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49,高明這群新中國同齡人有故事

2019-10-02     高明發布

在高明

有一群和新中國同齡的人

他們在時代浪潮中成長

其中,既有相濡以沫,陪伴走過50年的夫婦

也有一輩子只做好了一件事的餅點師傅

快來看看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你願意跟我在一起嗎?」在高明歷史影像館,當70歲老人李安榮回憶起當時求愛的一幕時,同為70歲的妻子嚴玉蓮仍然一副甜蜜的模樣。

兩位同在1949年出生的老人緣分開始於少年。從小學起,他們已是同班同學。畢業後,經親戚再次「牽線搭橋」,兩位終於定情成家。

雖然生活艱難、家庭窮困潦倒,一家人仍然對生活充滿希望。20世紀80年代,受分田到戶政策的影響,李叔一家分到約22畝地,其中3畝地用作魚塘,4畝半地種植甘蔗,其餘土地用作插秧,生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轉。

1991年前後,國家倡導農業生產,對糖的需求較大,嚴姨子因種植的甘蔗地中有三畝地的產量均達到8噸以上的顯著成績,於佛山市1991年農業生產女能手競賽活動中榮獲種蔗女能手稱號,並前往佛山開會領受獎項。

女兒李惠清想起幼年經歷,至今仍覺得印象深刻。「我們家有5個小孩,經濟壓力很大。儘管家裡連飯都吃不飽,但是我媽媽一直教育我們,幸福要靠自己爭取!所以我們從未放棄過對學業、對理想的追求。」

1996年,嚴姨因耕田過度勞累,突發中風。生病後,嚴姨仍然堅持勞作。不幸的是,前後十多年,嚴姨再次經歷了5次中風。在2012年的第4次中風後,嚴姨的身體半邊癱瘓,生活再也無法自理。

「我媽媽曾經想過放棄,她覺得這種病會拖累家人。」據李惠清介紹,嚴姨在得重病後一度想放棄治療。在得知妻子有這個想法後,李叔卻更耐心地照顧她。清理褥瘡、按摩身體、日常洗漱、剪肉喂飯……每件小事親力親為,讓妻子得到最全方位的照顧,這就是李叔最日常的生活狀態。

「玉蓮……」李叔一回到家,首先會喊上一句妻子的名字。熟悉又溫暖的叫喚,是習慣,是責任,更是感情。「聽到他喊我名字,我就安心。」李姨憨笑著說。

時光飛逝,感情如初。40年相愛相知的平凡生活讓兩位更珍惜彼此。未來,他們還會互相陪伴,慢慢變老。

祝福:希望身體健康,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一輩子就喜歡「做餅」這件事

出生於1949年12月5日的馮漢華是高明楊梅田心村人。1968年,馮叔在初中畢業後,毅然選擇外出打工賺錢,供養年老的母親。

炸糠油、散工……在生活的壓力下,馮叔做遍了各類工種。1981年,馮叔得到一個學習學餅的機會。在當時的人和鎮,他潛心學習餅點的製作技術。苦學2年後,馮叔正式出師。

與此同時,馮叔與其他朋友合作,建立起第一家餅廠。「當時我們主要做的是光酥餅,每天都能做一千多個,每個賣8分錢。在廠里製作完成後,我就騎著單車,將餅送去市場、小賣鋪里賣。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賺幾十塊呢!」馮叔介紹,當時的光酥餅是農民辛苦勞作後的最佳選擇,既充飢又美味。

人們常說,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這句話在馮叔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直到現在,馮叔仍在堅持做餅。每年中秋節,不少老顧客都會開車到田心村,當面向馮叔下餅單,最高的月餅銷量甚至達到5萬個。

雖已踏入古稀之年,馮叔仍然精神矍鑠。馮叔認為,改革開放給他們這代人帶來的是無窮的機遇。奮鬥了大半輩子,他仍然沒有停下腳步。出國旅遊、種菜耕田,馮叔的退休生活雖然被各種事情填滿,但他仍然在堅持著自己最熱愛的事情——做餅。

馮叔說,正是因為祖國強大,才給了每個人追求自己夢想的機會。現在,他仍是追夢人。

祝福:祝祖國繁榮富強,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

「高明就是我第二個家!

出生於1949年4月24日的石玲是湖南長沙人,1991年,她隨丈夫工作調動,來到高明工作、生活,成為一個新高明人。

石奶奶回憶起剛到高明的那天,甚是感慨。「那天是11月18日,高明大橋正式建成通車。當時,高明很多老百姓都迫不及待想去體驗一下。」石奶奶認為,高明大橋的建成通車是高明交通業蓬勃發展的開端。

在她的記憶中,以前從廣州到高明的路程需要4個小時,一路顛簸。現在,隨著多條高速公路的建起,高明正式開啟了「四通八達」的時代,也讓老年人出遊更加便捷。「我經常跟我的朋友出國旅遊!在我們這個年紀,活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一轉眼,石奶奶已在高明生活了20多年。心態極好的她也有一番別致的老年生活。「我每天都往老乾中心跑,跟朋友們跳舞唱歌,天天如此。在高明的生活,我過得多姿多彩。這裡就是我第二個家!

祝福:祖國萬歲!祝福祖國繁榮富強,高明越來越好!

兩全其美 生活自在

出生於1949年4月21日的何湛權是明城塘際村人。回憶起少年時代的生活,他坦言——艱難。

20世紀60年代,社會經濟倒退嚴重。在最困難的時候,以耕田謀生的何叔只能和家裡的兄弟姐妹一起上山吃野果、啃樹葉,甚至偷吃豬糠。「那時候不講究味道,覺得有豬糠吃都算不錯了。」何叔笑著說。

轉折出現在1966年。當時,何叔主動前往生產隊工作。刻苦的他認真鑽研各項農業技術, 也樂意嘗試每樣新鮮事物。在之後的時間裡,他終於靠建築工程闖出了一片天。

對於高明的變化,何叔最深的印象就是環境。在他記憶中,從前來到河江工作,目光所及之處,大多都是荒地雜草。現在,河江基本都建起了新式的高樓商鋪,人流量越來越多。

早早搬到河江居住的何叔已習慣了城市生活。但在他心裡,農村才是最適合他生活的土地。「周末會經常帶孫輩回村,種種瓜菜,空氣也挺舒服。」何叔說,既能在平時帶帶孫子,也能在周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退休生活也很幸福。

祝福:希望年輕人繼續努力,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

更多故事可點擊回顧同舟共濟70年!高明這群生於1949年的人有故事

平凡願望,小小夢想

都承載著共同的時代願景!

撰文 | 高明發布微信編輯部嚴婉明

圖片 | 郭繼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SKwjm0BMH2_cNUg0c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