。

健康無小事,更需要克制和專注。

OPPO 專注在可行性高,並且需求人群廣的健康領域,因而高血壓,睡眠呼吸綜合徵,肥胖,血管粥樣硬化這類緊急程度低,患病人群廣,並且無需創傷檢測的領域就成了關注重點。

病症歸因之後,站在硬體產品前端的健康實驗室目前深耕的三大健康領域就是心血管,睡眠和運動。

這三者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繫,比如缺乏運動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鼾症的風險,反過來,鼾症導致睡眠不佳,也會增加肥胖風險,肥胖導致身體機能變差,也就更缺乏運動意願。

於我而言,前段時間就處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肥胖、脂肪肝、鼾症等等慢性健康問題逐漸加重,雖然暫時沒有心血管的顯性問題,但心肺功能下降卻是肉眼可見的。

專注之外,曾子敬曾經在蘋果和專業醫療器械公司工作,這些履歷讓他對技術落地的態度更為克制。

重提克制和專注兩個關鍵詞,亦可得出因果:克製成就專業,專注獲得領先。

關於血糖監測的研究, 業界頭部在做,也有初步商用,但 OPPO 整個團隊都認為,沒到合適階段,絕不商用,要把目前最合適的實現方式給到用戶。所以,他們選擇了和歐姆龍、矽基等專業醫療器械企業合作,精準測量交給夥伴,智能便捷自己來搞。

包括這次 OPPO Watch 4 Pro 搭載了腕溫傳感器,但是沒有上線直接測量體溫的功能,即便行業里有同行在做這種功能。

這是因為,手腕並非測量體溫的標準位置,舉例來說,不少人發高燒的時候,手腳卻是冰涼的。

但基於連續睡眠中測量的腕溫基線,卻有反饋身體健康數據的參考性。

睡眠研究是 OPPO 健康實驗室尤為專注的領域,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睡眠的重視和認知又嚴重不足。

很多人認為鼾聲如雷是睡得好的象徵,其實恰恰相反,打鼾大機率意味著呼吸暫停,短則影響睡眠質量,長則可能會導致心衰,以及加重糖尿病風險。

曾子敬說:

在睡眠、鼾症監測的準確度,在一些特色運動的識別和功能深挖上,我們認為我們是走在業界前面的。

在睡眠、鼾症監測的準確度,在一些特色運動的識別和功能深挖上,我們認為我們是走在業界前面的。

我戴 OPPO Watch 4 Pro 睡覺的前幾天,會發現自己睡眠時間足夠,但深度睡眠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左右,就會採取諸如規律臥床時間,儘早放下手機,提高運動時間等方法來改善睡眠質量。

從 1 個小時到近 2 個小時的深度睡眠時間,這就是專注和克制帶來的用戶價值,提升的這 1 個小時無人知曉,但手錶知道。

智能手錶真正的不同,用起來才知道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是相對幸運的,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里走出來,並且快速獲得了正反饋。

還有很多人需要在慢病管理當中更艱難地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 OPPO Watch 4 系列新品的溝通會上,有一位從 19 歲就患上 I 型糖尿病的 OPPO Watch 用戶小 K 現身講解,為什麼一款隨身設備可以和他的生命緊緊聯繫在一起。

作為一名健身控糖博主,高血糖和低血糖對於小 K 都是危險甚至致命的,低血糖下的高強度運動,風險極高。

雖然 OPPO Watch 系列還沒有增加直接檢測血糖的功能,但通過 CGM(動態血糖儀,貼在手臂上便可持續動態檢測血糖)和智能手錶相連,無需頻繁用傳統扎針取血式的血糖儀,就可以在手錶上實時查看血糖狀況。

為此,OPPO 還特別製作了一個血糖錶盤,把 CGM 測得的血糖數據曲線實時展示在錶盤之上,並提供即時的高血糖和低血糖預警提示。

對於小 K 來說,這個血糖錶盤價值千金,能夠讓他更安心地控糖和健身。

但其實想要滿足小 K 的需求並不簡單,至少要滿足三個要素:準確性、長續航和全智能。

OPPO 產品團隊告訴愛范兒:

