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焦慮抑鬱的根源:過度負責

2023-07-24   江左梅娘

原標題:一個人焦慮抑鬱的根源:過度負責

莫言曾說:

「凡事總有限度,一旦過度,必受懲罰,這是樸素的人生哲學,也是自然界諸多事物的規律。」

人生的責任, 也是如此。

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收穫,因此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從而超越了自身承受邊界。

要知道,勇於擔責,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過度負責,卻容易會傷到自己。

這些越界的責任,往往讓我們身心疲憊,焦慮不堪,甚至抑鬱。

01 事無巨細,就容易擾亂他人

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宋倩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她曾經當過老師,自認為在教書育人方面很有經驗。

她和丈夫分開之後,為了爭口氣,決心好好教育女兒,試圖讓她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於是,宋倩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女兒開展了全方位、無死角的管理。

在行動上,她不允許女兒有任何課餘活動。女兒房間的牆,甚至都被她換成了透明的玻璃,一舉一動都要在她的目光之下。

在生活上,女兒吃什麼也全部要按照她的要求嚴格執行。

有一次,她認為海參對身體好,就硬逼著女兒吃。但女兒受不了海參的腥味,吃完直接嘔吐不止。

長期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宋倩的女兒後來患上了抑鬱症,差點跳海。

宋倩令人窒息的愛,幾乎毀掉了女兒的一輩子。

在我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事:

自己盡力操持著家務,卻讓丈夫覺得失去了空間;工作中自己總是主動且勤奮,卻讓同事們覺得自己是多管閒事。

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操心受累地處處為他人著想,反而讓別人更加反感自己了呢?

要知道,你強烈的負責感,已經嚴重成為了他人的累贅。

正如《書法課》中有一句話:

「在這條解決問題的路上,到一定的階段你會發現,越逐求越匱乏,越回應越不安。」

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攬責,實則是對別人生活的侵犯。

過度擔責,不僅會打破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平衡,還會遭到別人的對抗。

管好自己,不干涉別人,才是成年人真正的成熟。

02 承擔過多,實則是透支自己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提問:

「如何對抗焦慮?」

一個高贊回答是:

「只需放下不該自己做的事。」

是的,承擔過多,就是負重前行,自然會令人疲勞不已。

到頭來,該負的責任沒擔起來,是失責;讓身外的責任壓垮自己,是犯傻。

朋友靜文,就因承擔過多而煩惱不已。

靜文研究生畢業後,考進了一家大公司。初入職場的她,迫切希望在公司站穩腳跟,實現自己的價值。

於是,她在工作上分外努力,做報表、跑銷售。雖然加班加點很辛苦,但她都樂此不疲。

不僅如此,她從不拒絕同事的各類要求。無論是買午飯還是印材料,她都隨叫隨到。

靜文以為通過自己的「努力」,總可以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沒想到,結果卻是背道而馳。

有一次,老闆讓她整理一份大型會議的材料。

就在靜文埋頭苦幹的時候,張姐喊她核對文件。

靜文習慣性地接受,幫張姐處理完之後,已經接近深夜。她自己又熬夜加班,這才把會議材料整理完畢。

結果第二天,老闆發現這份會議材料中,竟然有很多錯別字。而且裝訂順序也錯了,還夾雜著好幾張白紙。

老闆勃然大怒,認為靜文做事不認真,狠狠批評了她。

而靜文因挨批影響了心情,和客戶交談時語無倫次,把客戶也得罪了。

這一系列的挫敗,讓她難以接受。

靜文過量的責任心,最終影響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得不償失。

三毛在《簡單》中提到:

「我們變得沉重,因為擔負得太多,不敢放下。」

有限的精力,無法承擔無限的責任。如此往復,消耗的只有我們自己。

當責任成為一種負累,你終會被其反噬。

只有將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卸下,才能集中精力,扛好該負的責任。

03 適度負責,才是緩解焦慮的良方

在職場中,責任感是把雙刃劍。

適度負責,可以為職場的人際關係添磚加瓦;而過度負責,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深淵。

學會駕馭好責任感,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曉雯是個部門經理,工作起來廢寢忘食,妥妥的「工作狂」。

她的一天,8小時上班、10小時加班,留給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就連吃飯睡覺,都要「擠」時間。

一次,曉雯的朋友約她吃飯。面對一桌子美食,她也顧不上好好品嘗,吃飽後趕忙跟朋友告別,沖回公司加班了。

朋友不解:曉雯好歹是個部門經理,為什麼工作量這麼大呢?

原來,在工作中,無論是寫報告、談客戶,還是做方案,一切工作都是曉雯親歷親為。

而她的下屬卻因為無事可做,常常悠閒地品茶、喝咖啡。

可曉雯這麼負責,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她的團隊,根本留不住人才。而留下來的人,長期鬆散懈怠,所以她不得不承擔更多。

但畢竟曉雯的精力也有限,於是她的工作總是出問題,自己的晉升也遙遙無期。

終於,在身體和精神高度緊繃的狀態下,曉雯因為胃痛住進了醫院。

此後,她不得不將工作分配給了手下,自己則在一旁把方向、盯進度。

「放權」後的曉雯,終於能按時上下班。在工作間隙,她還可以發展自己的愛好。

直到此刻,曉雯才享受到了適度負責帶來的樂趣。

不久後,她的身體逐漸好轉,胃口也不會經常疼痛了,整個人都神采奕奕。而她的團隊,也更加有活力了。

管理學上有個定律,叫做「背猴子理論」。

說的是,管理者替被管理者做了很多事情,反而讓自己負擔過重,耽誤了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

曉雯將所有的責任都扛在自己的肩上,最終導致不堪重負。等她懂得了管理責任感,才釋放了自己的壓力。

正如《道德經》中說:

「少則得,多則惑。」

人的精力有限,少承擔才能目標清晰,多了則會過猶不及。

生活中,什麼事都攬在自己身上的人,最後必定會壓垮自己。

一個人越懂得如何負責,就越會為焦慮做減法。

學會適度承擔責任,才能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輕裝上陣、擁抱人生。

04梅娘說

有位學生曾因過度負責而感到苦惱,為此來求助諮詢師陳海賢。

陳海賢這樣說道:

「並非所有責任都是你的,你也可以把責任歸為別人。」

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會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他人。

但每個人的責任感,亦有限度。

過度負責,就是越界,勢必會給自己增添煩惱,帶來無盡的焦慮。

管理好自己的責任感,分得清界限,才是最有價值的負責。

人生漫漫,千萬不要讓無關的責任,成為自己前進的枷鎖。

餘生,願我們都能放下執念和不甘,只經營好自己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