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陶若素
父母的回應,是孩子情緒的讀卡器
父母一邊帶寶寶,一邊刷手機,如果寶寶會說話,他會說什麼?
澳洲一位7歲女孩說:爸爸媽媽,請和我玩。
為了讓父母放下手機,更好地讀懂寶寶成長,她在TED演講中,邀請鄰家父子做了個實驗。
當爸爸向寶寶吐舌頭,玩模仿遊戲時,寶寶會咯咯大笑。
當爸爸教寶寶喊他倆名字時,寶寶開心地撲向爸爸。
而躲貓貓遊戲,也是他們父子間快樂的秘籍。
就在這時,爸爸突然不理寶寶,自顧自地刷iPad。
上一秒還很開心的寶寶露出困惑的表情,好像在說:為什麼不玩了?
寶寶還試圖爬到爸爸身上,用哭聲吸引爸爸。
奈何爸爸仍舊不理會,難過的寶寶,無助地坐在地上哭泣。
這場景,多像父母帶娃的日常,可惜我們從未覺察有何不妥。
小女孩解釋說,孩子天生會尋找有意義的互動,如果得不到回應,就會困惑和煩惱。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玩耍、說話、搞怪,除了帶給寶寶快樂與精神滿足,這種互動也在不知不覺中,幫他構建想像力、同理心、專注力、信任、記憶等。
兒童的大腦在幼年期發育得最快,
它每秒可以產生多達300萬的神經連接,幫助孩子充分發揮潛力,包括情緒感應能力。
從發展心理學上說,七八個月的寶寶,就有解鎖他人心理的能力。
這些能力,指引寶寶行為發展。
父母溫暖的擁抱,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
而父母不經意的冷淡,在孩子世界,或許就是不被愛的錯覺。
有個視頻,讓人怒不可遏。
爸爸在刷手機,寶寶卻哭鬧不止。
可爸爸呢,看見寶寶悲傷欲絕,不但沒安撫,反而推搡著訓斥他:煩死了,滾開!
泣不成聲的寶寶得不到爸爸的擁抱,絕望地爬下沙發,拿著包出門,而爸爸連眼睛都沒抬一下。
爸爸的世界只有手機,而孩子的世界只有拋棄。
當我們陪伴孩子時,請多跟孩子說話、玩耍、建立聯繫。
我們的互動會影響孩子一生,我們的疏忽也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回應,激活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帶娃時,喜歡讓孩子一邊玩,我們看著就好。
孩子需要看著,但更需要看見。
因為只有看見,才能給予,孩子心理感受力才能被激活。
曾看過一個視頻。
下雨天,孩子被路邊水坑吸引。
旁邊的媽媽趁機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在水坑中興奮地蹦跳,媽媽在一邊幫他踩水。
只是一個雨天,孩子卻有了快樂、自由的感覺。
今年1月份,雞西一位媽媽帶娃時,讓孩子跟火車打招呼。
萬萬沒想到,火車司機看見後,改變汽笛聲響,暖心地回應他們。
媽媽感謝司機的愛意,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溫暖。
但我認為,最偉大的是媽媽,因為是媽媽的給予,啟迪了孩子關於善意的心智。
探索頻道紀錄片《嬰兒的成長》指出:幼兒時期,親子關係就是施與受。
片中有個場景,爸爸一邊教孩子玩滑梯,一邊強調:你真棒,很好。
年幼的孩子在爸爸指導下,順利爬到滑梯上。
這樣一個尋常的互動,耐心的爸爸讓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就是這樣新鮮的嘗試,孩子在父母支持中,漸漸長出自信力。
年幼時期的感受經驗,是支撐孩子潛意識、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基石。
孩子如何看待世界,在於父母如何對待他。
被忽視的孩子,一生都迴避童年
知乎一位網友發帖求助,世界上沒有人真正關心我,怎麼辦?
從小到大,網友在父母的冷暴力中成長。
從有記憶起,爸爸每次和他說話,從沒超過5分鐘。
媽媽很照顧他的生活,但對情感回應就別指望。
很小的時候,他還會跟媽媽講有意思的事,但媽媽冷漠的表情真的刺痛他的心。
即便如此,當他心情不好或者渴望母愛時,仍會眷戀媽媽,而媽媽要麼忽視,要麼責備的樣子,更加令他寒心。
在這樣無回應的家庭中長大,他的人際交流能力一塌糊塗,因為內心深處,他總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
因為世上連最愛孩子的父母都無視他,誰會真心待自己?
基於這樣的念頭,他自暴、自棄,自殘,可痛苦過後,他又將問題歸為「自己不好」。
心理學有句話:無回應之地,即為絕境。
而網友的人生就活在父母為他構築的絕境中。
他不斷地找缺點,改缺點,試圖用修正,改變當下迷茫的生活。
但他內心的憧憬,不過是:小時候自己足夠好,或許父母會看我一眼。
有的孩子長大後,會忙著逐夢、戀愛、結婚,進入人生下一個里程。
回應,是父母與孩子情感的連接
孩子的童年不可或缺,很多父母選擇陪伴。
但我們的陪伴中,如果只是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卻對孩子情感需求視而不見,這種陪伴,只是空間意義的存在,而非情感的同頻。
一位網友分享過她的經歷,比起陪伴,孩子更需要積極的回應。
她的童年,父母大多缺席。
全家為了片刻的相守,不是犧牲爸爸獎金,就是媽媽熬夜趕工。
和她去公園玩一上午,父母幾個晚上都無法一起吃飯。
為了開家長會,爸媽要協商好幾天。
即便是這樣,她的成長依舊快樂無憂,因為她每個重要的時刻,父母都有回應。
《0到5歲,大腦黃金期》書中指出:真正決定依戀緊密度的,是媽媽對寶寶需求的敏感性,而不是時長。
因此,我們不必在意每時每刻的傾注,和孩子在一起時,保證此時此刻的交融,這樣就很好。
如果你刷短視頻,一定被這對母子的對話治癒。
「媽媽,如果我考上清華呢?」
「我會為你驕傲」。
「那我考上北大呢?」
「同樣為你驕傲」。
這時,孩子話鋒一變:
那我烤上地瓜呢?
「你能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軟又美味,媽媽也會為你驕傲。」
「那我以後就當個烤地瓜的老闆」。
「恭喜你有了新願望。」
想要孩子感受到愛和關注,好好回答他的問題。
因為父母的每次給予,每個回應,實質都在解答孩子的情感疑問。
每一個溫暖的答案,就是一次次深刻的情感連接。
還記得開頭,7歲女孩給我們展示的靜止臉實驗嗎?
被忽視的寶寶很快恢復笑容狀態,是因為他和爸爸的親子關係牢固。
如果我們的親子關係並不穩健,如果那30秒的漠視,充斥著一個孩子的童年。
結果不敢想像。
因為生命之初那幾年,父母給孩子設定的程序,將會運用到孩子未來人生中。
想讓孩子童年停滯的情感再繼續成長,就像去疤手術一樣難。
身為父母,我們的給予與回應,會幫孩子免遭童年補考之困。
如果我們的孩子已過童年,也請給他回應,因為被看見,是孩子成長最難能可貴的禮物。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這個出生前在天上挑父母的小天使,也是我們生命最難辜負的禮物。
—— End ——
作者:陶若素,一位愛讀書的SOHO媽媽,心理諮詢師。堅信"爸爸是家中頂樑柱,媽媽是家的精神堡壘"。分享親子育兒、婚姻家庭,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