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盛夏
氣溫上升
幼兒手足口病
也進入流行上升期
如何做好預防
一起來了解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以發熱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重症伴有神經系統併發症和多器官衰竭,可導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好發年齡為6月齡~5歲,在3歲內更為常見,多發於夏秋季。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齡組均可感染髮病。
特點及傳播方式:
手足口病患者、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傳染源,隱性感染比例較大。患者發病前數天咽部和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後1周內傳染性最強。
經消化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亦可因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皰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
手足口病症狀
手、足、口、臀部出現皮疹或黏膜皰疹。
有時會出現高熱或低熱伴出疹。
少數重症患者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例如嗜睡、精神差。
一些嚴重的患兒會出現肢體抖動、嘔吐,還有心跳、呼吸加快,出現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現,危及生命。
如出現以上疑似症狀,需儘快前往醫院,及時就醫。
手足口病危害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很快,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重症、病死病例主要是腸道病毒71型(EV-71) ,病死率可達10%-25%]。
控制難度大,在學校、幼托機構等兒童集中場所常出現暴發。
日常預防這樣做
接種手足口病疫苗。
注意個人衛生。培養孩子飯前、便後、外出後用肥皂或者洗手液來消毒洗手習慣,同時也需規範自身行為,在外出後、接觸兒童前、為患兒更換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後,均需洗手。
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飯需加熱後食用。
注意環境衛生。要注意幼兒的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腸道病毒懼怕紫外線和高溫消毒,所以勤曬衣被也是一項有效預防措施。
日常出行注意。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要帶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更要避免接觸患病的兒童。
增強免疫力。在生活上,需要養成良好生活規律,要補充營養,適當的體育鍛鍊,增強體質。
來源 | 中國疾控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