我們的全智能表能看到血糖的實時變化, RTOS 輕智能表這塊的體驗並不完善,這類表無法把變化趨勢自動化分析,也難以吸引開發者做開發和適配。

我們的全智能表能看到血糖的實時變化, RTOS 輕智能表這塊的體驗並不完善,這類表無法把變化趨勢自動化分析,也難以吸引開發者做開發和適配。

連接 CGM 並不難,真正的難點是持續低功耗地獲取血糖數據,以及投入人力精力做成錶盤。

所以,血糖錶盤是一個只有很少數智能手錶才可以做到的功能,但這一點很難被消費者感知到,因為直到 2023 年,輕智能手環,輕智能手錶和全智能手錶看上去沒有什麼不同。

真正的不同,需要用起來才知道。

準確性需要依靠軟硬體相輔相成,只做運動功能的話,兩通道光學心率傳感器就能行,但是要做健康功能,那對測量數據的要求就高得多,所以到了 OPPO Watch 4 Pro 這一代,用上了成本和準確性都提升不少的 8 通道光學心率傳感器。在加上 16 通道血氧傳感器,ECG 心電傳感器以及新增的腕溫傳感器,通過一系列的自研算法升級,還有健康實驗室的大規模數據採集和測試,這套嚴格流程下來,終於實現了接近行業金標級別的數據監測。

以上種種,都是 OPPO 喊出「健康 2.0」口號的基礎。

「健康 2.0」是指以「健康智眼」為代表的功能來到了智能手錶上,智能手錶不再是健康 1.0 時代僅監測單一維度在單一時間點的運動健康數據,而是能連續地、更精準地、多維度地獲取數據,手錶還得有足夠的算力去支撐算法,交叉分析數據,提出建議。

比如最近二陽乃至三陽的人不少,這個時候,健康智眼就可以通過綜合手腕溫度變化及心率趨勢,交叉分析體徵溫度等多維度數據,直觀地展示用戶身體情況變化趨勢,這對於病中病癒的人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別憑感覺就跑去運動。

OPPO Watch 系列自誕生起,就堅持做全智能手錶,也一直在推進智能手錶的續航,因為這兩點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先決條件。

在 OPPO Watch 2 上誕生的雙擎混動技術(UDDE)可以讓高性能和低功耗兩顆晶片按需而動。到了 OPPO Watch 4 Pro 上,已經能夠提供全智能模式 5 天續航,輕智能模式 14 天續航的成績,這意味著用戶可以一周的 5 個工作日裡都不需要考慮充電,時時刻刻戴著手錶進行全天候監測。

還有很多側面可以解釋為何 OPPO 如此執著於做全智能手錶。

比如目前 OPPO Watch 系列支持的「車鑰匙」功能車型是最多的;主流通訊/地圖/音樂/資訊應用也做到了全覆蓋。

經歷過諾基亞塞班系統和如今 Android 系統時代的人應該清楚,在諾基亞手機上裝軟體相當麻煩,軟體數量也很稀少,現在 Android 手機不僅安裝簡單而且應用多。

基於 Android 系統的全智能手錶和輕智能手錶的區別也是一樣。

至此,我們才了解 OPPO 堅持做全智能手錶,做雙擎混動,做多維度數據健康分析,倡導全天候「健康生活方式」之間的邏輯關係。

一旦確立做「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必需兼顧到全天候無論日夜的監測和多維度健康數據的分析展示和提示,那就要在產品上兼顧全智能和長續航,於是就只能從 0 到 1 ,用 300 人的團隊耗時一年半做業界沒有的雙擎混動,讓兩種系統一起跑,取長補短。

它們如同心血管健康、睡眠和運動之間複雜的關係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要全局考慮。

登高必經崎路,無論是業界首創的雙擎混動,還是「健康 2.0」,其實都不是唾手而得。

談及為何要從購買算法,到全自研算法,曾子敬說:

轉自研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就像蓋樓一樣,如果別人來幫我打地基,再往上壘樓的時候,我都不知道這地基到底哪能壘多少層。

如果不自研算法,再往後我們就沒辦法發展了。

轉自研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就像蓋樓一樣,如果別人來幫我打地基,再往上壘樓的時候,我都不知道這地基到底哪能壘多少層。

