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鄧州為南陽府所轄,所轄三縣分別是哪裡?

2019-11-06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州」「府」均為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其中「州」最早為地理區域劃分,先秦時期我國被劃分為「九州」,西漢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刺史部,這十三刺史部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十三州部最初為監察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的最高長官稱「州牧」,如劉備就曾為徐州牧,曹操曾為兗州牧。

隋唐時期,「州制」取代「郡制」,全國分為州、縣兩級,而「府」作為政區也始於唐朝,出現於這一時期。唐朝施行州、縣兩級制,但在邊疆設有都護府,如著名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還有軍事建制的都督府等,此外唐朝還開始在都城、陪都及皇帝駐蹕之地改州設「府」,府、州平級但府的地位要高於州。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而此時州開始分為直隸州、散州,到明朝時形成了省(承宣布政使司)、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明朝時期,府轄散州、縣,州則分為直隸州、散州,其中直隸州直屬於承宣布政使司(省),地位稍低於府,轄縣,而散州隸屬於府,且也大多轄縣。元朝時期,僅河南屬河南江北行省,明朝初河南正式建省,後改為河南承宣布政司,共轄有八府一直隸州,其中南陽府就為其一。

南陽府為元朝升申州所設,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此時,南陽府府治為南陽縣,直轄南陽、鎮平兩縣,另轄鄧州、唐州、嵩州、裕州、汝州等五散州,每個散州又各轄數縣。明朝建立後,南陽府隸屬於河南省(後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所轄縣、散州有所減少,共2散州11縣。其中,南陽府直領南陽、鎮平、唐縣、泌陽縣(元為唐州治,明初唐州廢)、桐柏、南召等六縣,領有的散州減為兩個,分別為鄧州、裕州,裕州領本轄(元為州治方城縣,明初省入裕州)及舞陽、葉縣兩縣,鄧州領有本轄(明初倚郭穰縣省入)及內鄉、淅川、新野三縣。

鄧州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是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隋唐朝時甚至設過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是歷史上南陽盆地唯一可與南陽比肩的地區。北宋時,南陽縣仍為鄧州所轄,宋金對峙時鄧州為前沿,為宋、金激烈爭奪之地,南陽縣也多為鄧州所轄。到金末時於南陽縣設申州,元朝建立後升申州為南陽府,到此時鄧州為南陽府所轄,完成了隸屬的轉變。

明朝時期,鄧州仍為南陽府所轄散州,明初省原州治穰縣入州,其地由鄧州直領,此時鄧州領本轄及內鄉、新野兩縣,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析內鄉地置淅川縣,到明末鄧州領本轄及內鄉、新野、淅川三縣。

內鄉歷史悠久,其早期建制較為複雜。內鄉春秋戰國時稱曾為秦、楚兩國交鋒之地,秦時置酈縣,屬南陽郡。酈縣隋朝改稱菊潭,也是在隋朝治所在今西峽的中鄉縣改稱內鄉縣,此為內鄉之名的開端。五代時,菊潭縣省入內鄉縣,金時淅川縣併入內鄉,而內鄉縣治也由西峽移治今內鄉,此時內鄉為鄧州所轄。明朝時期,內鄉縣仍為鄧州所轄,成化年間析出淅川縣,此後縣域大致為今內鄉、西峽兩縣地。

新野縣秦時為穰縣地,西漢初置新野縣,三國時荊州曾移治新野,此為新野歷史上地位最高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曾於新野置義陽郡、新野郡,唐初短暫置新州,後屬鄧州,唐末省入穰縣,到元朝時才又析穰縣置新野縣,仍屬鄧州所轄,明朝時屬南陽府鄧州。

淅川古稱丹陽,為楚國初都所在,秦朝時於此置丹水縣,此後建制變化頻繁,北魏時東析陽縣改稱淅川縣,此為淅川為縣名之始,但不久縣廢入內鄉。唐初復置淅川縣並曾短暫設淅州,州廢后淅川為鄧州所轄,金時又省入內鄉縣。明成化年間,淅川再次由內鄉縣析出,仍屬鄧州。

如上,鄧州明朝時期所轄大致為今南陽市鄧州、內鄉、新野、淅川、西峽四縣地。清朝初期,鄧州仍轄有內鄉、新野、淅川三縣,清雍正年間散州不再領縣,鄧州所轄三縣直屬於南陽府。民國初廢州為縣,鄧州廢為鄧縣。建國後,鄧縣先後屬南陽專區、南陽地區、南陽市所轄,1988年鄧縣改為縣級鄧州市,仍由南陽市代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WPQQW4BMH2_cNUgTS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