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了杜金娜,已經不重要了

2022-08-23     世界說

原標題:是誰殺了杜金娜,已經不重要了

達麗雅·杜金娜的死,已註定會成為俄羅斯政治的一道分水嶺。

這位如今更多被表述為「俄羅斯保守派思想家亞歷山大·杜金的女兒」的29歲女性在8月20日莫斯科州的一次汽車炸彈襲擊中當場身亡,兩天以後,兩個完全不同的事件版本先後出現,二者都造成——而不是解答——了更多的問題:按照時間順序,首先是22日早上,俄反對派知名人物之一伊利亞·波羅馬廖夫在直播節目中宣布,是一個沒有任何人聽說過的、名叫「國民共和軍」的地下游擊隊組織發動了這次襲擊;同天下午,俄聯邦安全局(FSB)則表示他們已經破案:兇手是一位名叫娜塔莉亞·沃夫克的烏克蘭女性公民,還帶著一個12歲的女兒,她在烏克蘭特殊部門的組織下完成刺殺,目前已經離開俄羅斯前往愛沙尼亞。

至少看上去,FSB掌握的材料相當詳細:他們甚至公布了沃夫克在俄羅斯境內使用過的三個汽車牌照號碼。

在FSB的版本公布以後,波羅馬廖夫又做了一個補充回應:沃夫克「並未直接參與8月20日與杜金娜相關的行動」,並「已在我們俄羅斯朋友的要求下安全撤離了俄羅斯」。這並沒有對各方理解發生了什麼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恰恰相反,這一語義模糊、似是而非的「回應」唯一的效果就是帶來更多無法解釋的問題。

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猜測:前反對派議員德米特里·古德科夫總結說,「當局說是烏克蘭人乾的,這我們不會相信,陰謀論者說是當局乾的,這永遠不會有證據」。

唯一確定的是,俄羅斯政治中此前尚算大體清晰的內與外、左與右、順與反的界線,如今都已隨著這場爆炸化為灰燼。

無法解釋的烏克蘭女特工

FSB在事發不到48小時以後迅速公布出來的這一系列作案細節,詳細到了令人側目的程度:按照這個版本,沃夫克帶著12歲的女兒在7月23日使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發放的汽車牌照進入俄羅斯境內,在莫斯科杜金娜所居住的公寓的同一棟樓租下了一間房子,目的是對杜金娜進行監視。

FSB公布的對沃夫克的監控視頻畫面 / 網絡

8月20日,按照FSB的描述,沃夫克也去參加了杜金父女一起出席的那次位於扎哈羅沃公園普希金博物館的公開活動,於活動期間在杜金娜的車上安裝了遠程爆炸裝置,並在後者駛離會場以後引爆了炸彈。隨後,沃夫克又帶著女兒,給自己的Mini Cooper換上了烏克蘭車牌,並取道普斯科夫進入了愛沙尼亞。

FSB在沒有提供具體細節的情況下指控,沃夫克的行動是在「烏克蘭特殊部門」的組織和領導下進行的。

儘管這個版本看上去環環相扣,FSB甚至還公布了拍到沃夫克正臉和車輛的監控錄像,以證明「有圖有真相」,但這並不足以回答來自四面八方的疑問:既然FSB已經掌握了如此之多的情報,為什麼襲擊者仍然從容完成了這一併不如何精密的襲擊,並且還能在杜金娜死後,帶著孩子全身而退?

考慮到襲擊事件發生在莫斯科時間8月20日夜裡9點-10點之間,而莫斯科距離愛沙尼亞邊境公路距離超過800公里,駕車需要8-10個小時才能抵達,當時杜金娜一案早已轟動輿論,一輛使用烏克蘭牌照的汽車如何做到夤夜奔襲數百公里、穿越邊境口岸平安抵達愛沙尼亞?

