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比肩T-34的T50輕型坦克,為什麼在蘇德戰爭中未能投產?

2023-06-07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性能比肩T-34的T50輕型坦克,為什麼在蘇德戰爭中未能投產?

談起輕型坦克,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二戰時期的裝甲部隊重要的前衛/偵察單位,為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充當斥候和眼睛。當然了,輕型坦克在二戰里也是損失最為慘重的,脆弱的裝甲和火力導致它們一旦遭遇較為堅固的防禦陣地,或是遇到敵方的中型坦克就會有滅頂之災。也因此輕型坦克在實戰中的定位總是很尷尬,它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卻又經不起任何殘酷戰鬥的考驗。

那麼,有沒有一款輕型坦克能夠優秀到可以承擔正面作戰,性能足以比肩中型坦克呢?別說,還真有這麼一款堪稱輕坦克巔峰的存在,這就是蘇聯的T-50輕型坦克,性能足以比肩T-34中型坦克的巔峰存在。

說起T-50輕型坦克的開發,就不得不提到那場影響了蘇聯裝甲部隊的西班牙內戰。當時T-26輕型坦克和BT快速坦克都參加了戰鬥,可結果卻是成片成片的死在德國人的37毫米坦克炮面前。這一結果讓蘇聯的坦克設計師們意識到蘇聯急需進行坦克的升級換代,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就應運而生了。但問題是,這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是有了,輕型坦克怎麼辦呢?

蘇聯當時配備的T-26輕型坦克和BT快速坦克已經是不堪大用,趕緊生產一款優秀的替代品成了重中之重。故此,蘇聯的洛夫兵工廠在1939年被要求開發一種支援坦克,設計指標要求坦克的重量在14噸左右,配備一門45毫米坦克炮和具備中等裝甲防護。這個項目在當時被稱之為「126工程」,1940年完成的原型車則被稱作是「T-126SP」,也就是未來的蘇聯輕型坦克巔峰——T-50輕型坦克。

T-50輕型坦克車體長度5.2米、車體寬度2.47米、車體高度2.16米、車體重量14噸,車組成員四人,其中炮塔可容納三名車組成員,分別是炮長、裝填手和車長,炮塔後部還有一個擁有6個觀察窗的車長指揮塔。車體和炮塔的正面是37毫米厚的均質鋼板焊接而成,頂部裝甲的厚度則達20毫米,車體各處的裝甲傾斜度為40至57度,足以抵禦當時絕大多數反坦克火力的攻擊。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非常先進,與T-34中型坦克的完全一致,同時因為T-50輕型坦克的傾斜角度更為合理,所以它的防禦能力甚至可以超過T-34中型坦克。蘇聯曾經對T-50輕型坦克的防禦能力做過測試,在400米距離上蘇聯自己的M1939型76.2毫米加農炮無法擊穿T-50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而繳獲的德國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也對它無可奈何,T-34中型坦克反倒是被多次擊穿正面裝甲。

當然,T-50輕型坦克在武器方面相對就比較薄弱,沿用T-26輕型坦克和BT-快速坦克的設計方案,配備了一門M1938型45毫米坦克炮和一挺DT機槍。這種武器配置遠談不上強大,但也不算是落後,考慮到當時德國的主力坦克還是三號中型坦克,那麼它的火力也算是勉強夠用了。畢竟三號中型坦克在法國戰役後才開始換裝Kwk39型50毫米反坦克炮,大家的火力也算是半斤八兩了。

而T-50輕型坦克最讓人滿意的,莫過於是它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和懸掛系統。T-50輕型坦克的發動機是當時蘇聯最新式的V-4柴油發動機,能夠為T-50輕型坦克提供300匹馬力。而懸掛則放棄了克里斯蒂懸掛,轉而採用了與KV重型坦克相同的扭力杆懸掛系統,比之克里斯蒂懸掛要更為穩定,對負重輪和扭杆的磨損也更小。

傳動裝置則一水的新式設計、包括雙片摩擦片、四速變速箱、多片轉向離合器和減速齒輪等,零件質量和工作效率都較蘇聯之前的同類產品更為優秀。在整合了所有設計後,T-50輕型坦克的越野時速都可以達到35公里,這個時速在當時幾乎是登峰造極。

不難看出,T-50輕型坦克的性能在當時的蘇聯,乃至是整個世界都是最優秀的,論及作戰性能甚至可以碾壓德國當時視為主力的三號中型坦克。考慮到T-50輕型坦克的設計冗餘,它還有能力配備和T-34中型坦克一樣的F-34型76.2毫米坦克炮,到時它都可以按著德國的四號中型坦克打,無論是配備24倍徑Kwk型75毫米榴彈炮的四號F型,或是配備長倍徑75毫米坦克炮的四號G/H/J型,T-50輕型坦克都能有獲勝的機會。

可既然如此,為什麼蘇聯最後沒有量產T-50輕型坦克呢?難道蘇聯覺得T-50輕型坦克的優秀是一種罪過不成?

還真別說,T-50輕型坦克被淘汰的原因真就是它太過優秀了。事實上,T-50輕型坦克的定位在當時的蘇聯有些小尷尬,它取代的固然是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但如果從噸位上來看它遠不是什麼輕型坦克,畢竟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在A型時也就15.4噸,到了G型也才20噸。很明顯,這東西的定位已經是一腳邁進了中型坦克的界限,作為輕型坦克它在各方面都有些超標了,無論是它的防護能力或是火力。

當然了,這可能不是個大問題,畢竟蘇聯當初立項的時候說的也是支援坦克,但問題是T-50輕型坦克完成樣車的時候已經是1940年,而蘇德戰爭則是1941年爆發的。在戰爭突然爆發的情況下,T-50輕型坦克就變得十分尷尬了,它的設計確實優秀,但代價是使用了大量在蘇聯還沒有量產經驗的新式零件和設備。在和平時期蘇聯自然有時間去生產這些,可在戰爭年代下蘇聯實在沒有精力去搞這些了,工人和設備都顯得十分緊張,他們只能竭盡全力去生產那些相對好生產的武器。

沒辦法,戰爭年代的要求就這麼簡單,什麼好生產就生產什麼,一味地考慮先進性在戰爭里沒有意義。畢竟T-50輕型坦克就算優秀,一年只生產個幾百輛也沒什麼意義,扔到殘酷的東線戰場上估計連個泡都翻不出來。於是,基於非常現實的原因,T-50輕型坦克就這樣被埋沒了,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T-50輕型坦克都沒有任何表現,戰後只能在博物館裡成為一件展品供人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