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重的輕機槍,蘇聯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曾援助抗戰

2022-08-03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史上最重的輕機槍,蘇聯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曾援助抗戰

輕機槍的主要作用是為班組提供支援火力,需要槍枝火力兇猛且輕巧,射程方面可以略為讓步,不過歷史上卻有這樣一款輕機槍,它的尺寸不太大,重量卻快趕上重機槍了,這就是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蘇聯成立之初,輕機槍在軍隊中的地位已經獲得認可,各國都開始相關技術的探索研發。與輕機槍一樣,當時的航空機槍也是研發的重點,蘇聯因為一時難以拿出可靠的型號,於是在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簡單改進了PV-1航空機槍。

PV-1直接取消了水冷套筒,安裝一個多開孔的氣冷套筒,調整助退器適當提升射速,又安裝同步裝置,成為戰鬥機航空機槍。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在20年代初,蘇軍手中也缺乏輕機槍,國產輕機槍一時半會兒難以研發成功,於是設計師托卡列夫又在PV-1航空機槍的基礎上,簡單修改之後製成了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輕機槍在PV-1的基礎上,取消同步裝置,增設兩腳架,將原來握把結構改為步槍槍托樣式,方便士兵持握,子彈供彈改為100或250發的帆布彈鏈供彈。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嚴格來說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就是一挺去掉水冷套筒的馬克沁機槍,自動原理沒有改變,連機匣結構都和馬克沁機槍基本一樣,是一款笨重的機槍。

機槍重12.9千克,裝上100發彈帶後重15.5千克,長1.33米,槍管長655毫米,射速約600發每分鐘。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該槍的生產從1925年到1928年,在DP-27型輕機槍問世後就停產了,總產量只有2450挺,是一款比較少見的輕機槍。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之所以得不到重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該槍頂著輕機槍的名字,實際上重量並不輕,是最重的輕機槍之一。與取代它的DP-27機槍相比,後者重量9.1千克,比它輕了將近4千克,而同時期另一款著名機槍ZB26重量也只有9.6千克,過大的重量不利於士兵攜帶。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因為繼承了導氣式原理,槍械零部件磨損更嚴重,承力部件更多,沒有導氣式輕機槍結構簡單,維護保障比其他輕機槍更麻煩,同時這種結構也導致機槍無法繼續瘦身減重。

蘇軍將產出的兩千多挺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封存,以為備用。在30年代後期,這批機槍已經封存了十年左右,為了抵消東方的威脅,蘇軍將其中一部分機槍援助我國抗日軍民,對於缺少武器裝備的我國來說這批機槍能解燃眉之急,它們被裝備於精銳的中央軍,總共約1400多挺。除了我國,西班牙也在戰爭中獲得蘇軍剩餘的機槍,並在二戰中發揮了一些作用。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從技術層面來看,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不過是應急之作,是為了暫時滿足蘇軍輕機槍需求的產物,如果其他國產輕機槍項目長時間不能取得實質進展,至少士兵們手中有一款勉強可用的武器。

它那採用7.62毫米口徑的前身PV-1機槍,作為航空機槍已是勉強,改裝成輕機槍後性能也不怎麼樣,已經落後於同時代產品。只有當時急缺武器裝備的國家,才對這些機槍如獲至寶。

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

也正是該槍的缺陷明顯,蘇聯此後沒有再繼續研發類似槍管短后座原理的機槍,而取代它的DP-26則在二戰中成為蘇軍的主力輕機槍,經過實戰檢驗被認為是一款合格的輕機槍,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就成了輕機槍史上曇花一現的產物,過低的產量導致留存至今的實物也非常稀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b5853faa2a2ebfccfeddeb0a8f280c.html