更何況,就在襲擊發生前兩天,8月18日愛沙尼亞剛剛因取消對俄公民發放的申根簽證有效性而登上媒體頭條,位於愛俄邊境的納爾瓦、盧哈馬和科伊杜拉三處檢查站都處於半關閉狀態,車流很少,很難想像俄羅斯邊檢會無視一輛等候區內的烏克蘭牌照汽車。

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也在浮上水面:FSB並非杜金娜一案的受命調查機構,這起案件在8月21日確認死者身份並懷疑為蓄謀殺人以後就已從警方移交到了俄羅斯調查委員會,而後者直到8月21日下午——按照FSB的版本,此時沃夫克大約早已出境——還無法確定導致汽車爆炸起火的究竟是不是人為爆炸裝置。如果FSB真的掌握案件信息掌握到了它所宣稱的地步,為何調查委員會無法提前獲得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提示?

8月20日杜金娜所乘車輛起火現場 / 視頻截圖

俄強力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從來不是新聞。在2011-2014年期間一度風頭無兩的調查委員會在當時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檢察院的職權,也撼動了強力機構系統內部原本艱難維持的平衡。2014年,隨著烏克蘭危機的發酵,FSB逐漸贏回主動權,其標誌性表現之一,正是FSB開始越來越多地越過調查委員會、自行處理案件調查,特別是在受到輿論關注的涉政治類案件中更是如此——烏克蘭導演森佐夫被控試圖在克里米亞炸毀一尊列寧雕像,就是FSB開始越出權限範圍的第一個著名例子。

已有很多人相信FSB將會是這次襲擊杜金娜事件中劇烈惡化的政治氣氛的主要受益者,無論在俄羅斯國內(可以預期管控會進一步收緊)還是國外(與烏克蘭的戰爭可能進一步升級,與其他國家則可能面臨關係惡化)均是如此。

無論如何,安全部門內鬥的劇本對於外界始終是難以置喙的禁區,大部分親克宮的發言者都選擇了同一種辦法來處理此事:引用FSB的「破案」結果指責烏克蘭情報部門,而不去追問其邏輯是否通順。然而,FSB宣布「破案」已超過24小時,調查委員會對此仍保持著詭譎的沉默,並未對隔壁同事的成果給出任何回應:截至發稿,調查委員會對於杜金娜案的最新調查結論仍停留在FSB發聲前、認為這是一起蓄謀殺人案的階段。

形跡可疑的「國民共和軍」

而在事件另一邊,反對派人物伊利亞·波羅馬廖夫所聲稱的「國民共和軍」看上去甚至更為詭異。

8月22日,他不僅在其創建的YouTube頻道「二月清晨」中代替這個神秘組織宣布了對襲擊事件負責,還宣讀了這個組織的一份宣言:「我們,俄羅斯的活動家、軍人和政治家,現在是國民共和軍的游擊隊員和戰士」。宣言中並未直接提及對杜金娜的襲擊事件,但稱普京為「權力的篡奪者和戰爭罪犯」,並聲稱「被剝奪了權利的人民有權反抗暴君」,它同時還預告了未來更多襲擊事件的可能——官員、與政府有所勾結的商人和參與「特別軍事行動」的軍人都被列入「合法目標」。

幾乎與波羅馬廖夫這期網絡節目上線同時,Telegram上一個名為Rospartisan的帳號也發出了「國民共和軍」宣言的文字版本全文。此前的公開媒體報道顯示,與「二月清晨」一樣,Rospartisan頻道也是由波羅馬廖夫本人在今年3月戰爭爆發以後創建的。

「二月清晨」節目中波羅馬廖夫宣讀的「國民共和軍」宣言 / 視頻截圖

此外,「國民共和軍」宣言中還明確提及,呼籲俄羅斯人採納新的白-藍-白旗作為國家象徵,以同目前的白-藍-紅三色旗相區別。類似的旗幟方案是在俄烏戰爭爆發以後,一部分俄羅斯反對派提出的,迄今仍只是小範圍內的政治符號,但或許是巧合,波羅馬廖夫同樣使用了白藍白旗幟來作為「二月清晨」的版頭圖片。

