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種主要農作物的成長習性區位條件 高考地理答題高分核心術語彙總!趕緊看!

2023-08-12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20種主要農作物的成長習性區位條件 高考地理答題高分核心術語彙總!趕緊看!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20種主要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分布地區和農業區位條件,滿滿乾貨,大家趕緊收藏吧

01

水 稻

生長習性:喜溫、喜濕、地勢低平

農業區位的選擇: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的平原地區;在我國的集中分布於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以南(35°N)

主要分布區:「亞洲的糧食」——水稻;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最大生產國——中國;最大出口國——泰國。主要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以及埃及、奈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美國、古巴、委內瑞拉、巴西。由熱量條件可分為:單季稻、雙季稻、三季稻。我國秦嶺以北地區以單季稻為主,以南以雙季稻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是我國主要的水稻產區。結合各地水稻種植制度確定種植與收穫季節。如東北地區,一年一熟,則是春種秋收;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年兩熟,有的田地是種雙季稻(即一塊地中一年種兩次水稻),雙季稻中,早稻是春種夏收(一般是 5. 1前插完秧苗,8. 1前搶收早稻,搶插晚稻,故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段時間稱為雙搶),晚稻是夏種秋收(11月初收完)。還有一種是稻麥連種,即當地的冬小麥收穫後再種水稻,則這種水稻是夏種秋收(它收穫不久再種小麥或油菜)。一般考試只考雙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區(如海南)可種三季水稻

01

描述特徵部分

設問類型:

(1)描述說明綜述:只答現象或者圖中信息

(2)分析 簡析:既答現象,也答原因

(3)對比 評價影響:從兩方面分析

1. 氣候特徵(溫度、降水特徵)(4個)

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是否同期

2. 地形地勢特徵(4個)

高低、地形、地勢、變化

3. 分布特徵(5個)

方向多少、最多最少、分布是否均勻、稀疏密集

分布在……地形、沿....分布(河流、海岸、交通線、山脈、邊境等)

4. 河流水文特徵(7個)

流量、汛期(長短、季節月份、幾次、季節變化大小)

含沙量、結冰期、凌汛、斷流、落差流速水能航運

5. 河流水系特徵(6個)

流程、支流、流域、地形區、內外流、注入

6. 等值線分布特徵(4個)

方向、彎曲、疏密、閉合相交平行

7. 地理位置特徵(4個)

半球:東半球或西半球,北半球或南半球

緯度五帶:低緯中緯高緯,熱帶溫帶寒帶

海陸位置:位於某某洋、某某大洲方向

相對位置(如:西安位於秦嶺北部、渭河沿岸)

例題:描述釣魚島位置特徵:位於北半球東半球,位於北溫帶低緯度,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8、 某事物的發展(變化)特徵(3個)

方向多少

變化(時間、空間、類型)

最多最少

02

人文地理部分

1. 城鎮形成發展的區位因素(2方面)

自然:地理位置好(位於……溝通……連接了……)

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水源、災害少

社會:工農業基礎好、交通、資源、商貿、歷史、政治、軍事

2. 城市化的表現、影響,或某事物對城市化影響(3方面)

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數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地域城市化:城市用地面積擴大,占用原農村土地耕地

產業城市化: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增加,第一產業減少

3. 城市或城市群對經濟發展的意義(4個)

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增收就業

促進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

帶動城市化,輻射地區發展

農業人口用地向非農業人口用地轉變

4. 農業區位因素條件(3方面)

自然:光照熱量降水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地形(排水條件好)灌溉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綠洲、高山冰雪融水);雨熱同期、不同期生長期長(生長周期長)晝夜溫差大有利糖分積累

災害:旱澇災害 寒潮暴雪低溫凍害 病蟲害土壤鹽漬化風沙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如果答有利,就答自然災害少)

社會:勞動力(豐富廉價素質高)機械化商品率市場交通地租科技(良種運輸技術大棚保鮮冷藏)政策種植歷史悠久飲食習慣經驗豐富

5. 某作物品質優良原因(如東北水稻、新疆瓜果)

晝夜溫差大,糖分積累高,營養豐富

低溫病蟲害少,農藥使用少

光熱充足,光照時間長

雨熱同期

土壤肥沃,土層深厚

6. 農產品暢銷原因(5個)

作物品質好,市場需求量大

具有時間性(反季銷售),(海南、熱帶、南半球的冬季蔬菜瓜果)

產品生態環保綠色無污染

交通運輸便利

產品質量輕易保存便於長途運輸

7. 工業區位因素條件(2方面)

自然:地形 水源 資源能源 環境優美(高新技術產業)

社會:市場 交通信息通達度 科技勞動力 政策 地租 軍事國防 工業慣性 家鄉偏好 產業協作程度工業基礎

8. 工業集聚的原因、影響(3個)

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成本

加強企業間交流協作聯繫

實現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不利:集聚加重環境污染)

9. 工業分散原因(3個)

充分利用各地區優勢資源(這裡要細答:如已開發國家地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交通運輸物流優勢,發展中國家地區:廉價豐富勞動力資源能源市場地租低廉優勢)

擴大企業影響力,實現全球戰略(如跨國公司)

減少本地區環境污染、資源消耗(一般是有污染的工業,已開發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10. 產業轉移對遷入地的影響(3+2個)

有利:

促進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發展居民增收增加就業

促進城市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升級第三產業發展

不利:

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消耗增加

占用耕地土地資源

11. 產業轉移對遷出地影響(3+1個)

有利:

減少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

促進產業升級 結構調整

提高土地利用率,為高端先進產業發展提供空間

不利:

短期內造成經濟衰退,人口失業

12. 交通線修建的影響(5+3個)