如果不自研算法,再往後我們就沒辦法發展了。

和行業大多數廠商全智能和輕智能手錶都做且分開做的做法不同,OPPO 在數據上要求無限接近行業金標的嚴謹,只做全智能手錶的態度,也是一種專注和克制。

若非如此,也許現在 OPPO 出品的智能手錶只是行業平均水平,用一些第三方算法,做一些基礎的運動健康算法,走不出屬於自己的路。

健康生活方式,是自驅力和外驅力的循環

沒有任何一塊智能手錶能夠自動推著用戶去運動健身,早睡早起,但是好的智能手錶可以給自驅力一點外驅力,以及運動當中適當的,科學的外驅力。

無論是我自己,還是前面提到的健身減糖博主小 K,都屬於有自驅力的用戶,也恰好遇到了合適的智能手錶,理解了「健康生活方式」。

除了設置運動目標努力完成,贏取徽章獎勵;久坐提醒;呼吸和冥想訓練等等功能之外,OPPO Watch 4 系列上還有一些小功能是會讓我在運動健身和睡眠這樣整塊的時間之外,利用碎片化時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

健康精靈是 OPPO Watch 內置的軟體,有點像古早時期的電子寵物,用戶可以通過完成運動目標,定時活動,戴表睡覺等等活動來賺取能量喂養健康精靈。

不光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入門者,更專業的用戶也可以從「進步」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很多大眾運動門檻低,誰都可以上去試一下,但沒有適當指導,養成不良動作習慣,反而運動效果適得其反,因而,運動的大眾性和專業性其實是一體兩面。

在羽毛球專業模式里,OPPO Watch 4 系列可以分析出揮拍速度、揮拍次數、最大拍速等等高階數據,還可以生成內容,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和競爭排名。

跑步作為門檻最低,參與度最高的運動,同樣門道多多,高階跑者和入門跑者的差距並不一定在體能上,還在跑姿配速體能分配等等維度。對於跑者來說,OPPO Watch 4 系列的專業跑步模式和配套訓練課程,是跑步進階的電子教練。

有趣的、碎片化的、專業的、最終都轉化成了關鍵詞「進步」,無論是身處慢病逐漸好轉,還是從肥胖臃腫泥潭裡爬出,亦或是運動健將更上一層樓,進步是各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關鍵詞,也是自驅力和外驅力共力的結果。

並不是說沒有這塊表,「健康生活方式」就無以為繼,實際上,越使用這塊表,它就越隱形了,我不再像剛開始戴上它的時候,時不時地就去測一下心律心電圖和血氧,或者乾脆每天給自己測一下裡面的「60 秒體檢」功能。

這不是我不再信任它依賴它,反而是找到了與它共處的模式,真正聰明能夠量化自我,監測運動健康的手錶,應該像身體的一部分那樣自然。

「健康生活方式」是個務虛的詞,但產品和技術讓務虛的詞,變成了流下的汗水,消弭的脂肪,準時的就寢,以及愉悅的身心。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的產品,不應該是生活的外來入侵者。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如前面所言,登高必經崎路,登高之後,就心境輕鬆超然了。

聊及於此,OPPO Watch 產品團隊也不無自豪地對愛范兒說:

國際上,不管是蘋果還是華為,以及我們,其實做手錶的方向都是往專業健康在走。國內的話,運動穿戴領域只有兩個廠商將來有機會真正把東西做好,一個是華為,一個是 OPPO。因為只有華為和我們有自己的專業的健康實驗室,而且已經掌握了比較頭部的醫療資源跟機構合作。

續航和智能這塊,我們已經做出來(雙擎混動)解決方案了,但是行業里其他品牌想跟進的話,可得花點功夫和時間去踩坑跨檻。

國際上,不管是蘋果還是華為,以及我們,其實做手錶的方向都是往專業健康在走。國內的話,運動穿戴領域只有兩個廠商將來有機會真正把東西做好,一個是華為,一個是 OPPO。因為只有華為和我們有自己的專業的健康實驗室,而且已經掌握了比較頭部的醫療資源跟機構合作。

續航和智能這塊,我們已經做出來(雙擎混動)解決方案了,但是行業里其他品牌想跟進的話,可得花點功夫和時間去踩坑跨檻。

看起來,搞自研和過「健康生活方式」都是知易行難,但一旦起頭就會令人沉醉的東西。

在命運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噴了過多農藥的白菜心中,都曾經有一個成為無公害有機蔬菜的夢想。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bfbea5f0cdc313b3bbad99e45fd33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