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是孩子們的開學日,我又開始琢磨每天要為他們準備什麼早餐、午餐。本來就不善廚藝的我,每每想到孩子們的一日三餐,都有些小緊張。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不能錯過了這最佳時機。
孩子們班裡同學的個子都是參差不齊的,最高個兒比最低個兒往往要高出一頭還多,而且不管是小寶在幼兒園裡的三餐,還是大寶在中學裡的食堂餐廳,他們都會說起班級里個子低一些的孩子,吃飯的速度和質量的確都不怎麼好,要麼挑食、要麼飯量很小。
孩子的飲食習慣,真的會影響到他們的身高、體重、成長發育;而想要孩子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就要從小寶寶時期開始好好地培養。
什麼才算是良好的飲食習慣?
有的媽媽會說,覺得自家孩子吃得蠻好、很香,可是就是不長肉、不長個兒,還動輒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
問及都吃了什麼,板著指頭一一數來,無外乎薯條、炸雞、漢堡、飲料、蛋糕、零食……是的啊,這樣的發展速度下去,長肉肉倒不急,遲早的事兒,長個子就不一定了,至於身體健康,更是難以保證的啊!
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在於孩子吃的多不多,而在於孩子吃的對不對,飲食上「質」的重要性是要大於「量」的。
有質量的飲食,包括:飲食規律、不挑食、不偏食、不隨便吃零食、不暴飲暴食、關注飲食衛生和食品質量。
追根究底,孩子的飲食習慣是家長養成的。
良好的飲食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
芬蘭圖爾庫大學的一位博士曾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對1062名出生不久的嬰兒進行了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主要就是寶寶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嬰幼兒時期形成的飲食習慣,在14歲的時候已經定型,而且對他們成年後的健康狀況有關鍵性的影響。
而飲食習慣的培養,從寶寶的第一口輔食就開始了。
初為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媽媽們就會發現,有些食物寶寶不喜歡,有些食物寶寶就會大快朵頤,百吃不厭。面對寶寶的拒絕,媽媽要怎麼辦才好?
有的家長「屈服」了,畢竟面對剛開始吃輔食的寶寶,看著他大口大口地吃飯,對媽媽來講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啊。所以,寶寶喜歡吃什麼就喂什麼,不喜歡吃就算了。結果寶寶的食譜越來越窄,最終導致營養不均衡。
事實上,面對寶寶不喜歡吃、拒絕的食物,媽媽應該嘗試著做一些改變,不喜歡這種胡蘿蔔泥,就換另一種胡蘿蔔泥;或者引導孩子,從一點點慢慢增加量,讓寶貝習慣這種味道。
而孩子的口味,也從添加輔食就開始了。比如嬰兒的時候,儘量不要讓寶寶吃鹹的食物,因為適應了鹹淡之後,寶寶只會越吃口味越重,長期以往,成年後就會增加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
想要寶寶好胃口,還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關注飲食環境
為寶寶營造愉快的飲食環境很重要,寶寶吃什麼、不吃什麼,媽媽要善於想辦法,而不是強迫性喂食或者批評訓斥。
就餐時,從小就固定寶寶的座位,吃飯就是吃飯,不要心有旁騖。另外,食物不必要很多,正好或者略少一些就好。這樣有助於寶寶對食物的期望。
2、關注飲食質量
寶寶飲食要節制,避免給寶寶吃油炸的食物,吃冰淇淋等甜膩冰冷的食物。
為寶寶烹制食物一定要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食物要以細、軟、爛為主,搭配適合的顏色和漂亮的餐具,都可以引起寶寶的興趣。
每天飲食都要安排營養均衡,肉、蛋、禽、魚等輪流來,不可缺少。
另外就是食品健康,寶寶的任何食物都要保證新鮮和安全,放置時間過久的不要給寶寶吃。餐具還要經常消毒。
3、增加戶外活動和室內運動
運動可以幫助寶寶消化吸收,只有身體動起來,胃口才會好起來。
尤其是一些胖孩子、有肥胖傾向的寶寶,和食慾特別好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所以要對這部分孩子適當控制飲食,還要增加必要的運動才有效。
最後,想要寶寶有好胃口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一定要讓寶寶養成及時喝水的好習慣,定時定量飲水,而不是等到口渴了才找水喝,更不能把含糖、含乳的飲品當做補水的供給,看寶寶大口大口的喝,開心得不得了,這樣對寶寶才是不好的習慣。
只有白開水,才是寶寶健康的來源,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