有利:

完善地區交通網,縮短時空距離,緩解其他線路運輸壓力

促進經濟發展,資源開發

加強與外界交流聯繫

促進民族團結、國防安全(邊疆地區才用)

促進城市、區域發展(如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

不利:

破壞生態環境

不合理施工建設可能誘發地質災害

破壞當地傳統文化獨立性

13. 修建交通線自然限制因素(6個)

自然限制:

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雲貴、青藏、山區)

地質條件差,有斷層、喀斯特地貌廣布(雲貴、山區)

河流多,河網密集(南方)

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雲貴、西北、黃土高原)

多風沙天氣,荒漠化嚴重(西北)

多災害(南方:氣候濕熱、腐蝕強、颱風、海嘯、海水侵蝕,北方:極寒、寒潮暴風雪、凍土,青藏高原:地震、缺氧、凍土、寒冷)

社會經濟:

經濟落後,對交通需求量小(決定因素)

資金不足、技術水平低、勞動力不足

14. 開闢(北極)海域航線影響(3+2個)

有利:

縮短時空距離,節約運費,提高經濟效益

緩解其他航線海運壓力

促進沿線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

不利:

破壞污染生態環境

生物多樣性減少

15. 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5個)

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對比:運量、價格、投資、速度、靈活性、安全性、天氣限制、地形地質限制、災害限制、資金技術、國防政策等因素)

16. 港口建港區位因素(7個)

港闊水深,不凍不淤。(找等深線、結冰期0℃、泥沙淤積)

位於背風處,受風浪颱風影響小

地形平坦,地質條件好(避開斷層)

海岸線曲折,多港灣

經濟腹地廣闊,經濟發達水運需求量大(決定因素)

港口基礎設施完善

其他交通運輸方式便利(鐵路公路管道航空)

17. 機場選址區位因素(6個)

地勢平坦開闊,視野好,地勢較高利於排水

地質條件好(無斷層、喀斯特地貌)

晴天多,雨霧少,逆風

距市區遠,受城市影響小

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地鐵公路)

經濟發達航空需求量大

18. 高鐵站(長途客運站)選址區位因素(4個)

地形平坦地質條件好

位於市區郊區(地租低、面積大、避免交通擁堵、促進郊區發展)

交通便利

經濟發達客運需求大

19. 航天衛星發射中心選址(6個)

地形地質

緯度低,地球線速度大,利於衛星發射

某氣候、降水少晴天多

遠離城市

交通便利

國防政治

20. 核電站選址因素(4個)

遠離城市,位置安全影響小

地形平坦,地質條件好無斷層

臨近海洋河流,便於取水冷卻

交通便利,臨近港口鐵路

21. 修建水利工程的影響(4+5個)

有利:

調節河流徑流量,緩解下游地區水旱災害

減少下游泥沙淤積,緩解河床抬高(地上河)

發電航運養殖旅遊

調節地區氣候,增加降水減小溫差

不利:

不合理施工誘發地質災害,如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淹沒上游土地耕地,造成移民問題

造成動植物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

進入海洋沙量減少,導致沿海三角洲退化、海水侵蝕陸地加劇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地鹽鹼化

22. 解決資源或者能源短缺的措施(6個)

加大能源勘探,增加產量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

優化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

增加進口,建立能源儲備制度

提高技術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

加強公民節約意識,減少浪費

23. 開發利用進口某種能源(一般是新能源)的意義(4個)

緩解能源短缺

減輕環境污染,有利環保

促進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增收就業

有利於能源結構調整,國家能源安全

24. 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措施(建議、規劃、怎麼辦、借鑑、方法都這麼答)(10個)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避免浪費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環境治理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培育優良品種

完善交通運輸網絡

加強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發展綠色旅遊觀光農業,調整農業結構

推動城市化發展

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完善加工體系

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可再生)

提高產品品質競爭力,擴大營銷網絡,提高品牌效應

25. 實施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6個)

開發利用新能源,減少礦物能源使用

提高科技水平,減少CO2排放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減少關停高耗能產業

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加強能源綜合利用,提高廢棄回收利用率

加強政府管理,出台相關政策,提高公民節約意識

26. 物流中心、批發市場、資源交易中心、運輸樞紐、中轉基地區位(4個)

交通便利(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

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某區域中心、與其他地區聯繫密切、航運線中點)

是某資源的產區,該資源適合某種運輸,商品率高

地形平坦面積大,倉儲條件好

27. 是否大力發展某事物(發展側重社會經濟,不發展側重環境保護)

發展(積極意義+有利區位)(2個)

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增收就業外匯收入,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第三產業發展,能源結構優化,環境保護

不發展(自然+社會經濟)(2個)

參照自然地理第29點:五個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競爭力差,浪費土地資源資金勞動力,資金技術不足,距離市場遠,市場需求小,不利於運輸,交通運輸成本高

28. 發展海洋經濟的有利條件(5個)

地理位置好,臨海

航運條件好,多良港

位於沿海大陸架,地形地質條件好

氣候條件好

海洋資源豐富(旅遊、漁業、礦產、空間)

29. 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5個)

緩解北方北京天津地區缺水情況

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工農業生活用水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調節氣候,變得更加濕潤,溫差減小

生物多樣性增多,有利於生態環境改善,減輕荒漠化、土地鹽漬化

30. 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分別具有的優勢因素(2方面)

發達地區優勢: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科技管理水平,法制完善,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物流發達,信息通達度好,環境優美,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協作度好

落後地區優勢:勞動力豐富廉價,能源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地租低,政策支持,發展潛力大。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81ad80cad781367d94630a5280599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