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精心準備清明節禮物送媽媽,媽媽看到苦笑:這是要把我送走?

2022-04-05     孕育島

原標題:兒子精心準備清明節禮物送媽媽,媽媽看到苦笑:這是要把我送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轉眼間,一年的清明節到來了。清明節是踏青出遊的日子,更是人們紀念先人的日子。提起死亡,似乎一直都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以至於父母都不願意在孩子面前主動提及,孩子們自然對「清明節」的含義一無所知。

兒子清明節精心為媽媽準備禮物,媽媽看到後哭笑不得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天,大家主要就是「掃墓祭祖」。一般在過其他節日的時候,大家都會喜歡說「節日快樂」。但如果聽到有人對你說:「清明節快樂」,你會是什麼反應呢?

最近,一位媽媽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令她苦笑不得的事。這天一大早,媽媽還沒起床,就收到了來自兒子精心準備的「禮物」。

畫面中,兒子十分莊重地舉著自己準備的禮物,禮物是用白紙板打底,上面貼上真花和葉子,地下還插著兩根棍子,紙上還寫著「媽媽,清明節快樂」。

不得不說,兒子的手工還真的不錯,花在顏色上的搭配,硬是做出了「花圈」的既視感,更有神韻的是,下面的兩個棍子,簡直是「神來之筆」。

兒子表示:都說女人喜歡花,也為了感謝媽媽的辛勤付出,自己在不知道清明節是什麼節日的情況下,特意為媽媽準備了一個類似「花圈」的禮物送給媽媽。

不過當兒子把禮物拿給媽媽看時,頓時讓媽媽破防了,也不知道是該生氣還是該苦笑,而對著這份禮物,想必這位媽媽到現在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烏龍,主要就是對清明節日的含義不理解,中國的父母一直都是比較忌諱談論生死的,似乎這個話題有些過於沉重,重到我們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家長如何給孩子講解「生死」?

中國人一直都喜歡「討口彩」,因此十分畏懼討論死亡。一年中似乎只有清明節才能放下心裡的忌諱,討論下死亡的話題。假日期間,我們通常會帶著孩子去給逝去的親人們祭掃墳墓,這時也是我們幫助孩子理解「死亡」契機的最好機會。

允許孩子參加親人的葬禮和掃墓:

帶孩子參加葬禮或者掃墓並不是一件壞事,讓孩子在葬禮上和親人道別,也是讓孩子見證,親人去世後並不是簡單地消失了,而是有很多有愛的人會一起為他送別。

大人如果對死亡一直緘口不談,那麼孩子勢必會有恐懼的情緒,要讓孩子懂得,人為什麼會死亡,也是排除孩子幼小心靈對死亡的恐懼。

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就像樹和花,春天長出的新芽,秋天就會凋落,年復一年,新舊更替,沒有什麼可怕的。

不必遮掩自己的悲傷情緒:

失去親人,我們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強忍眼淚或者悲傷情緒,讓孩子感受大人失去親人的痛苦,也是對孩子成長有利的。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要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要讓孩子懂得珍惜,珍惜當下的時間,珍惜與親人的團聚,珍惜所有的生命。

要讓孩子懂得親情的無可替代:

告訴孩子無論怎樣,父母親人對於他的關愛無時不在,即使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他們也會一直活在你的心裡。

「死亡」是一個無需迴避的問題,大人和孩子理性看待就好

其實,對於談論死亡的這個話題,原則很簡單:孩子需要真相和安全感,告訴孩子:「所有人和生命都會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但是在我們死亡之前,我們會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現在只需要好好生活,享受當下」。

孔夫子曾說過:「未知生,焉知死」。而我們小時候,當問及父母我們是如何出生的時候,父母的回答大多是「河邊撿的」、「垃圾堆撿得」。

而大人們對於死亡,似乎也是十分避忌。即使在現在,很多孩子「童言無忌」,談論到死亡,長輩們都會連忙「呸呸呸」。

大人無需教導孩子生命的終結是由於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放緩,也不用讓孩子背誦各個國家的平均年齡,從而讓孩子理解到「死亡」的含義。

比起死亡,我們更需要做的,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身體的人,去好好地感悟人生,品嘗每一刻的酸甜苦辣,每一絲真情實感。

今日話題:正值清明時節,在教育孩子面對死亡的過程中,你都有哪些心得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b42af535dcf263364aaa7987fa0ef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