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王莽街道東新莊

2019-10-20     在長安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地處終南山蛟峪口外,峧峪河與太峪河之間,南與孟家村接壤,北與古御道旁的上紅廟村連畔。4個村民小組,230戶,900人,耕地830畝。主要姓氏有郝、雷、閻、張、薛等。從古到今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郝一半,雷一角,閻家補了個大豁豁。」全村東西有五條街道,南北有四條主幹大街,街道全部硬化成水泥路面,樓房林立,排列有序。



據清嘉慶《咸寧縣誌》和《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該村均被稱為新莊。因樊川以北少陵原上有個北新莊,該村便稱南新莊。又因神禾原上有一個村莊叫西新莊,該村謂之「東新莊」。村北菩薩廟道房門上刻有「東辛莊」,村名也曾叫過「東辛莊」。另據郝姓高齡老人回憶說:在清初,他的老太爺任團練,屬清朝一武官。當時郝家勢大,但存不住娃,便和張家計議,若生下孩子,讓張家收養,以避災難,張家允諾。一天,郝老爺得喜,便將孩子悄悄抱去,放在張家門口,按事先安排,將門閂搖了幾下,離開了。張家聽後,便知其事,將其子收養。結果郝強張衰,連葬埋之地都沒有。見此狀,因張對郝有大恩,便讓張家隨郝姓。又根據代代相傳:「我們是山西大槐樹底下人。」說明在明朝實行移民政策時,從山西遷此,估計該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村內廟宇甚多。村北閻什字街頭有一座菩薩廟,坐北向南,大殿四間。牆上壁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東邊房內供台上坐著送子菩薩。昔日缺孩子的人,拿著香蠟紙錢朝拜祈禱。門內有口千斤大鐘,吊在鍾架上,此架為石砌成,美觀耐用,1958年在大煉鋼鐵中毀之一旦。廟後有兩棵參天聳立的大白楊樹,樹圍六七米,枝葉繁茂。每遇天旱取水法馬角,去周至以西的秦嶺山取水,聲勢浩大,塵土飛揚。村中間有關公廟。村南有無量廟,西南有土地廟。新中國成立後,因種種原因,已不復存在。

村東北大渠南岸,有一古老的大皂莢樹,樹直徑二米半,高14米有餘。近看是樹,遠看是塔。20世紀大煉鋼鐵竟作燃料了。



村子規模雖小,但銅樂社歷史悠久,樂譜名目繁多,如「倒捲簾」「風攪雪」「梅花鼓」「獅子鈴」「龍斗虎」「蠍子尾」等20多種,樂曲節奏感強、快、鏗鏘有力。每逢杜曲鎮寺坡村「正月十六雞子殿(現護國道安寺)耍大蜡」、「二月二東西江坡對台子戲」,還有「王曲二月八」等古會,准都敲鑼打鼓參加。先後為新街村、韋村、韋兆村、江村、王曲鎮等村傳技獻寶。七月初七是東新莊村過古會的日子。



(護國道安寺 寬嚴法師)

新中國成立後,在首任村黨支部書記郝春茂帶領下,平整土地,植樹造林。共產黨員閻福凱,在20世紀80年代辦鋁廠,專找了幾個殘疾人作幫手。幾經艱苦努力,既解決了本村幾個殘疾青年的生活難題,又用積攢的6萬餘元錢,在本村的河上架起一座橋。接著又在村中建起一座戲樓,建起六間兩層新校舍。當時的長安縣人民政府發給閻福凱錦旗一面,以資鼓勵。《人民日報》刊登其先進事跡。



如今,群眾興辦企業,年輕人出外打工,狠抓經濟蔚然成風。雷保娃、郝春明等成立專業班子,搞電訊業。郝改紅、郝家明等成立專業隊,終年在外包活打工。閻明軍、郝明安、郝軍軍在村東河灘密林里辦起三個養豬場,共養260多頭。郝忍堂、閻剛等作務園林100多畝,園內有白松、櫻花、小葉女楨等20餘種。閻小、郝安明在河灘、渠岸邊承包樹林共25畝。郝立峰夫婦在本村北面建起一個魚塘,約5畝。又在魚塘南岸辦起木材加工廠,按預計標準製成的裝花生箱,一批批運往西安滻灞等地,為「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增添了不少色彩。

至目前,村民購小車20多輛,汽車40多輛,摩托車覆蓋全村,各種家電幾乎家家具備。村內辦有小商店,另外辦有幼兒園。近10年來,全村共有大專畢業生50餘名。

村裡村外共修水泥路2916米。北連上紅廟,南接曹家莊。村內大街小巷全部硬化。而且在原劇場南邊又修起四間兩層「凹」形辦公室一座,廣場內設有籃球場一個,桌球檯兩副,各類健身器材齊全。建立文化室,圖書千冊以上,各種報刊多份。全村通上自來水,2008年,被長安區人民政府評為「新農村示範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MXZ6m0BMH2_cNUgjvJk.html











史記 張偉麗傳

2020-03-09





疫情下的西安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