儘管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並非「國民共和軍」成員,而僅是在過去幾個月里與其成員保持了接觸,同時認可他們的行動,但是,直到目前,除波羅馬廖夫本人之外,沒有任何人以「國民共和軍」成員身份公開發聲,也沒有任何其他人曾經聽說、或接觸過這個組織——「國民共和軍」似乎只存在於波羅馬廖夫的描述當中。

而在他拋出這一石破天驚言論以後,也幾乎所有人對此都表示了難以置信、乃至於冷嘲熱諷,其中不少甚至是與波羅馬廖夫同屬反對派陣營的其他知名人物——俄羅斯政治學家、反對派學者費奧多爾·卡拉什寧尼科夫在推特上公開表示,對於波羅馬廖夫的話他「一個字也不會相信」,納瓦利內的親密同事、目前的團隊領導人沃爾科夫給這條推特迅速點了個贊。

波羅馬廖夫過去曾是俄羅斯杜馬的著名「異類」,如今要對他的政治立場做出準確描述卻成了一件難事。他在2011年對禁止美國公民收養俄羅斯孤兒的「季瑪·雅科夫列夫法案」投下唯一一張反對票,2014年又成為對克里米亞入俄投下反對票的唯一一名議員,在這期間,他官司纏身,2014年8月,俄羅斯檢方宣布凍結他的帳戶並禁止他返回俄羅斯,當時波羅馬廖夫正在美國旅行,由此開啟了流亡生涯。兩年以後,波羅馬廖夫在2016年移居烏克蘭首都基輔,2019年,他加入了烏克蘭國籍,又在2022年戰爭爆發以後一度宣布加入烏克蘭軍隊。如今,他似乎成了「國民共和軍」的非正式發言人。

「我們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確定是誰以及為什麼要炸毀杜金女兒所在的汽車。而且,奇怪的是,無論是誰炸的,都不會改變局勢。」他曾經的盟友和同事、目前已遷居保加利亞的前杜馬議員德米特里·古德科夫說。

無法區分的陣營

即使對於已經習慣了陰謀論和假消息的俄羅斯輿論場來說,最近幾個月局面也進入了一種魔幻狀態:在俄羅斯國防部開始堅持認為各地彈藥庫的爆炸都是違規抽煙的結果以後,一切傳統上的陰謀論現在都沒那麼有吸引力了。

但杜金娜的死,仍然將已經十分異常的氣氛推到了新的高度。

很多人預期此事將會引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新的大規模軍事打擊:不止一個公眾人物要求軍隊鎖定基輔潘柯夫大街,那裡是烏克蘭總統府和安全部隊大樓所在地,還有人呼籲對全烏城市發動「清洗」,從而殺死「殺人犯和恐怖分子」。但與此同時,即使是這些情緒激動的發言者,也很難繞開這樣一個事實:俄羅斯已經維持這種行動長達半年之久,沒有任何人還會將類似事件視為威懾,如果它們真能奏效,今天的俄烏戰場不會進入現在的局面,而說俄羅斯在過去半年的戰爭中一直沒有投入全力——恐怕俄羅斯國防部難以接受這種描述。

另一方面,懷疑事情根本是自導自演的陰謀論者依然大有人在,儘管將這種猜測公之於眾的聲音大多來自烏克蘭方面,它在俄羅斯依然有其深厚土壤。

最務實、也最迫切的一種反應,來自對於自身安全的擔憂:當以親克宮政治學家馬爾科夫為代表的一派公開呼籲要在8月24日烏克蘭獨立日襲擊基輔的聲音越來越高的時候,Telegram上最大的政治匿名頻道Nezygar這樣寫道:「他們在僅僅距離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殺了人,普京、紹伊古、帕塔魯舍夫、梅德韋傑夫和佐洛托夫都住在那兒……」 (責編 / 權文武)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86ae6a4b09fcc67d6cf801fde43fc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